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2019-01-16肖日新陈贻诵何阳

长江蔬菜 2018年24期
关键词:海南蔬菜土壤

肖日新 陈贻诵 何阳

海南蔬菜产业经历30多a的发展,已成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中的主要支柱性产业。据2017年调查统计,全省冬种蔬菜面积已发展到20万hm2,年总产量达560多万t,其中400多万t运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为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及海南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广大北方地区冰雪天气及“二节”期间,海南冬种北运蔬菜为缓解供需矛盾起到了关键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北方保护地蔬菜及南方热区其他北运蔬菜基地的发展,海南北运蔬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竞争态势。同时,受土壤、气候、设施、品种、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海南北运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束缚。因此有必要通过回顾历史和现状分析,全面了解海南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1 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

海南蔬菜产业作为热带高效农业中的一大支柱性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可以初步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0年,是海南省冬种北运蔬菜在广东茂名、化州带动下的起步阶段。其特点是:品种单一,以青瓜(黄瓜)为主;面积较小,年种植面积1.3万~3.3万hm2;收购商以茂名、化州进来的客商为主。

第二阶段,1991-1996年,以农民自我调节为主的无序发展阶段。其特点是:品种不再以青瓜为主,增加了青椒与大果型西瓜;面积由3.3万hm2逐步增加到8.0万hm2;但市场信息与流通渠道滞后,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导致烂菜现象严重。

第三阶段,1997-2002年,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的有序发展阶段。其特点是:蔬菜产业已成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中的主要支柱产业,政府进行有效的宏观指导,并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新种类、新品种迅速增加;无公害栽培技术得以重视;种植规模由8.0万hm2逐步增加到12.0万hm2;蔬菜产值在整个热带高效农业中占到前3的位置,但产品安全问题时有出现。

第四阶段,2003-2012年,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稳步发展阶段。其特点是:每年的生产面积和品种基本上由市场分析决定;无公害生产技术得以全面推广;设施农业与标准化农业逐步得到重视;北运销售网络基本形成;大部分市(县)建立起了销售队伍与运输车队,同时田头预冷库的建设与应用快速发展;产业化布局逐步形成,种植规模由12.0万hm2发展到20.0万hm2左右并基本保持稳定;科技贡献率、商品率、安全合格率、出岛率等均显著提升;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开始显现。但受到北方保护地及华南其他北运菜产区的冲击,发展速度减缓。

第五阶段,2013-2018年,由单纯重视冬种北运蔬菜,开始全面重视常年蔬菜生产;即除了继续抓好冬种北运蔬菜以外,同时强调抓好夏秋渡淡蔬菜生产。其特点是:北运蔬菜生产面积不再盲目增加,而是重视产量挖潜与品质提升;以绿色产品为标准的安全生产技术开始得以重视;品种结构进一步调整,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专业合作社组织逐步规范;品牌化战略得以普遍重视。夏秋渡淡蔬菜生产基地稳步增加,本地菜篮子供应纳入各级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市场供应不均与菜价波动大的现象已有一定好转,但菜农种菜效益下降的趋势开始显现。

2 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取得的主要成绩

①生产面积发展迅速 海南冬种北运蔬菜生产面积由1986年的3.3万hm2增加到近年来的20.0万hm2,较建省前增加了6倍。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以蔬菜为特色的主产市(县)享誉国内外,如文昌、澄迈、琼海、陵水、乐东、儋州、万宁、临高等,年种植面积均达到1.0万hm2以上,使蔬菜产业成为了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中名副其实的优势产业。

②种类品种丰富多样 建省初期,海南省主栽蔬菜品种仅20多个,如当时的津春4号黄瓜、保加利亚尖椒、百利西圆椒及新红宝西瓜等。30多a来,海南省农业科研、教学及推广部门,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了广泛的引种试验与新品种选育,先后试验各类蔬菜品种4000多个,共筛选出600多个新品种供生产中推广使用,其中150多个成为了各产区的主栽品种。由于不断调节品种种植结构,加速品种更新,基本保证了生产发展与北运市场拓展的需求。

③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要实现蔬菜产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实现良种、良苗与良态的有机结合;为此,海南省政府于2003-2005年组织科研团队完成了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通过这一规划的引导与逐步实施,一批优势蔬菜产业带或优势区域中心逐步形成,如琼海、文昌黑皮冬瓜优势产业带,琼海、万宁泡椒优势产业带,陵水、三亚、乐东豇豆优势产业带与大棚甜瓜优势产业带,以及临高南瓜优势生产区域中心,屯昌枫木苦瓜优势生产区域中心,陵水樱桃番茄优势生产区域中心等。

