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维修与发现

2019-01-15田怀清

大理文化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南诏塔身塔顶

大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约1公里,点苍山麓,应乐峰下,原崇圣寺前。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标志,是我国西南地区最著名的佛塔。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维修前残高59.6米),为十六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始建于(唐)南诏丰祐时期(824-859年):南北两塔各高42.19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塔,始建于五代(907-960年)。南北两塔相距97.5米,与大塔相距各为70米,三塔鼎立,雄伟壮观,显示了大理古代能工巧匠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大理三塔坐落在地震频繁地区,据史料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地震,大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明嘉靖及清乾隆间曾修葺。1925年又地震,“塔顶震落”,残损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61年将三塔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单位。1978年,国家文物局拨巨款40万元对三塔进行加固维修。由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导,由省、州、县文化文物部门组成维修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备料及清理发掘文物。笔者有幸参加了三塔维修工作近4年的时间(1978-1981年)。维修三塔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里面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现根据笔者的回忆和当年参加维修三塔时的记录,把维修三塔时的经过,包括维修前的备料、脚手架的搭建,维修的方法,以及南诏、大理国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等,回忆、整理、记录于下:

修塔备料与脚手架的搭建

1978年1月,大理崇圣寺三塔维修领导组正式成立,下设办公室及业务、材料、工程技术、行政等四组,笔者参加了材料组的工作,前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搭建脚手架所需毛杆的事。搭脚手架的毛杆规格一般是直径在15厘米左右,长4至5米左右,属于建筑上的特殊用材,需要到省林业部门审批并核准砍伐地点。我们及时到昆明找到了省林业部门的领导,办理了砍伐毛杆的指标,又由大理州林业局安排由漾濞双涧林场负责提供。双涧林场,地处边远山区,道路狭窄,坡陡路滑,行驶不便,很多驾驶员都不愿进山拉料。特别是六七月份雨季,泥滑路陷,更没有驾驶员愿意进山拉料。为了保证三塔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多次与大理州林业车队的领导协商,请求给予帮助解决运输问题,最后终于同意派一辆车支援进林区拉料。雨季到漾濞双涧林场拉料的车子,只有州林业车队这唯一的一辆,驾驶员这种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参加维修三塔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为了和林区工人搞好关系,我们每次进林区前,都要到州商业局州冷冻厂申请购买七八十斤冷冻猪头肉,帮助林场工人改善生活。由于得到漾濞双涧林场和大理州林业车队的鼎力相助,备料工作得以圆满完成。

1978年5月10日开始在大塔四周搭建脚手架,聘请文物局古建队的张椿师傅在现场作指导。当年搭架的设备只有吊葫芦,吊葫芦将毛杆一根一根地往上吊,张椿师傅拿着喇叭在下面喊话指挥,他带来的徒弟,身体强健,擅长空中作业,攀登敏捷,吊起的毛杆被他用铅丝一根一根地连接起来,形如一张大网。脚手架高达70多米,为了保证施工时的安全,张椿师傅对脚手架做了科学的加固处理,巧妙地利用塔身上的龛洞,用毛杆将东西南北四面脚手架连接在塔身上,加大了脚手架的牢固性,减轻了脚手架的承载重量。大塔脚手架从5月10日开始搭建,到8月15日完工,共120余天,用工1800余工。张椿师傅不仅在维修三塔时做出了很大成绩,而且还为大理培养了一大批搭建脚手架的白族工匠。这批工匠在后来维修弘圣寺塔、佛图寺塔,昆明东、西寺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搭脚手架期间,大理古城周边村庄有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崇圣寺三塔参观,很多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南诏建造千寻塔的故事。传说古代南诏建千寻塔的方法是垒土建塔,垒一层土建一层塔,塔身北面的垒土一直延伸到“塔桥”,今称为“银桥”。运砖的人力不足,还把羊群使用上,在每只山羊的角上各挂上一块砖,沿着塔桥缓坡赶着羊群往塔上运送,待塔修好后又将土一层层运走。这个修塔民间传说故事,虽然流传的时间比较久,但传说归传说,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南诏、大理国建造佛塔时,不是垒土建塔,而是采用搭脚手架的方法建造,从《大理国张胜温画卷》第80幅左下角绘有搭脚手架建造佛塔的画面得到证实。千寻塔塔身上有劵洞,与搭脚手架建造佛塔有关。

