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IS支持下辽上京周边地区城址分布问题研究

2019-01-15许潇婧

关键词:城址周边地区

许潇婧

摘 要:本文将GIS与城址考古相结合,对辽代上京城周边地区的城址进行定量分析,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研究城址分布情况,从城址选址角度出发,探讨辽上京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城址分布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上京城;周边地区;城址;GIS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001-04

目前学界对辽代上京周边地区城址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城址考证、城址建置、城址类型、城市形制、城市布局、城址功能、意义与作用等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围绕以城址为中心,其他等级的城址为辅进行的研究工作,忽视了城址周边的普通聚落和城址之间的关联。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拟通过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试对以辽上京为中心的都城到其他城址之间的关联做一初步研究。

本文从微观分析的角度,对以辽上京城为中心的周围不同等级城址之间的分布规律和内在联系进行探索,建立上京城地区城址数据库,分析人文和地理因素对城址聚落选址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

本文地图资料来源:90米分辨率数字高程图(DEM)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政区图、植被图和土壤图来源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网站中的中国1:400万全要素基础数据。

本论文的城址和聚落材料全部来自《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譹?訛城址材料还参考了项春松的《内蒙古赤峰地区辽代中小城镇的发现与研究》。?譺?訛对于城址的归属与定义主要以文物地图集中的相关记录为主,个别城址的年代可能存在争议,但对整体样本的应用与分析并不会造成影响。对辽上京周边地区城址信息进行统计之后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然后提取相关空间信息以供分析。

二、区域概况

本文收录辽上京周边地区城址共计33座,从现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来看,巴林左旗的南部与北部分布16座城址,是该地区城址分布数量最多的旗县。巴林右旗有11座城址,总体分布较为均匀。阿鲁科尔沁旗有6座城址,主要分布于其西北部。(见表1)

从城址性质上来讲,本文收录的城址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奉陵邑。即是以祭祀和守卫皇家陵墓为目的,在皇帝陵寝附近修建的城郭。本文收录的城址当中,祖州故城、怀州故城、庆州故城就属于奉陵邑性质的城址,奉陵邑城址规模均较大,凸显其重要性。

2.从城址形状上对33座城址进行归类,长方形、方形的城址多达21座,数量最多,其中明确为长方形的城址数量为16座。形状为五边形的城址有石棚沟城址和祖州故城这2座城址。形状不规则形城址仅有北山城址,北山城址依山而建,随形就势。剩余9座城址由于保存情况较差,所以形状不清。

从城址面积规模上来看,为庆州故城的面积达到了2243600平方米,是除了上京城以外,周边地区面积最大的城址。位居第二的是松山州故城,面积为306800平方米。面积最小的为宣化馆故址,面积仅为3600平方米。本文按照各城址面积大小,依据一定比例的等级数值间隔,对33座城址的面积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明显看出面积在10万以下的城址数量达到了19个,所占比例57.6%,已经超过了一半,而面积超过30万的城址仅2个。而作为奉陵邑功能的庆州故城,其面积规模在辽上京周边地区可谓是仅次于辽上京的第二大超级大城市。另外两个奉陵邑性质的祖州和怀州的面积也分别达到了19万和25万平方米。从奉陵邑城址的面积大小也可以反映出统治阶级对保护皇家陵寝的重视。

另外,在统计数据里发现面积在40-200万区间内城址数量为0,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辽代城镇规模发展的差异性,而这个差异性,更深层次原因是当时辽代统治者阶级对城镇建设的精心设计,突出主次分明的整体城镇布局,赋予上京城在该地区独一无二的中心地位。

所以按照面积等级对城址进行分类的话,基本可以分三级,第一等级城址面积在200万平方米以上,仅1座。第二等级城址面积在10-40万平方米,有13座。第三等级城址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内,有19座。

三、空间分析

(一)数字地形分析

数字地形分析主要利用到数字高程模型来演示区域地形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把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演示与展现出来,提供当时社会变迁过程蕴含的重要信息。通过数字高程图提取出高程、坡度、坡向等数字地形信息,与研究区域内的城址相结合,直观地了解城址所在位置的地形地貌,进而对城址选址过程中与地理环境直接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1.城址所处位置海拔高程分析

