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诗剧研究的新开拓

2019-01-15何雪凝

关键词:新批评诗剧张力

何雪凝

摘 要:因文体的特殊性与资料搜集的繁杂性,以往学界对诗剧的研究显得薄弱。《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一书在爬梳并甄别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重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张力理论出发,对中国现代诗剧作了本体论的研究,同时又尽量贴近文学现场,让翔实的史料与文本自身“说话”,辨析中国现代诗剧的创作理论与实践,在新的视野和格局中确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国现代诗剧研究体系。

关键词:诗剧;张力;新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079-03

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体的建构与解构是一对既悖反又融通的力量。一方面,由于精神倾诉、审美追求、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确边界的不同文体形式得以建构,创作者们在既定的规范下创作并进一步强化其文体特征,维护其既定的文类秩序。另一方面,不满于文类规范的框定,不时有创作者进行大胆的跨文类的实验,以期寻找表达人类生存经验的最为恰当的方式。从中国古代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流变中,文学的形式创新及文学性在文体的建构与解构之间得以实现。

一、诗剧研究体系的确立

要对诗剧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首先面临的中心问题即是如何界定“诗剧”的边界。诗剧作为诗歌与戏剧两种文体融合而形成的新产物,本身既携带着母体的遗传因子,同时又生成了新的质素,因其复杂性与丰富性导致了以往学界对之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而又致使研究结果的千差万别。20世纪末,已有学者从文体学与语言角度对诗剧进行界定,“從文体学的角度来讲,诗剧是指一种全部或绝大部分用诗体对话写的戏剧文本,即诗体戏剧。它兼有诗歌和戏剧两种文体的因素。从语言角度看,它是诗;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它是戏剧。”[1]在这一界定范围下,诗剧的研究对象仅限于“诗体剧”。近几年的研究中,同样有学者将诗剧界定在戏剧范围之内,认为“现代诗剧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一个分支”[2]。认为诗剧是诗体的戏剧,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此界定更多的是沿袭传统思维将“剧”作为中心语,仅将“诗”作为修饰词,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诗剧”中“诗”的关键性地位,因而造成在具体的研究分析中研究对象的遗漏或混淆。也有学者力图更全面地来界定诗剧的研究范围,主张郭沫若的《堂棣之花》《广寒宫》与《凤凰涅槃》都是诗剧;认为柯仲平的《风火山》是诗剧,穆旦的玄学诗也是诗剧[3]。这是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上对诗剧体系认识的努力,然而遗憾的是,大多研究者仅给出了自己划出的研究范围,却未给出范围界定的依据,因而造成研究的“自我缠绕”。针对此种研究状况,《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巧妙地使用指涉更为灵活广泛的“戏剧化的诗”与“诗的戏剧化”来牢牢箍合散落在现代文学中的诗剧作品,从而打破概念的“自我缠绕”对诗剧范围的实体性限制。著者关于诗剧的界定并非表层的感性认识,而是在大量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贴近文学现场,从《新青年》《新诗》《新潮》等原始期刊中寻找界定依据,——“现在所谓诗剧实在是从西洋学来的剧体的诗或则诗体的剧,要既是诗又是剧。”[4]在返回历史现场的基础上,著者形成了自己关于诗剧的清晰判断:“诗剧是在诗歌与戏剧相互对峙、相互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全新文体,既有诗的特质,又有剧的特质,在对立统一之后又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与艺术张力。”著者在辨析繁杂史料的过程中,让文学现场的亲历者“说话”,力求以广阔的视野和自我呈现的方式揭示诗剧的内涵,切中了中国现代诗剧的历史内核,这不仅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更使诗剧的体系研究具有了逻辑起点。

关于诗剧的研究,可以涉及方方面面,诸如语言、技法、主题、思想等等,但对于体系研究而言,如何寻找一个有效且能持续深入的研究角度切入则至关重要,长久以来学界诗剧研究呈零散状态而少有整体研究也在另一个向度上证明了寻找合适的体系研究角度的难度。《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依据其对诗剧的界定,辨析诗剧与诗和剧的关联及区别,梳理中国现代诗剧与西方现代诗剧的渊源,强调诗剧的“戏剧性”因素,最终选择“艺术张力”作为研究角度切入对象。诗剧的“戏剧性”因素与表现力都紧紧围绕“张力”进行,著者抓住“张力”这一核心对诗剧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可谓是抓住了现代诗剧的一个关键问题,由此进入可以深入探究中国现代诗剧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果说诗剧的研究体系犹如一把折扇,那么“张力”则犹如折扇的扇头,以之可辐射出诸多扇骨,从而形成诗剧研究体系的立体扇面。这一立体扇面本身蕴含了著者对于研究体例的思考及逻辑判断,《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先从辨析诗剧的语言与意象入手,从微观的文本文字层面对中国现代诗剧的表层语言特质进行思考与建构;随后探讨诗剧的悖论表现,从文本表层深入到语言结构的复杂潜层,在语言的矛盾与冲突中勘测诗剧深层语言结构辩证统一的特质;在分析了语言、意象、悖论等各个文本要素的基础上,著者进而探析诗剧的结构类型,从整体维度思考结构如何实现其功能,如何将诗剧的各个部分合理而匀称地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在“艺术张力”的辐射下,各章节不分上下呼应、点面结合,论述具有逻辑性,整体呈现较为突出的思辨色彩。《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切中了诗剧的艺术张力这一内核,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建构起点面互动、逐层深入的立体化研究体例,为中国现代诗剧的体系化研究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