维修三塔,定购塔上的大砖也是一项艰巨的备料工作。维修三塔使用的砖要选质量最好的砖,工作组首先把宾川、祥云、弥渡等县瓦窑烧制的砖,先请大理州建筑公司进行试压检测,保证砖的质量。又因修塔使用的砖的规格与一般工程使用的砖的规格不同,烧制大砖的技术,也因多年不用而失传,首先要请瓦窑师傅做试验,然后再大批量烧制。1979年2月9日至3月9日,笔者与三塔办公室的曹芝学、董昌和等人到弥渡、宾川、祥云等瓦窑联系试烧。第一家是弥渡小瓦窑,厂长木文俊。第二家是弥渡五一公社小邑村瓦窑,厂长曹绘。第三家是宾川县东风公社人和大队自所营生产队瓦窑,瓦窑负责人李如平(生产队副队长)。第四家是祥云八一公社马军大队一队瓦窑,厂长任开清、队长任发清。他们四家所答应烧制的大砖规格和数量都不一样,试烧大砖的付款协议大致是,每块砖的定价为0.7至0.9元,烧制失败的损失费各负责一半。试烧结果,用煤炭烧砖的瓦窑大多失败,张渡小邑村用柴火烧砖成功率在90%以上。1979年5月11日,三塔维修办公室负责技术指导的江怀英提出了需要烧制各种规格砖的数量:

1、长48、宽28、厚6厘米,需要2000块。

2、长45、宽22、厚6厘米,需要5000块。

3、长41、宽18、厚5.5厘米,需要5000块。

4、扇形砖,是一种较特殊的砖,由上下两个等腰三角形组成,通长61、厚5.5、最宽处42.5厘米,需要200块。

根据前段在宾川、祥云、弥渡等地瓦窑试烧的结果,凡是用煤炭烧制的瓦窑,因火力过猛,都烧失败了,而用柴火烧制的瓦窑,砖都基本完好。后来把烧砖的任务安排在弥渡、祥云、大理喜洲等地砖瓦窑,并按时烧制完成了三塔维修使用的各种规格的大砖。

1979年6月,工作组先后到大理州物资局购买了一批不同规格的扁钢和铜皮,为后来加固塔身圈樑和恢复塔刹做了充分的准备。

大塔塔基构建与防震性能

塔的基础,关系到塔身的稳固,因此非常重要。佛教砖塔特点是基底面积小,而承载重量大。初步估算,大塔塔身重8000至9000吨,高近70米。千余年经多次地震,三塔仍屹立在苍洱之间,说明塔基基础上处理得比较成功。

1978年4月,三塔维修办公室的邱宣充、江怀英等考古专家对塔基进行清理发掘,一是在塔的西南角开探沟一条,以便探明基座的外部结构;二是由西窗洞入内自上而下清理塔心。塔外探沟探明的情况是:在距塔地面18厘米处,塔基开始向外扩宽58厘米、高99厘米,由12层砖砌成。其后又扩宽64厘米、高98厘米,由17层砖砌成。再次又扩宽82厘米、高43厘米,由7层砖砌成。其下即是卵石及红胶泥夯土地基。三层扩宽部分总高2.35米、宽2.04米。总高没有超过塔的两层台基,可见该塔实际是充分利用苍山山麓的石头地基,而无更多的人工处理,塔身几乎是“平地而起”。

