APP下载

课堂“学的活动”弱化现象归因及策略探索

2019-01-16吴素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吴素红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应聚焦到“学”的活动上来。目前,“学”的活动存在混淆教与学概念、无病呻吟多、包办意识重等问题。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从学生的生长终点确定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生长需求选择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长发展构建学习活动。只有这样,积极调整“教”的策略,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关键词]学习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43-02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一书中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就是语文课堂的重建。语文课堂重建的关键点,是将课堂教学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到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目前的阅读课堂上,学生学的活动出现弱化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弱化呢?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一、审视:“学的活动”弱化现象归因

“教”的最终结果是落实到“学”上,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但是,学生学得如何、有没有进步很少有人关注。

(一)混淆教与学

“教学”就是“教”与“学”,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活动。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讲解了、提问了、练习了,就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此以往,教师的“教”掩盖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学的活动”模糊起来。

(二)无病呻吟多

许多教师喜欢在上课开始、教学的衔接和小结中使用大段优美的语言来渲染气氛;有些教师会经常播放视频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请问一节课中还有多少时间是学生学的活动时间呢?

(三)包办意识重

课堂上,教师不是担心学生回答不上问题、超越预设的范畴,就是担心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于是就理所当然地让自己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剥夺了学生学的活动。

二、认识:“学的活动”的必然趋势

(一)唤起效能感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拓宽学生学的活动的空间,唤醒内在的需求和期盼,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最大的潜能,获得自信,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应做的重要工作。

(二)形成新经验

学的活动的落脚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只要把学的活动还给学生,他们就能从教师、同伴的交流活动中形成新的经验,有助于他们进一步阅读思考。

(三)走向纵深处

在学的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进行质疑、反驳、重组,进行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使他们扩大了视野,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三、重构:“学的活动”的策略探索

(一)从学生的生长终点确立学的目标

目标是学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学的活动紧紧围绕的核心。一堂课教学的终点就是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如何。在确定目标之前,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一是所教课文属于哪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什么样的特征?对学生会有怎样的学习价值?二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有什么切实的作用?”

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识字8》-文,我从学生学的角度确立如下目标:

1.认识由基本字“青”换上偏旁组成的六个形声字,学习两个新的偏旁。初步了解形声字的特点。

2.创设语境,帮助学生灵活识记,理解字义。发展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读帖、比照,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晴、睛、情”三个生字。

4.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二)从学生的生长需求选择学的内容

在进入课堂之前,学生就已经具有了各种各样的经验。教师要做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确定教学内容。请看《春联》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书上的四副春联。学生读)你们发现春联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里每一副春联的字数是相等的:七个字的、五个字的。

生2:我发现上下联中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叫词类相当。

在初读课文时,四年级的学生能从书中提取出春联特点的信息。这一片断是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在我校执教《春联》的实录。孙校长在设计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不懂的地方来教,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有效的。

(三)从学生的生长发展构建学的活动

1.解决一个矛盾点,保证学的活动的开展

王荣生教授曾提出一堂好课的最高标准是“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但课堂上,我们有时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更不知道学生学了什么。这是教学的一个矛盾点。第二个矛盾点是调节学的节奏。课堂教学节奏经常会呈现三种状态:前紧后松、前松后紧、不紧不慢。前两点带来的后果是教师不停地往下赶;后者带来的后果是教学目标没有完成。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状态,也就是没有调控好“学”的节奏。总之,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节课堂节奏,突出教学的重点,才能让学的活动有效展开。

2.抓住文本关键点,保证学的活动的完整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提问串起教学环节,学生被教师牢牢地掌控,整个课堂是教师“教的活动”,不是学生“学的活动”。其实,每篇课文在情感、语言、表达、结构上都有一些关键点。只要抓住关键点,就能突破重难点,优化“教”与“学”的关系。

在执教《放小鸟》时,我抓住课文情感表达上的关键点,设计“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这是一只漂亮的小鸟”到“这是一只孤独的小鸟”再到“这是一只自由的小鸟”,呈递进式的向前发展趋势。设计主问题,能简化教学环节,构建开放的课堂。

3.关注动态变化点,保证学的活动的丰富

准备好的教案只是一个预设,我们更应该从教案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面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变化,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有效。

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当读到“我想变成弯弯的新月”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新月是不是新的月亮啊?”这是一个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到棘手的问题。如果因担心解决这一问题超出教案的预设而搪塞过去,教学就没有什么意义。于是,教师进行引导:“小朋友们看看书上的插图,大家见到了什么样的月亮呢?”学生观察插图,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总结,并引导学生由此想开去:“每逢农历的月初,晴朗的夜空就会出现像镰刀一样的弯月,就叫‘一弯新月。想一想,你们还在什么时候见过什么样的月亮?”学生调动他们的经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與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还积累了语言,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应抓住学生在已知与未知链接处呈现出来的理解模糊、学习困难等动态,不断地调整自己教的行为,让“教”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力,这样就能让学的活动丰富起来。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直面学生学的起点,从学的目标、内容、动态来审视教师教的行为,积极调整教的策略,真实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的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责编韦雄)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