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挖掘及教学策略

2019-01-16王涛徐旭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王涛 徐旭

[摘要]语文教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栽体。一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占比较大,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类、思想观念类、古代艺术类和传统习俗类等方面。教师要分析教材的传统文化元素,明确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原则,尤其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传统文化;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20-03

张岱年先生在《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这样说:“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的基因”的高度,为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尤其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这一纲领性文件,为在中小学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方法。从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新人学的学生全部使用统编教材。统编教材的使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期待。据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介绍,整套教材编写“按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采取‘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同时,强调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教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年级是使用统编教材的起始年级,是重建语文知识体系的根基,尤为重要。本文以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语文教学中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内容分析

因特殊的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责任,语文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是以《课标》为依据编写的,被誉为一本站在历史节点上的教材,为学生打下“中国底色”的筑基工程,能够让学生在教材里倾听民族心灵的声音。语文统编教材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它秉持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的编写理念。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新编语文教材通过精选古代经典作品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编写中,深入挖掘经典名篇,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两个识字单元共10课、两个拼音单元共13课、四个课文单元共14课以及《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其中,《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开展复习巩固和拓展运用,设置了“展示台”“我的发现”“书写提示”“字词句运用”“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以及“和大人一起读”等七个板块。下册设置了两个识字单元共8课、六个课文单元共21篇精读课文教学内容以及《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在上下两册共106课中,传统文化课文达59课,超过了课文总数的一半。语文统编教材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传统文化课文涉及语言文学、古代艺术、传统习俗、思想观念四大类。其中,语言文学包括汉字、儿歌、字谜、古诗词等,古代艺术包括绘画、剪纸等,传统习俗包括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思想观念包括爱国友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等。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虽然对各个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有涉及,但不同内容的比例差异较大。其中,语言文学类课文占比最高,古代艺术与传统习俗占比较少,缺乏科学技术类课文。这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一年级的教学目标高度匹配。

二、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内容

(一)语言文学类传统文化

在“入学教育”后,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开篇便是识字单元,通過先识字再学拼音、边学拼音边识字,引导学生慢慢接触汉字文化。识字单元的首课是《天地人》,用著名画家傅抱石的山水画《一望大江开》铺底,“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体大字分两行呈现;画面近景为松枝岩石、中间大片留白、远处空旷无垠,两位古人居中吟诗唱和、眺望远处,给人以咫尺之间似有万里之遥的感受。画意取自苏轼《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第一组“天地人”三个字,蕴含这样的意思:天覆地载人为贵,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天地之性人为贵;第二组“你我他”三个字,不仅反映传统文化对“人”的重视、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且揭示了人类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道理。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字符虽少但寓意深刻,为初入学的学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一年级统编教材还依托课文,通过对对子识字、韵语识字、象形识字等丰富多彩的识字形式传递传统文化。

一年级统编语文教材共收录了12首古诗词,其中《语文园地》8首、课文4首。汉乐府民歌《江南》是第一篇古诗词课文,用我国传统水墨画“鱼戏莲叶间”做配图,为学生提供了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此外,教材包括了《轻轻跳》等21首古代童谣和儿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10则谚语以及《妞妞赶牛》等绕口令。这些共同建构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言文学类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二)思想观念类传统文化

思想观念类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爱国友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等方面的内容。上册教材开篇“入学教育”以《我上学了》为题,包括“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三部分。“我是中国人”是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的开端。该部分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画面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为背景,身着各民族服装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手拉手欢乐地团聚在一起;画面右上角的文字“我是中国人”点明主题,展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融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册的识字课文《升国旗》一文,描述了小学生参加升国旗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升旗礼仪,尊敬国旗、热爱祖国。上册课文《两只羊》的教学重点虽然是拼音,但通过“你也不肯让,我也不肯让,扑通掉进河中央”的儿歌内容,让学生懂得谦虚礼让、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此外,《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传达出对祖国好山好水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则鼓励学生热爱劳动、关心长辈,弘扬仁爱孝悌的思想。

(三)古代艺术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艺术门类众多、形式多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上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内容《剪窗花》,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喜庆吉祥的窗花图案,展现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窗花之美。此外,一年级统编教材许多课文都选用了中国画、艺术形象作为配图,这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艺术熏陶的体现。

(四)传统习俗类传统文化

一年级统编教材下册的《端午粽》一文,以儿童的口吻介绍包粽子和吃粽子的体验,并在课文结尾引出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下册的《猜字谜》一文则展示了两则字谜,并以儿童猜灯谜画面作为配图。猜灯谜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的习俗。作为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文学形式,灯谜生动活泼,能启迪智慧又趣味十足。

三、在语文教学中展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和原则

总体来看,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对传统文化要素的选择与编排,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紧密、层次递进清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丰富的特征,为小学语文教学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如何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好地融人语文教学,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清楚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其次,要把握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识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鲜明符号。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我国传统文化饱含爱国诚信、勤奋刻苦、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传统文化为引导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文化曾在国民教育中渐渐失落,需要通过不断地进行渗透,使它强势回归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坚持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立足小学语文教材,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实事求是地整理挖掘;二是立足新时代、新思想、新精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三是把继承精神与融合策略有机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传播形式的趣味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使命。现阶段,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紧密,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要想将传统文化有效融人语文课堂,就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促進作用。《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要求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健全促进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常态化应用的新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有效促进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念、理顺融合的途径、找准融合的方法。首先,理念上追求和谐。信息技术有自己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也有它自己的规律,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只有架设好信息技术这座桥梁,才能更好地展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把握好必要性、适度性和适时性的原则。其次,融合途径要从理解教材、认知学生做起。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裁广泛,在深度剖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对传统文化要素进行分类、归纳、提炼,这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多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的,因此教师要多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融合方法上要从课堂教学人手,在教学内容着力。一方面,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找到准确的融合点,在导人、新授、巩固和拓展环节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以汉字教学为基、以诵读教学来巩固、以表达教学来提升,因此教师应从汉字教学、阅读教学、表达教学三个方面探索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策略,实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目标,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文史百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 焦新.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两线并重新编义务教育语文 教材总主编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 2016-09-01( 03).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刘博智.擦亮“中国底色”的统编三科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8-1-13(4).

(责编韦雄)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