本文首先对城址所处位置的海拔高程进行了統计。通过统计可以得知,33座城址平均海拔高程为705米。其中最低的是海拔为378米的哈日巴城址,最高的城址为海拔1076米的板山图城址。对城址海拔高度进行分类,按照地势等级标准,设置一定的数值区间,分类结果如图所示,海拔高程小于500米的城址有6个,占比18.2%;海拔高程在500 -800米的城址数量最多,有16个,占比48.5%;海拔高程大于800米的城址有11个,占比33.3%。海拔高程在800米以内的城址占比达到了66.7%。从海拔高程图可知,在选址上,会偏好于选择相对海拔高程较低的区域。

从地形地貌角度来观察,城址大多数位于低海拔冲积扇平原和低海拔丘陵地带,相对于高海拔区域的地形,有地势平坦开阔与水资源便利方便的地理优势。人类的生存无法离开水源和食物,人类对于食物与的获取,在其区域活动范围的5公里内是比较合适的,无论食物获取途径是来自自然采摘还是人工栽培,过长的距离都会因为时间成本的增加而无法保证能够连续充足地获取食物。所以对城址的选址条件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海拔高程对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利弊影响。

本文对海拔高度在900米以上的5座城址进行了地形分析,分别为庆州故城、石棚沟城址、努和图白其城址、必图城址、板山图城址。庆州故城虽然海拔较高,但其所处地形位于平坦开阔的山间平原地带,为庆州故城的城市扩张提供了地形上的优势,这也是庆州故城位列第一规模等级城址的重要因素。其余4个城址所处位置均位于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上,对城址规模的扩张造成比较大的限制,所以这4个城址面积相对较小。

2.城址所处位置坡度分析

本文对33座城址所处位置的坡度进行了统计,坡度最小的为0.24°,坡度最大的为11.5°,城址平均坡度为2.6°。坡度在1°以内的城址有14座,占比42.4%;坡度在1°-2°之间的城址有6座,占比18.2%;坡度在2°-3°之间的城址有5个,占比15.2%;坡度在3°以上的城址有8个,占比24.2%。坡度在2°以内的城址所占比例达到了60.6%,这说明对选址的偏好倾向于低坡度地势平缓区域。

若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譻?訛中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等级标准:0°-2°属于无水土流失区域,2°-6°属于易发生轻度水土流失区域,6°-15°属于易发生中度水土流失区域,15°-25°属于严重水土流失区域,大于25°属于限制开垦地区。33座城址中有20座属于坡度0°-2°的无水土流失区域,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提供有力的地形保障。从辽太祖阿保机开始,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辽朝,开始依赖于潢河流域发展农业生产尤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意识地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对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现代的农业适宜性来看,农业的发展只有依赖于坡度在2°以内的无水土流失的平坦区域,才能有稳定长久的生产成果。所以在城址的选址上,不仅要考虑坡度大小对于对建筑难度的影响,也要考虑坡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此外,坡度低的区域往往拥有适合人类生活的地理条件,比如方便利用水资源、食物获取途径丰富、交通路线通达便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类面对自然環境时一种本能的趋利避害思维。

有5座城址位于坡度在6°-15°间易发生中度水土流失区域,这五座城址的地形均为中海拔中起伏山地,坡度变化较大,对城址后续的扩建有着较大限制。坡度最大的北山城址面积只有5950平方米,该城址依山而建,随形就势,易守难攻,所以该城址的主要选址因素可能是基于军事防御的考量。

3.城址所处位置坡向分析

坡向对于日照光线长短、温度、湿度的变化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太阳辐射强度与日照时数的数值变化是随着山地坡向方位的不同而变化的。南坡的辐射收入是最多的,而北坡的辐射收入最弱。除了对日照光线的影响之外,坡向方位对降水也带来明显的影响。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明山脉的阻隔与坡向的不同,能够对同一座山脉的降水量和湿度带来极为明显的差别。南坡与北坡的差异最为明显,东坡与西坡的差异在南坡与北坡之间。向光坡(阳坡或南坡)气候温暖,背光坡(阴坡或北坡)气候寒冷,向阳坡与背光坡的温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辐射收入最多的南坡或西南坡,气候也最暖和,暖湿气流的抬升易形成降水,空气湿润植被旺盛。而北坡或东北坡由于日照强度弱,因此气候最寒冷,降水强度小导致空气干燥,植被也较为稀疏。在同一海拔高度的坡向中,最高温与最低温的温差最多能达到3-4℃。