④栽培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建省30 a来,通过相关科研、教学单位的引进、集成、消化与创新,先后应用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遮阳网覆盖栽培、穴盘育苗、节水滴灌栽培、简易经济型大棚(网棚)栽培、搭架与植株调整、无公害栽培、标准化栽培等技术,显著提升了全省整体栽培技术水平。

⑤产量水平大幅提高 海南省冬季北运蔬菜产业发展之初,全省单位面积平均产量仅1 t/667 m2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冬季北运蔬菜总产量仅40多万t;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推广,海南省现平均产量达2 t/667 m2左右,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冬季北运蔬菜总产量超过500万t。与建省前相比,单位面积产量翻一番,总产量增加了12倍。

⑥产品质量显著改善 海南气候条件特殊,既适合于热带作物生长发育,又有利于许多病虫害繁殖蔓延,给蔬菜的安全生产增加了难度。但由于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狠抓源头管理,尤其从2000年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以来,标准化生产及产后检测得到了显著改善。各级检测结果表明,按无公害产品质量要求,近10 a来,海南省蔬菜产品安全合格率已由92%~93%提高到97%~98%。

⑦夏秋淡季蔬菜生产与供应明显好转 海南6~10月存在明显的夏秋蔬菜生产淡季,造成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幅大,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近5 a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从面积、设施、品种、技术等多环节入手,使生产与供应状况得到明显好转。主要体现在:夏秋渡淡蔬菜生产基地由0.53万 hm2增至1万 hm2,可用于夏秋蔬菜生产的设施大棚达0.2万hm2左右,本地菜自供率由低于50%逐步增加到60%左右。

⑧蔬菜生产整体效益显著提高 在海南省蔬菜产业即冬季北运蔬菜的起步阶段,每667 m2平均产值仅1000多元,全省蔬菜总产值仅5亿多元。近年来,每667 m2蔬菜的平均产值,无论是冬季北运蔬菜还是夏秋渡淡蔬菜均达到了10000~12000元,个别年份的有些种类,每667 m2年产值超过30000元,全省蔬菜总产值超过了250亿元,30 a提升了50倍。目前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中有1/4来自蔬菜。

⑨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全省20.0万hm2冬季北运蔬菜生产基地和1.0万hm2夏秋渡淡蔬菜生产基地,按平均1666.5 m2一个劳动力计算,解决了125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种菜收入被分配到如此广泛的农民手中,也就大大提高了农村的购买力。因此,蔬菜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2 存在的主要瓶颈和问题

①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a.关于土壤资源。海南虽然有丰富的热带农业土壤资源,占全国热区面积的42.5%,但旱涝保收的水耕地仅20.67万hm2,实际上优良的土壤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冬季北运蔬菜主要是采取水旱轮作,随着北运蔬菜面积的扩增,优质水耕地利用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海南省优质水耕地不仅用于蔬菜生产,有的还用于香蕉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进一步加剧了优质土壤利用紧张的矛盾。

海南优质土壤还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南方地区一些自然因素(如暴雨的冲刷)的影响,土壤退化现象非常严重。突出表现在“三低三重”。

一是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沙化严重。一般而言,优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达3%~5%,即使热区土壤亦要求达到1.0%~1.5%,而海南省大多数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5%~0.8%。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偏低,生产过程中必然增加化肥用量,又进一步加重了土壤的沙化,使作物生长不良,产量偏低,品质下降。

二是pH值偏低,土壤酸化严重。大多数蔬菜作物的正常生育对土壤pH值的要求为5.5~7.3,即中性略偏酸的土壤环境,而调查测试结果表明,海南大多数土壤的pH值仅为4.0~5.5,过酸的土壤环境必然导致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尤其是土传病害严重,最终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是农用塑料制品回收率低,土壤化学污染严重。随着地膜覆盖、穴盘育苗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虽然显著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由于这些塑料制品回收率低,长期累积在土壤中不易分解,势必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愈加严重。长此以往,必将严重恶化土壤微生物生境,进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b.关于水资源。虽然海南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量的季节性差异及地域性差异,导致季节性缺水与区域性缺水严重。一般全年降雨量虽有1700~2300 mm,但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70%以上;而海南北运蔬菜的黄金季节是10月至次年4月,正是全省的干旱季节,许多年份常导致全省或区域性旱灾,不利冬季北运蔬菜的稳产高产。

