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

2019-01-15高海涛

关键词:协同育人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高海涛

摘 要:思政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性的作用。《立体构成》是设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已成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将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从专业课程教学要转变思政教育意识;树立思政教育目标;定位师生角色,注重教学细节;创新教学形式,多学科协同育人等方面对《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进行实践探索,同时,为其他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体构成;协同育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157-03

当前,以思政教育为核心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必须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整个育人过程,其目标的实现,立足于学生成长规律,通过“隐性思政”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在协同育人的视角下,不断探索学科协同与创新协同,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传授中,使之能够潜移默化地承载思政教育功能,从而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功能,牢牢把握住培养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

一、《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高校在立德树人为本的前提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发挥各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重大举措。思政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课堂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的主阵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形成协同效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在各学科课程中,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立体构成》作为设计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在相关课程中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造型设计的能力,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专业特色,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知行合一。

二、《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现如今,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政课程,这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任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有待加强

如今高校专业课程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轻价值观与情感的培养和启发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由专业思政教师承担,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毫无关系。教师思想意识的偏差导致学生思想步入误区。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如果能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将大大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与综合素养。

(二)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方式僵化

在高校,思政课程是必修课程,由于其与社会时政联系密切,而与许多专业课程关联性相对不高,加之专业课教师受传统思政课程思维定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思政理论学习的“有用性”,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价值,无法将思政相关理论真正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导致思政理论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方式僵化。单纯的“思政+专业课”的现象较多,难以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三)设计专业学生性格特点强,更加需要价值观的引导

大部分设计专业学生从中学阶段开始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其设计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强化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加强。但设计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薄弱,高考录取的文化课成绩偏低,自我约束力不强,注意力持久性稍弱,学生普遍个性较强,追求个性发展,因学生过度重视个性的表现,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上有所欠缺。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创作,加强课堂感染力,以设计专业特有的表现形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统一与有效融合。

三、《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育具体措施的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课程教师要转变思政教育意识

《立体构成》课程主要论述立体构成设计理论与方法,用以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形态组合和材质应用的基础能力;使学生增强立体意识,培养立体感觉和表现技能,从直观体会、感受和实践上升到更加本性的思维层面,用构成语言再现事物,培养学生设计的造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依托于完善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模式要从转变教学意识上进行突破。教學意识决定教学成果,完善的意识形态才能够指引出饱含价值的教学成果。专业课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与思政理论的关系,从课程设计到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真正将思政教育意识融入视觉语言中,建立宏观的理论意识,并将其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始终,在不断深挖思政教育元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引领。

(二)专业课程教学要树立思政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最终指向。《立体构成》课程主要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提升学生的设计感和设计素养,创造出“和谐”的视觉形态和空间。专业教师在课程建设目标环节要真正认识到思政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顺应历史发展主旋律,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反复思考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重新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内涵,找准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将思政理论融入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将引领学生价值融入目标指向中,将“无意识的”思政教育变为“有意识的”渗透和融合,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并延伸出知识背后的精神力量,使它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让学生不断感受时代的脉搏,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想育人、文化传承、综合教育的同频共振。

(三)定位师生角色,注重教学细节

一方面,专业教师要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和道德追求,努力弥补思政理论知识短板,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将立德树人思想纳入教学细节中,明确教学大纲中各知识点对应的思政点,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点的结合作为教案设计的前提,避免将思政内涵生硬的直接表达出来。要注重人才培养内涵式建设,反复推敲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其固化并丰富起来,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中浸润于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得到尊重。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建创新式专业思政课堂,特别是理论课程,要更加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技能,通过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技能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有情感有温度的课堂,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消化,达到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相互渗透。

(四)创新教学形式,多学科协同育人

在《立体构成》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应多维度汇总特色教学专题,结合爱国主义、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将专业教学与思政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在指导学生实践中提升其思政意识和综合素养。实现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塑造优良的品德和修养,因此,在把握教学的改革上,一方面着眼于专业本身特点,一方面从教学形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针对每一个教学专题,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创新,让专业课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在具体教学实践探索中,通过专业课与思政课、工业设计系与学院学工办、机电学院与马院等多维协同育人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和优化配置,以产生育人合力,形成协同效应。从课程教学与爱國主义教育相结合、课程教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课程教学与社会公德教育等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改革理念出发,重点基于“形、意”探索与表现,围绕课程特点将公益环保意识、爱国元素理念融入课堂,如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学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共谱十九大赞歌,开启新时代梦想”主题创作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作品征集活动等进行的主题创作与实践,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对话”历史关注当下,增强了文化自信,使专业课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农村,聚焦“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主题,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村里设计农产品包装,充分发挥了工业设计专业在助力产业扶贫方面的作用,实现了育人和学生专业成长的双丰收,从而形成课堂、校园、社会的无缝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专业人才的培养全过程[3]。

综上所述,《立体构成》课程同样可以与思政课程一样开展教育工作,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做好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各类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应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积极构筑“大思政”教育生态圈,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把思政育人作为教育教学的点睛之笔。多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以情化人。培养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内化为爱党爱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郑永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1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 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报,2016-12-09.

〔3〕俞爱芳,朱鸽翔.立体构成训练[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9.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