本文通过数字高程图提取出来的坡向与辽上京周边地区城址叠加分析之后,如图7可见,城址位于最佳采光坡向的南坡的数量最多,达到了10个,占比30.3%。位于东南坡和西南坡的城址各有5个,整个地区采光最佳的三个坡向,城址数量总和达到了20个,占比达到了60.1%,由此可见,城址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到了采光的重要性。

(二)河流缓冲区分析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资源,但只有距离水源适当的居住点才比较适合人类的定居。当居住点与河流的距离相隔太远时,将会面临取水过程不便,耗时且费力的问题。但如果居住点与河流的距离太近,则容易受到洪水的威胁。通过河流缓冲区分析方法来辽上京周边地区城址和河流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认识在辽代上京城周边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人类发展与河流水源的关系,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缓冲区空间分析功能,有助于研究辽上京周边地区城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进而探讨河流对城址选址的影响。

由于契丹民族属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辽代建国之后,契丹统治者开始有意识的转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契丹统治者开始设置州县,发展定居生活,鼓励发展农业,能否保证生产生活的用水将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最要因素,因此选择靠近水源地的区域是对生产生活的强力保障;此外,水源地附近通常水源充足,灌溉便利,肥沃的土地与丰茂的水草决定了多样的生产方式,既能够适宜放牧,又能够发展农耕,不仅可以保留契丹族原有的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还能为开展农耕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把河流缓冲区等级设置为6个级别,由近到远分别为0-500米、500-1000米、1000-2000米、2000-3000米、3000-4000米、4000-5000米。将缓冲区定为5000米以内,主要依据的是5000米是农耕遗址资源域的半径,超过这个距离,在资源获取上的时间成本会越来越高。

本文统计了各个城址与最近河流的距离,发现距离河流最近的有130米,距离河流最远的有9800米,平均距离是2200米。本文通过GIS按照一定间距做出各个级别的河流缓冲区,共分为6个级别,如图9所示,在河流缓冲区500米以内的城址有6个,占比18.2%;缓冲区在500-1000米之内的城址有10个,占比30.3%;缓冲区在1000-2000米之内的城址有8个,占比24.2%;缓冲区在2000 -3000米之内的城址有2个,占比6%;缓冲区在3000-4000米之内的城址有1个,占比3%;缓冲区在4000-5000米之内的城址有0个;与河流距离在5000米以上的城址有6个,占比18.3%。由此可见,与河流间距在2000米以内的城址共有24个,占比达到了72.7%。这些城址距离河流较近,取水用水便利,在生存与繁衍的过程中,对族群的日常生活的需要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缓冲区天然的地理优越性,降低洪涝灾害对生命安全的威胁。这些城址的选址位置这些城址所处位置一般属于二级河流及其支流的第一、第二阶侵蚀阶地或冲击台地,一般都具有海拔高度较低,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类繁衍生息发展族群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天然的优越性促进人类发展绵延不绝。

辽上京周边地区城址的选址始终遵循适宜生产生活的原则。城址主要分布于海拔在地势平坦开阔的800米以内的低海拔平原和丘陵地带,坡度在3°以内的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平缓地区,坡向上也是选择采光条件较好的阳坡方向,城址多数分布在距河流2000米范围以内。本文对辽上京周边地区城址所处地理环境背景的分析可见,城址在选址时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以及有意识规避其不利因素。

综上所述,城址的空间分布无论是单一分布还是广域分布,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而地理环境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与选址结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是因地制宜,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并且有意识规避其比例因素,为生存和繁衍提供有利的自然环境。

注 释: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S].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1-642.

项春松.内蒙古赤峰地区辽代中小城镇的发现与研究[J].北方文物,1994,(01):37-42+9.

国土资源部.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城址周边地区
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姻探究
古代临济宗在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承发展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2019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
基于BIM的北京路及周边地区城市规划微环境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