区域性降雨量差异尤以东西部表现突出,如东部的琼海、万宁,年降雨量一般都在2000 mm以上,而西部的东方、昌江等地,个别年份的年降雨量仅900~1000 mm,虽然西部的光温条件优越,但水资源的紧缺性成为了发展冬季北运蔬菜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此外,一部分常年用于蔬菜种植的田洋,由于长期性过度提水,导致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不仅使地下水的利用减少,而且在干旱年份还会加重旱情的为害程度。

②农业自然灾害 虽然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温室,具有发展蔬菜生产良好的气候条件,但6~9月的高温、台风、暴雨及早春低温阴雨天气,常给蔬菜生产造成毁灭性损失,不仅影响冬季北运蔬菜亦影响夏秋渡淡蔬菜。

a.对北运蔬菜的影响。海南冬季北运蔬菜的适宜播种季节为8月中下旬至11月,因此早熟类北运蔬菜常因台风、暴雨而影响秧苗培育;还由于过量的雨水,常导致土壤排水不良而不能及时备耕,甚至造成苗等地的现象。这种高温、台风、暴雨天气,有的年份在10~11月还有发生,进一步导致病害流行等次生灾害。此外,每年的早春,大多数冬季北运蔬菜正是开花结果盛期,而一旦遇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寒潮、寡照天气,就会出现植株沤根与授粉不良,进而导致落花落果、果实畸形等,严重影响产品产量与质量。

b.对渡淡蔬菜的影响。影响渡淡蔬菜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主要是夏秋的高温、台风和暴雨,高温不利于作物正常生长,而台风和暴雨经常导致整茬蔬菜失收,给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③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海南高温、湿热的气候条件,不仅使作物生长迅速,亦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无疑增加了安全生产的难度。长期以来,通过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虽然产品安全合格率显著提高,但个别零星的“毒菜事件”仍有发生,不利于海南绿色蔬菜品牌的建立。

④比较效益显现下降的趋势 近年来,蔬菜生产单位面积的比较效益显现下降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是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务成本显著上升,而售价受多种因素控制升幅较小,使利润空间缩小,有时还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严重影响菜农种菜的积极性。此外,蔬菜运输成本增加,运输损耗率高,一般高达15%~20%,亦影响了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

⑤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近10多a来,由于多方投入,主产区的菜田基础设施如土壤整治、水利沟渠建设及部分保护设施等,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与现代蔬菜产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菜田尤其是多数旱坡地不能实现旱涝保收;耕地质量还达不到绿色产品基地的要求;部分保护设施结构不合理,周年利用率低,且陈旧老化。由于菜田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亟待提高。

⑥菜农组织化生产程度不高 海南各主产区的蔬菜生产形式,仍是以分散的个体经营形式为主,即便从统计数据上看全省成立了各类专业合作社2000余家,但调查中发现,真正起作用的不到30%。如此分散的个体经营形式不可能参与日益全球化大循环市场经济竞争。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必须以一定的组织化程度为前提。因此,探索有效的农民组织化合作形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力。

⑦销售市场份额不尽合理 海南冬种北运蔬菜主要销往170多个城市,根据距离远近和消费特点,可大致划分为五大市场;通过调查初步统计,各大市场及销售份额分别为:东西北市场20%~25%;华北市场10%~15%;长江流域市场30%~35%;珠江三角洲市场25%~30%;境外市场小于5%。

华北市场虽然较东西北市场近,人口密度也大,但销售份额反而小,说明品种与档次均有待提高,境外市场更是如此,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不断扩大境外市场份额。

⑧贮运设施与技术仍比较落后 海南北运蔬菜仍主要通过普通货车运往全国各地,除苦瓜、豇豆采用泡沫箱并放干冰保鲜外,其余多采用纸箱作包装箱。海南省内虽新建了30多万t田头预冷库,但并未采用冷藏车运输,因此采取田头预冷的比例非常低,不到运输总量的20%。加上运输设备落后,运输过程中更谈不上对运输环境的控制,因此,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不仅体现在产品变劣方面,更主要体现在水分的损耗方面,二者加起来高达15%~20%。

猜你喜欢

海南蔬菜土壤
土壤
奇怪的蔬菜
灵感的土壤
蔬菜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海南的云
为海南停留
灵感的土壤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