塔心部分堆积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西窗洞内起,有1米左右的草木杂土层,为历年登塔者所积。第二层厚3.15米,其上2米左右,堆积杂乱,似为修塔后的废土,其中曾发现木楼梯的残片。其下塔门两侧堆积整齐,南侧宽1.04米、北侧宽1.1米、高约1.7米,形成一凹字形,似为楼梯的底层结构。拆除后,南、西、北三面皆露出几个墙洞,出土一批泥制佛像和塔模。第三层由距塔地面高1.6米至塔地面以下1.8米处,为经过筛洗夯实的灰绿色细沙层。在去除上层南北两侧台基之后,有三层铺地砖,细沙在铺地砖下。在距门道地面30厘米深处,塔身砖墙各向内收小0.5米左右,塔心空间面积减为2.5×2.5米左右。距门深3.38米处,去除填砂之后。塔底露出铺地砖7层,斜砌,从高度和结构看,皆与塔外扩层的第三层台基相一致,而塔身即砌在铺地砖之上。再下则为1.34米的夯土层,正中有一直径2.2厘米的小孔,看来是建塔时立的中心点,夯土层的深度只比崇圣寺现在场地地面低60厘米。

从整个塔基的发掘情况看,与西安小雁塔等相同类型的砖塔相比较,在结构处理上有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小雁塔等塔心与门道下有存放佛牙等物的“地宫”,在夯土上施用木炭一层,而千寻塔则没有。千寻塔塔基部分逐层向外扩宽加大承重面积,则为小雁塔所不見。千寻塔历千年地震和风雨的侵袭,但没有发现塔身有任何倾斜的现象,看来与厚墙、加宽基座和有厚达1.34米的卵石及红胶泥夯土地基的做法有关,在建筑技术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大塔塔身和塔刹的维修

崇圣寺三塔维修前的残毁情况是:从公元886年到1943年,大理地区先后发生30余次地震。其中明正德九年、十年(1514、1515年)和民国初年的三次破坏性较强的大地震,造成“大理城廓人庐尽圯,千寻塔裂如破竹”。千寻塔的塔刹即被1925年地震所毁,矗立在塔顶的四只“金鹏”也被毁坏。塔身通体被两条东西向和南北向贯通塔心的大裂缝分割成四部分,裂缝宽约3~10厘米。各层塔檐砌体松散坍塌,檐头和塔顶上杂草丛生,榕树树径粗达20厘米;台基沉陷,栏板望柱残缺不全。

三塔的维修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整旧如旧”,尽可能如实地按照原状保存文物的原物及相关的历史环境及景观,不改变古建筑已有的体现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所有结构或主要结构,保存古建筑原有的形制、结构、材料与工艺。

大塔塔身的维修方法是,第一步从上到下清除塔身上的杂草,砍去树木。第二步是拆除2至14层明代包砌面砖。塔身第2至14层的这一层贴砖,使塔身增厚了25厘米,从砖料、填料和砌法等方面看,皆与塔身不同,显然是后人所加,而且有许多地方贴面与内壁脱离,露出隙缝,内壁还有一层石灰。据北塔西门所嵌石碑《明嘉靖三十二年李元阳修塔题记》所载:“嘉靖庚戍闰六月六日余乃补甃甲塔,后作木骨,凡百日竣工。”推测塔身的贴砖即是明正德年间地震后,李元阳修塔时新贴上的一层砖。三塔维修办公室召开了一次专家论证会,请大理州建筑公司的武工程师、大理州设计室的刘工程师等专家参加研究,会上北京的、省上的、州上的专家,经反复研究,一致认为这层面砖不利于对塔的长期保存,增加了塔身的承载重量,而且有损千寻塔始建时的完美形象和艺术价值,一致同意拆除。第三步是在第4层以上的塔檐与塔身结合的隐蔽部位,增设了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同时将塔身、塔檐上的所有裂缝,采用空气压缩机压力灌浆的方法,采用在水泥砂浆中掺入一定比例的化学药品(107胶、聚乙烯醇溶液),改变了水泥砂浆沉淀快的缺点,提高了水泥浆的强度1至4倍。增强塔的牢固性和抗震能力。另外,塔内尚存31根楼梯木横梁,每根长3.3米,高28厘米、宽20厘米左右,为了恢复塔内木质楼梯,我们专门到云龙县漕涧林场选择了一批木料,运回大理三塔解板,重新建造木质楼梯317凳,一直通到塔内顶部。

