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石瓢”的历史传承和审美价值
2019-01-16陈丰
陈 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如“牛饮”一般的喝茶方式已经悄然的转变为细细的“品茗”,并且融入了禅茶一味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休闲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人们除了对于茶叶本身的外观、品质、功效等等有较高的要求之外,对于喝茶的茶具也是颇为讲究,希望选择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茶叶特点的泡茶利器。而在所有的茶器之中,宜兴紫砂壶堪称是最完美的泡茶之选了。明代文震享《长物志》中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有无热汤气。”这在天下的茶器之中是独此一份、别无他物。而且紫砂壶用久了会形成自然而然的包浆,焕发出温润如玉的幽幽暗光,细细把玩让人着迷、爱不释手。而且紫砂器与文人相结合,托物言志、寓意其中,使得紫砂壶造型越来越丰富,并且成为集装饰、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更多人关注的目光。
在所有的紫砂器型之中,“石瓢”可以说是最为爱壶之人熟悉和喜欢的一种款式了,基本上每一位玩壶者都拥有一把甚至几把石瓢壶,从石瓢壶开始慢慢的接触紫砂,了解紫砂文化。在历史上,石瓢壶的进化演变过程也颇为传奇,它最开始的原型应该是被称之为“石铫”,是一种带有手柄的煮水器具,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中写到:“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后来为了使用方便,经过苏轼、陈曼生、杨彭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器型,最终紫砂泰斗、布衣壶宗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来阐述“石铫”壶,遂改名为“石瓢”壶,使之增添了更多的文雅气息。这一经典器型经过许多紫砂匠人改良,演化出一些新的特点,比较著名的有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等。无论那一种造型,其要点都在于整体力道的把握和各个点线面构成的三角形比例的和谐,只有把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融合成为最佳的比例关系,才能把石瓢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力度气韵充分地表现出来。
我的这件作品紫砂《石瓢壶》延续了传统子冶石瓢壶的特点,在造型的设计制作上呈现出典型的锥形结构。壶身的曲线在硬朗中又流露出些许柔和流畅,一方面给人以挺拔俊秀之感,另一方面又显现出亦曲亦直的阴阳变幻之美。壶嘴为直流设计,简洁有力,出水顺畅。壶把为倒三角造型,弯曲的角度恰到好处,拿捏舒适,与壶身的三角形构造互为补充,组合起来像一个平行四边形,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壶盖为平压式样,与壶口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干净利落,桥钮的点缀细致入微、比例恰当,壶底的三足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给壶身以稳健的支撑,使得整器看起来更加的浑厚古朴、健朗隽永。众所周知,石瓢壶自古以来就被紫砂圈称之为“跌不破的形”深受广大爱壶之人、特别是文人雅士的欢迎,就在于其形态的“瘦”,透出一股浓浓的文人精神。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东坡先生的名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正是千古文人们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我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石瓢壶清、雅、俊、精的造型特点和人文气韵,壶身上面的梅花装饰画面布局合理、疏密有间,刻绘遒劲有力、老辣自然,把寒梅傲雪的丰姿表现的淋漓尽致,和骨格清奇的壶身相得益彰,共同表现出石瓢壶不屈不挠的特点和追求高雅的审美品质内涵。
结语:在所有的茶具之中,紫砂壶是泥料最为合适、器型最为多样、寓意最为丰富、意境最为美好的泡茶利器。宜兴独特的地理位置提供了优质的紫砂泥料,可塑性强的特点使得许多的能工巧匠,在几百年来塑造了无数的经典紫砂器型。随着中国茶文化的推广流传和盛行开来,紫砂文化以方兴未艾之势进入了千家万户,紫砂知识也逐渐的普及,紫砂市场也越来越大。如今,更多的紫砂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技艺水平,创作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紫砂作品,把紫砂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