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们为什么仍在读路遥

2019-01-16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路遥城乡世界

刘佳璇

2019年冬日初雪之后的北京,天气更加寒冷,一群人因为一个27年前离开的中国作家聚在一起。这个作家就是路遥——如果他还活着,在这个冬天会迎来自己70岁的生日。

为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2019年12月1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北京举办了典藏版《路遥全集》发布会。

和路遥成长与成名的时代相比,中国社会如今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阅读的媒介也有了变化。但在微信读书App的总榜上,《平凡的世界》稳居前五,仍延续着它问世以来“国民畅销书”的神话。

“拿起《平凡的世界》,千百万的读者会觉得这好像说的就是我的事,就是我的情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在发布会上说。

27年过去了,路遥的小说为什么能穿越代际的隔阂,依然被读者们热爱和感激?

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人

著名作家陈忠实曾评价,在当代作家中,路遥最能深刻理解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人们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他本身就是这个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一个人,却成了这个世界人们精神上的执言者,一次又一次裂变和升华,他的情感是充满血肉的情感。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破译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那深刻的现代理性和动人心魄的真血真情。”陈忠实说。

路遥的作品能在时代变化中保持活力,归根结底还是真正关切了平凡人的命运和痛苦,并提供了一种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

路遥作品里主人公在陕北农村经历的饥饿与贫穷,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自卑和想挣脱束缚的强烈愿望,他都真切感受过。青少年时期的路遥向往知识与艺术,同时也感知到,城乡之间,人们接近知识与艺术时有着难易的差别:农村能上高小的孩子很少,农村孩子由于贫穷交不上粮,伙食也比城里孩子差;大部分农村孩子都因交不起一毛钱,而放弃去放映站看电影的机会。

路遥(右)在陕北农村走访(姚宗仪/ 摄)

路遥只能在阅览室和新华书店里拼命读书看报,如饥似渴地了解陕北之外的世界。他在画报上看到大城市、火车、轮船的模样,在报纸上看到其他国家的名字,也知道了胡志明、卡斯特罗和航天英雄加加林。

1963年,路遥考上延川中学,但家人不同意他继续求学,希望他回家,早日订婚——这是当时陕北农村的普遍现象。在路遥的养父看来,修一孔窑洞、娶个婆姨,比继续读书更重要。开学那天,养父递给路遥一把小镢头和一条羊毛绳,要他上山去砍柴。

路遥接过小镢头和羊毛绳,一走到山里就把它们扔进了沟里,独自进了城。路遥后来回忆那次进城的心情:“感觉特别孤独,就像一只小羊羔独自处在茫茫雪原上那样孤独。”最后,是村干部借给他二斗黑豆换来了入学所需的报名费。

实际上,路遥有关贫穷、城乡差别以及通过奋斗走出山村的记忆,也是很多中国人的共同回忆。

1982年路遥的《人生》发表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小说主人公高加林在城乡的夹缝之中,经历了失恋与前途迷茫的痛苦,但始终保持着坚韧的奋斗精神。无论对当时返城的下乡知青还是想要进城的农村青年来说,高加林的故事都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振。

在“城乡交叉地带”深耕

在创作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计划它的内容“将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

路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十年的特殊性。“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历史性事件;而这些事件又环环相扣,互为因果……”“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這种社会大背景(或者说条件)下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

和早期的创作相比,路遥已有意识地、理性地圈定了自己作品的题材范围,那就是他所说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他发现了这片地带“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深刻而巨大的意义”。

即使熟悉这片土地,也经历过故事发生的时间,路遥仍为全方位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下了很大“笨功夫”。他曾将1975年到1985年的报刊翻遍,心中形成了十年间大到全世界、小到延安地区的事件年表;同时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或“体验生活”的工作,寻找人物原型。

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将虚构的人物放在了非虚构的历史之中,其扎实的现实主义手法在当时求新求异的文坛是一种“逆流”。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后,大部分一流杂志和出版社婉拒了书稿。

然而,《平凡的世界》契合了社会转折期一种新的趋向,即在个人意识觉醒的情况下,人们正重新考量城乡二元结构之下的命运与前途。这在《人生》中已经初见端倪,而《平凡的世界》则是集大成的作品。

城乡中国的奋斗手册

和同时代很多农村出身的作家不同,路遥并没有以“魔幻现实主义”或其他流行手法描述农村,在他的笔下,城乡交叉地带不是异化的、神秘的“他者”,人在这片土地上苦难的奋斗历程也就格外真实。

因此,与在文学精英中遭受冷遇相映成趣的,是《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的热销。这部小说再版数十次、销售几百万册,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直到现在,各类国内的阅读调查之中,《平凡的世界》总是被读者归在“必读经典”之列。

对于很多城市年轻人来说,几十年前,他们的父辈很有可能是在《平凡的世界》的鼓舞下从农村走到城市扎根的。这些年轻人阅读《平凡的世界》,也是阅读父辈的奋斗史和心灵史。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只要城乡二元结构还存在,只要农村青年和小城青年跨越鸿沟的梦想还在,《平凡的世界》就不会过时。

《平凡的世界》最大的价值之一,是它有着一种强有力的励志精神。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活得有尊严也有希望,在每一次重大打击中都能获得精神洗礼。基层青年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出路,路遥的作品起到了这个作用,为他们提供了激励和慰藉。路遥作品的励志性和时下的“鸡汤文学”绝不相同,因为它应对的并非浮在表面的焦虑,而是深层次的痛苦。路遥一直思考如何面对现代与传统的剧烈冲突,他笔下的人物也充满了由此引发的心灵矛盾和痛苦。这是现代化进程里中国人的普遍感受,无论是生活在城镇还是乡村。

路遥的作品能在时代变化中保持活力,归根结底还是真正关切了平凡人的命运和痛苦,并提供了一种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他的作品可谓是城乡中国的个体奋斗手册。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平凡的世界》,也许更能懂得它问世三十余年仍在各大榜单“霸榜”的原因。

猜你喜欢

路遥城乡世界
言论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贾平凹义助路遥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