关于大塔塔刹的恢复。大塔塔刹于1925年地震时坠落,原塔刹已荡然无存。三塔维修办公室的姜怀英老师根据民间访到的两张清末传教士拍摄的照片,大致判明塔刹的高度和结构。后又根据弘圣寺一塔、佛图寺塔塔刹的实测和细致研究,最后绘出大塔塔刹的图纸,并征求了清华大学、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的意见。1979年6月12日,我们专程到丽江请铜匠师傅帮助加工大塔葫芦。首先我们找到丽江人民街综合厂厂长木良清、街长高干菊,厂领导和街长当场表态要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并带我们到丽江县五一街中段22号找到了综合厂铜匠师傅杨云昌,双方经过交谈,杨师傅乐意地同我们一道来到大理加工大塔铜葫芦。杨师傅刚到三塔维修办公室,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急着向姜怀英要加工塔刹的图纸,经观察、研究后,杨师傅胸有成竹,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一锤一锤地用铜皮将塔刹上的葫芦制作出来。使失传多年的民间手工工艺,又重新在维修三塔工程中重放异彩。塔刹由刹座、相轮、宝盖、宝珠组成。在复原塔刹的同时,还请大理州供电局的黄工程师在塔上安装了避雷设施。

塔顶的四角,另有二根固定的铁棍,长0.5米左右,其外包有铜皮,铸成爪形,可能是原来装饰的“金鹏鸟”残迹。(明)李元阳《云南通志》卷十三“寺观”记载崇圣寺千寻塔塔顶“错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压之。”大鹏金翅鸟是佛教八部众之一,是佛教护神。从清光绪年间拍摄的三塔照片上看,塔顶四角的大鹏金翅鸟早年已毁,故此次维修千寻塔塔顶时,无法恢复古代塔顶四角的金翅鸟。

大塔(千寻塔)维修结束后,还对南北两座小塔进行维修。南北两座小塔在维修中未发现天、地宫。过去一直认为南北两座小塔是实心砖塔,经探测发现两座小塔结构保持早期空筒式的特点,是极为罕见的八角形空心砖塔。塔内有一80×80厘米的方室,方室地面与塔基皮平,室顶直抵第八层塔身平座,通高26.8米,室内四壁垂直,俨如一座封闭的竖井。中心有直径2厘米的木柱一根,柱根插在塔中心一个深约5厘米的槽内,在槽的四周砖地面上清晰地显示出以该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墨线痕迹,墨线夹角均为45度。八条墨线所指方位恰好是塔身的八个外角,由此断定该遗迹应是建塔时定中分角的施工标志。为了固定细高的中心柱不发生偏移,又自下而上每隔七八层砖埋置两根10×5厘米,呈十字交叉状的水平撑架,中心柱分节固定在水平撑架上,上下垂直,说明这根中心柱是随着塔身向上砌筑而逐段埋置的,其作用很可能用它代替整座塔的中垂线,以此控制塔的垂直方向,避免或减少施工误差。修建佛塔时,先在塔心正中处立一根建塔施工定位标识,这是南诏、大理国建塔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如《大理国张胜温画卷》第78~80幅绘三世佛,第80幅左上角书“南无三会弥勒尊佛会”,该幅左下角绘有一幅建造佛塔的画面,佛塔正中依然立有一根比较显眼的建塔施工定位标识——木柱,这根木柱的作用就是代替整座塔在建造过程中的中垂线。

维修三塔的考古重大发现

这次配合三塔维修工程,由三塔维修办公室的邱宣充先生负责考古清理工作,清理塔顶与塔基共出土各种文物680余件。其中塔刹中心柱基座内出土567件,中心柱以东坑洞出土6件,西坑洞内出土8件,塔顶覆钵内璧1件;塔身第七层西北角墙洞内出土3件;塔基底部墙洞内出土104件。这是迄今发现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这批文物对研究南诏、大理国宗教史、艺术史、冶金史、纺织史,以及和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等诸多方面的密切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还涉及到与东南亚、南亚地区有关国家的友好往来。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塔(千寻塔)塔基壁洞出土的泥模佛像,在巍山 图山南诏内道场遗址也有出土。这些泥模佛像的造型又与陕西西安大雁塔下发现的完全相同,说明大理在制作泥模佛像时的技术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据我国著名的佛教学专家金申先生研究,以模压而成的泥制浮雕佛像,也称“善业泥像”,所见多为唐代所造,因唐代有的佛砖背后有“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诸字而得名。于是凡是这种小型泥模制佛像都可统称为“善业泥像”。大理千寻塔塔基壁洞出土的善业泥像,属于唐代造像,受中原佛教文化的影响最深。而千寻塔塔基壁洞出土的大日如来像,又补充了唐代善业泥像题材的内容。

