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对接受手术的上肢骨折患儿进行麻醉的效果评价
2019-01-16崔小丽
崔小丽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民医院麻醉科,陕西 榆林 719000)
上肢骨折是小儿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在对患儿进行上肢骨折手术时,为其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有助于减轻其痛苦,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目前,临床上在对上肢骨折患儿进行手术时,多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联合静脉辅助镇痛技术对其进行麻醉[1]。瑞芬太尼是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具有镇痛效果好、镇痛深度易于控制等优点。在本文中,笔者对在榆林市榆阳区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46例上肢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用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对此类患儿进行麻醉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榆林市榆阳区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46例上肢骨折患儿。这些患儿的病情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均接受了切开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术。其中,排除对芬太尼、瑞芬太尼等本研究所用的药物过敏的患儿。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Ⅰ组(20例)与Ⅱ组(26例)。在Ⅰ组患儿中,有男12例,女8例;其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6.76±1.83)岁;其中,肱骨干骨折、桡骨干骨折、腕骨骨折及其他类型的上肢骨折患儿分别有6例、4例、5例与5例。在Ⅱ组患儿中,有男16例,女10例;其年龄为4~12岁,平均年龄为(7.14±1.77)岁;其中,肱骨干骨折、桡骨干骨折、腕骨骨折及其他类型的上肢骨折患儿分别有10例、6例、6例与4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切开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术。术中,用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对Ⅱ组患儿进行麻醉,方法是:让患儿于术前6 h禁食,于术前4 h禁饮。在其进入手术室后,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并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为患儿持续静脉泵注0.05 μg·kg-1·min-1的瑞芬太尼,使其处于浅睡的状态。在超声的辅助下对患儿的预穿刺部位进行观察,明确其患侧臂丛神经的位置、走向及与周围血管、肌肉之间的关系。在超声的引导下,用5号针头在其患侧的腋动脉旁进行穿刺,一直穿刺至腋鞘内。当穿刺针到达其臂丛神经处时,向此处注入适量的利多卡因(浓度为1%)与罗哌卡因(浓度为0.375%)的混合液,对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根据患儿的反应及镇痛情况酌情调整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用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对Ⅰ组患儿进行麻醉,方法是: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为其持续静脉泵注0.05 μg·kg-1·min-1的芬太尼,使其处于浅睡的状态,然后对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对Ⅱ组患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相同)。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术中患儿安静,无疼痛感和不适感。良:术中患儿较为安静,无疼痛感,仅在手术刺激强烈时出现轻微的不适感。可:术中患儿出现轻微的躁动,在手术刺激强烈时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和不适感。差:术中患儿躁动加重,在手术刺激强烈时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感和不适感。优良率=(优的例数+良的例数)/总例数×100%。观察并比较术中不同时间点(麻醉前、麻醉10 min后、麻醉20 min后、麻醉30 min后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儿的MAP(平均动脉压)、RR(呼吸频率)、HR(心率)和SP02(血氧饱和度)。比较两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麻醉效果的优良率
Ⅰ组患儿与Ⅱ组患儿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分别为80%与100%,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麻醉效果的优良率
2.2 对比术中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MAP、HR、RR及SP02
麻醉前、麻醉10 min后、麻醉20 min后、麻醉30 min后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儿的MAP、HR、RR及SP02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术中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MAP、HR、RR及SP02(±s )
表2 对比术中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MAP、HR、RR及SP02(±s )
*注:与Ⅰ组相比,P>0.05。
组别 指标 麻醉前 麻醉10 min后 麻醉20 min后 麻醉30 min后 手术结束时Ⅰ组 MAP(mmHg) 96.1±14.3 89.3±13.3 95.5±14.1 91.7±12.4 93.3±11.7Ⅱ组 96.4±12.8* 89.4±13.6* 96.3±18.2* 93.4±11.5* 94.4±13.5*Ⅰ组 HR(次/min) 80.8±6.2 74.1±4.4 75.7±3.2 76.7±3.3 80.7±5.1Ⅱ组 79.2±5.7* 73.4±5.3* 74.6±44.5* 76.2±4.1* 79.1±6.6*Ⅰ组 RR(次/min) 16.5±2.3 13.4±4.6 12.1±2.5 12.4±3.1 14.7±4.4Ⅱ组 16.7±3.1* 12.7±3.2* 11.4±4.1* 11.7±6.2* 14.1±4.3*Ⅰ组 SP02(%) 98.6±1.8 94.7±1.4 95.6±1.3 96.2±1.6 97.1±1.2Ⅱ组 98.7±1.6* 95.3±2.4* 95.8±1.8* 96.5±1.4* 98.6±1.7*
2.3 对比两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Ⅰ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术中有1例患儿发生躁动,有3例患儿发生恶心),Ⅱ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5%(术中有1例患儿发生恶心),二者相比,P<0.05。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上在对上肢骨折患儿进行手术时,多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对其进行麻醉。但单纯采用此技术对患儿进行麻醉易使其出现尺神经阻滞不彻底的现象,从而可导致术中其出现疼痛感和不适感[2]。近年来,临床上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联合静脉辅助镇痛技术对接受手术的上肢骨折患儿进行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此药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阿片受体,具有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及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小等优点。另外,此药不经肝肾代谢,可被人体组织和血浆内的非特异性酯酶快速溶解,用药的安全性较高[3-5]。笔者认为,在用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对接受手术的上肢骨折患儿进行麻醉时,应将瑞芬太尼的泵注速度控制在0.2 μg·kg-1·min-1以下。若术中患儿发生缺氧,应立即停注瑞芬太尼,并对其进行面罩吸氧。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对接受手术的上肢骨折患儿进行麻醉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麻醉的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