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超级细菌战斗到底
2019-01-16郭潇雅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30家
如今团队的科研成果已覆盖浙江省内外30多家医院,近2万名耐药菌感染病人得到有效治疗。
今年召开的浙江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的“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事实上,该研究项目在2016年就曾荣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该项目负责人、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俞云松说,对于耐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他的团队已做了十多年。
俞云松介绍,多重耐药菌一般指对3种以上、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也就是常说的超级细菌。业内认为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菌就是多重耐药菌;肠球菌中氨基糖苷类高耐的就是多重耐药菌。比如,对于肠球菌须评估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糖肽类、喹诺酮类、磷霉素、恶唑烷酮类等有活性的药物,是否有3类以上的3种药物耐药。
“具体何时开始的研究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临床工作,当发现第一例超级细菌时,便誓要和它斗争到底。尤其近年来,超级细菌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多见,及时准确地找到应对之策,成为当务之急。”俞云松说道,在研究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当地政府、院校和企业厂商给予了大量的帮助,获得国家级、省级等科研基金,推动着研究的持续,特别是微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极大加速了该课题的研究进度。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耐药机制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所以在研究过程中,科研团队也遇到了一系列难题,其中技术是最难突破的瓶颈,为此,俞云松邀请了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跨专业合作,用其他领域的技术来解决超级细菌研究中的问题。
从几个人到如今二三十人的团队,从小项目到大项目,研究的技术手段也从最初简单的培养和PCR技术(一种基因研究技术),一直到了现在的基因组技术、蛋白质组技术和转录组技术,超级细菌耐药机制的秘密逐渐被揭开。
“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7个新耐药基因,建立了多种重要耐药菌治疗新方案,牵头制定了4个我国耐药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已成为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的重要方案。同时,该项目还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CC92呈世界性流行,并在国内首次建立临床重要耐药菌基因组分型与溯源方法及数据分析一体化平台,为浙江省乃至我国耐药菌流行、克隆监测及新克隆的快速发现提供了重要手段。
俞云松告诉记者,该项目产生的治疗方案和专家,得到了国外专家的广泛认可,发表在我国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已经被各国专家引用500余次。如今,团队的科研成果已覆盖浙江省内外30多家医院,近2万名耐药菌感染病人得到有效治疗。从60%~70%的病死率到60%左右的治愈好转率,这不仅是一组数据的简单变化,更是一场浙江科学家与超级细菌持续十多年的“战争”的胜利。
为了把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让更多医生了解耐药菌和超级细菌,以及对付它的方法,俞云松带领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培训。
“超级细菌怎么形成?超级细菌如何传播?感染超级细菌后又应该如何进行临床治疗?这三个问题是项目研究的初衷,也是今后继续坚持的研究方向。”俞云松说道,“耐药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跟踪研究的问题,它会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的变化而变化。”
在俞云松看来,耐药问题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更多合作研究机制的建立。目前,俞云松的研究团队和药企合作,正在开发一种名为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并与剑桥大学等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未来这样的合作还将扩展至更多高校科研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