1978年8月19日,在维修千寻塔塔顶时,在塔刹中心柱的填土中发现文物,随即进行了清理,清理工作至9月3日结束。清理后,塔刹中心柱基座总高为3.47米,每边宽34厘米、壁厚1厘米,上端口部收缩成圆形,直径30厘米左右。塔刹中心柱内清理出土文物567件。1979年10月17日,在拆除基座,重新安装塔刹中心柱柱基时,在原方形筒状物东西两侧,深约2米处,发现二长方形坑洞。东坑长48、宽29、深25厘米,内藏舍利盒一个。西坑长69、宽42、深29厘米,内置长方形鎏金铜函一,带釉陶豆三。从坑洞的位置看,应与原塔刹中心柱基座内放置的文物同时。继后,邱宣充先生对千寻塔塔顶出土的这批珍贵文物进行了分類整理,在此,我例举几件比较有代表的说一下。

大理千寻塔塔顶出土的5尊阿嵯耶观音像,其造型与《南诏图传》、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上的阿嵯耶观音画像(真身观音像)完全相同。该观音的造型艺术特点是:头戴化佛冠,头梳高髻,髻上绕丝束,分多股下垂于头部两侧,面部微笑,宽肩细腰,璎珞环颈,双臂戴三角形臂钏,右手戴联珠式手镯,上身袒露,腰系花结飘带,下著裙裳,裙上饰“U”字形褶子,赤足,男性,手结妙音天印。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时期当地民族最崇奉的一尊神祇,被誉为“云南福星”。阿嵯耶观音像最早是由印度高僧菩立陀诃传入大理的,至今已有1190多年的历史。南诏晚期至大理国时期,大理地区的工匠又依照印度僧人菩立陀诃传入的阿嵯耶观音像的式样,铸造了多尊阿嵯耶观音像。如美国圣第安哥博物馆收藏的一尊阿嵯耶观音像背面就铸有:“皇帝信段政兴资为太子段易长生段易长兴等造记愿祿算尘沙为喻保庆千春孙嗣天地标机相承万世”等铭文。这尊阿嵯耶观音像原供奉在大理千寻塔上,1925年地震震落,后流失国外。阿嵯耶观音像背面铭文说道的皇帝“段政兴”是大理国第十七代国王,在位时间是公元1147~1171年;又如大理州博物馆收藏的一尊阿嵯耶观音像背后阴刻有汉文“施主佛弟子比邱释智首造”。大理白族工匠在铸造阿嵯耶观音像时,还依据《华严经》上“勇猛丈夫观自在”的记载,铸造出了独具大理地方特色的男性阿嵯耶像。阿嵯耶观音像是中国铜器中别具地方特色的精品,从已报道的资料中得知,国内外收藏的阿嵯耶观音像不到30尊(中国内地有10尊、美国11尊、日本2尊、英国1尊)。

易长观音像22件,铜质,通高8.7厘米。头戴化佛冠,左手执宝瓶,右手执柳枝,上身披巾,有项饰,下著裙,火焰纹背光,足下为束腰莲台。大理国《张胜温画卷》第一百开绘此像,题名“易长观世音菩萨”。易长观世音菩萨也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最崇奉的一尊观音。

四臂尊胜大佛母像1尊,通高4.5厘米,铜质,四手,前二手合掌于胸前,后二手合十举于头顶前,臂绕帔帛,帔帛尾端上翘作魚尾状,结跏趺坐,头顶上饰有化佛。四臂尊胜大佛母像是白族最信奉的神像之一,除千寻塔出土该像外,崇圣寺南塔第二层也供奉有石雕尊胜大佛母像。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八窟也雕有尊胜大佛母像,大理玉局寺也出土铜质尊胜大佛母像。白族信奉的尊胜佛母像,一是受中原《佛像尊胜陀罗尼经》及“除障佛项”造像的影响;二是受西藏佛教中的“尊胜佛母”造像的影响。西藏信奉的尊胜佛母像是三面八臂,而大理的尊胜佛母像是一面四臂,名称相同,造像有别,大理地区白族信奉的尊胜佛母像虽然受到中原文化和西藏文化的影响,但四臂尊胜佛母像是当地阿吒力僧人和工匠自己重新创作出来的一尊佛母像,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尊胜佛母有度亡生天等功德,故大理地区宋、元、明时期的白族火葬墓碑碑额上大多雕有四臂尊胜佛母像和阿弥陀佛像,碑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像及经文都反映了大理阿吒力教对尊胜佛像的信仰。

大黑天神像1尊,银质,通高8厘米。一头四臂三眼,头戴骷髅冠,身系骷髅,左一手托血钵,左二手托层鼓,右一手持物失落,右二手持念珠。大黑天神,梵语摩诃迦罗,密教护法神。该像与大理国《张胜温画卷》第124幅“大圣大黑天神”像相似。

鎏金镶珠银质金翅鸟 1件,梵名迦楼罗,通高18.5厘米,重125克。张翅昂首,栖息在莲花座上,头顶饰羽冠,颈及尾羽屈起作火焰状,尾羽镶水晶珠五颗。该件珍藏于木质经幢中,三塔塔藏金翅鸟仅此一件。因翅翮金色,故金翅鸟。据《菩萨从兜帅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载,金翅鸟王身长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长四千由旬。皈依佛法后,成了佛的护卫神鸟。于大乘诸经典中,金翅鸟列属八大部众之一,与天、龙、阿修罗等共列于佛说法之会座。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之南方。千寻塔塔顶出土的金翅鸟,与印度山琦遗迹中之迦楼罗鸟仅为单纯之鸟形的形象相同,保持了早期的原始面貌。由于千寻塔出土的金翅鸟造型艺术较高,被我国文博界的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刺绣方巾1件,长52、宽28.5厘米。中边用不同颜色的素绢滚边九道,经纬线纠结呈网状,疑为“罗”。正中绣三圆形图案,中绣凤鸟一对,两侧亦绣凤凰及牡丹,四周绣梅、菊等花卉,间有彩蝶。可能寓意“百鸟朝凤”。刺绣采用平绣法,仅花蕊等处加叠绣锁针。与汉代刺绣中以锁绣为主不同,所用丝线颜色绚丽多彩。刺绣方巾可能是大理国国王用来赏赐给有一定地位的阿吒力僧人的珍贵礼品。姚安《兴宝寺德化铭》有“皇都崇圣寺粉团侍郎赏米黄绣手披释儒才照僧录阇梨杨才照奉命撰”等字样。杨才照的僧官官职是“僧录”,掌管大理国寺院、僧籍及僧官补授等,像杨才照这样地位较高的僧人,才可能得到大理国国王赏赐的“米黄绣手披”。另外,1972年大理五华楼遗址出土的《故溪氏谥曰襄行宜德履戒大师墓志并叙》碑也提到赏赐绣手披一事。碑曰:“道隆皇帝降恩,赏以黄绣手披之级。”“道隆”是大理国国王段祥兴的年号。碑文述溪氏世代行医,著有《脉诀要书》,溪智为师僧,补阇梨之职,故道隆皇帝(段祥兴)赏赐黄绣手披。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得到王室赏赐黄绣手批的仅有2人,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关于崇圣寺三塔的建筑年代。这次在维修加固三塔时,曾发现维修千寻塔的多件有题记的文物,如刻文金属上的“明治四年”,“明治”是大理国第六世段素英的年号,明治四年即公元1000年;“时辛酉岁平国公”铜片题记,经考证,刻文干支辛酉年为公元1141年;“一大宝六年”铭文,“大宝”是大理国段正兴的年号,大宝六年即公元1154年。另外还在千寻塔塔顶内壁发现南诏“中兴二年”黑书题记,“中兴”是南诏舜化贞的年号,中兴二年即公元898年,这是迄今在千寻塔发现的最早的年号。以上年代均属维修千寻塔时的时间,而不是建造千寻塔的年代。千寻塔与陕西西安荐福寺内的小雁塔造型相同,均属密檐式砖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千寻塔建造时间当晚于小雁塔,此时洱海区域还处在部落纷争的时期,不可能建造规模宏大的千寻塔。只有在南诏统一洱海区域后,经济较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佛教盛行的前提下,才可能建造千寻塔这样宏伟的工程。经过多年学术界对千寻塔的建造年代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建造于南诏丰祐时期。

大理崇圣寺南北两座小塔的建造年代略晚于千寻塔的建造年代。在修塔期间,笔者曾登塔数十次,寻找有关建造南北两塔的资料。后来终于在北塔塔刹宝盖的宝珠上发现三处浅刻汉字题记。第一处刻在塔刹宝珠的南面,上面刻有:“大明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僧……”;第二处刻在塔刹宝珠东北面,上刻有“清信仏弟子浄奴十月十五日上”;第三处刻在塔刹宝珠北面,刻文为“建明十五年八月十三日……”题记中的“建明十五年”纪年无可考。但题记中的“大明三年”是可考的,“大明”是大义宁国杨干贞的年号,大明三年即公元933年。北面小塔塔刹宝珠上刻有“大明三年”的题记,说明修建南北小塔的脚手架还没有拆除,僧人及清信佛弟子浄奴等人是沿着修塔的脚手架爬到塔顶的。他们能在塔刹宝珠上刻文,证明由覆钵、宝珠、伞盖和宝瓶等组合的塔刹已安装完毕,修建南北小塔的工程已进入尾声。

1961年3月14日,国务院“关于发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第65号崇圣寺三塔,时代为唐、五代。千寻塔(大塔)为唐代建造。南北两座八角形砖塔为五代建造。这次在维修南、北小塔时,在北塔塔刹宝珠上发现“大明三年(公元933年)”的刻文,有力地证明了国务院1961年发布的崇圣寺南北三塔建造于五代时的正确结论。

这次维修崇圣寺三塔,在千寻塔塔顶发现三座天宫,出土一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1号天宫,位于塔顶中央,原塔刹中心柱下部的一个垂直的空心方柱内。该柱即塔顶覆钵内中心的铜质方形筒状物。第2号天宫位于1号天宫东侧,内藏舍利盒一个。第3号天宫位于第1号天宫西侧,内置长方形鎏金铜函一册。带釉陶豆3个。从塔顶1、2、3号天宫、塔基底部壁洞及塔身龛洞等处发现的680多件珍贵文物来看,南诏、大理国的宗教信仰不是一种文化因素,而是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既有西藏的文化因素,又有中原和印度、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南亚的文化因素,多元文化构成南诏、大理国庞大的佛教体系。南诏、大理国在大量吸收中原内地的佛教文化,以及東南亚、南亚佛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又创造和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

编辑手记: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标志,是我国西南地区最著名的佛塔,1978年,国家文物局拨款40万元对崇圣寺三塔进行维修保护,田怀清老师当时在文物部门工作,被抽调到三塔维修处工作近4年的时间。《大理崇圣寺三塔的维修与发现》一文,田怀清老师根据当年参加维修的回忆和工作记录,把维修三塔时的经过,包括维修前的备料、脚手架的搭建、维修的方法等很多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同时记录了维修三塔的重大考古发现,因为篇幅有限,我们选取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件文物进行介绍,它们为研究南诏、大理国的宗教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文章全篇叙述详细、专业性强,且始终站在各民族团结、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角度,让我们了解三塔,包括它的建筑、历史、文化,还有它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

猜你喜欢

南诏塔身塔顶
透视:雪糕叠叠乐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宝塔
青蛙爬塔
青蛙爬塔
比萨斜塔为什么是斜的
韦皋经略西南始末
大雁塔
论韦皋在南诏归唐中的作用
白族信仰阿嵯耶观音始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