二、新批评的独特研究视角

任何严谨的研究必定是在一定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选择了最为合适的研究视角,才能形成合理的演进逻辑与令人信服的结论。《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选择新批评作为自己观照中国现代诗剧的主要视角,既与著者努贴近中国现代诗剧的创作现场有关,又与著者选择“艺术张力”作为研究诗剧的切入口有着内在逻辑。新批评是西方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诗学观念和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的文学性,坚持文本是交叠着多层意义与复杂关系的艺术整体。新批评重视诗剧的创作,强调“诗的戏剧化”,认为要写出好的诗歌或诗剧,需借助戏剧的力量,“诗的戏剧化”成为最好的突破口。同时,新批评还将“张力”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论点之一,主张诗歌或诗剧既应注重内涵,又需倚重外延,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新批评的兴起、发展与其在中国的传播几乎同步,从20世纪末开始,新批评沿着两条路径在中国延展开来:一是源于吴世昌、朱光潜、叶公超、袁可嘉等学者的译介,中国现代文学界对之进行消化与应用;一是大中学校的诗歌教学活动直接促使新批评方法指导下的创作与批评实践,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新批评与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创作实践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新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诗剧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新批评的指导。著者选择新批评的研究视角,既能实现对中国现代诗剧创作现场的靠近,又能在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的指导下深入如层层繁花般的文本内部,从而呈现诗剧的立体风景。

三、具有问题意识的资料发掘

对于中国现代诗剧研究而言,最大的困难之一在于资料的散乱庞杂,诗剧不像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文体有专门系统的作品选,诗剧由于其跨文类性,被划分到话剧、歌剧、秧歌剧、叙事诗、散文诗等范畴,需要研究者重新仔细筛选。且许多诗剧作品仅在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上发表过,需要研究者从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中去进行地毯式探寻。在资料发掘方面,《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对原始期刊进行爬梳整理,著者查阅细读《创造季刊》《新民意报》《浅草》《语丝》《南国月刊》《真善美》《诗》《新诗歌》《诗歌月报》等,从民国期刊中找寻出众多以往被学界忽视的现代诗剧文本,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诗剧资料库。著者在对资料进行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思考,对研究资料进行辨识和引证,这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史识与史略。无论是对学界早已熟知的诗剧作家作品的分析阐释,还是对以往不太被學界关注的专著如潘大道的《诗论》等的重视,均显示了著作的独创性与新颖性特点。

著者对资料的发掘并非是遍地撒网似的,而是在清晰鲜明的问题意识下对资料进行有目的的深入挖掘。《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侧重于关于诗剧的本体研究,因而著者搜索文学史中散落的诗剧文本,以新批评的方法进行文本细读。然而中西诗剧的创作主体、历史语境、审美追求等毕竟有着巨大差异,著者对此也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中国现代作家就如同一个矛盾集合体,他们一方面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淫,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影响。有很多作家具有留学欧美的经历,因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创作现代诗剧时势必会表现出一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基于此认识,著者带着问题意识归纳思考原始材料,又在大量材料的阅读中形成进一步的思考,探寻中国现代诗剧的独特性,形成自己关于中国现代诗剧的判断:“中国现代诗剧是一个‘舶来品,但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本土化特征,对西方诗剧的借鉴和对传统诗剧的承继使中国现代诗剧具有了鲜明地再创造性。这种再创造实际上就是一个诗与剧的对立、碰撞与融合的复杂过程,这恰恰也是一个艺术张力生成的过程。”贴近历史语境的材料与文本的细读分析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批评孤立于作品的内部分析,罔顾作品外在因素的弊端。

《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在爬梳辨识了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主要重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张力理论出发,对中国现代诗剧作了本体论的研究,同时又尽量贴近文学现场,辨析中国现代诗剧的创作理论与实践,为中国现代诗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研究路径。中国现代诗剧艺术张力的生成,不单单来源于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因子,更来源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则更多地侧重于探讨西方文学的浸淫,其他因素的论述规模较为有限,尚有继续开拓之空间。此外,中国现代诗剧的创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社会经验选择性地吸收域外文学经验从而再创为本土性经验,那么在此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冲突、调和以及暗含的龃龉,必然是中国现代诗剧系统性研究的重要一环,如果著者将来能将之也纳入讨论体系,将进一步丰富诗剧研究的多维体系。当然,这是我们对著者的一种更高期待,这也说明中国现代诗剧的研究是一个既富挑战性又极具开拓性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张时民.中国现代诗剧:堕落的“欧福里翁”[J].戏剧文学,1998,(07).

〔2〕陈达红.中国现代诗剧生成期的审美观照[J].四川戏剧,2013,(01).

〔3〕陈文兵.中国现代诗剧流变论[J].诗探索,2004(Z1).

〔4〕董卉川.中国现代诗剧的艺术张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李欧梵.文学理论·总序(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新批评诗剧张力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诗剧
诗剧
诗剧
诗剧
张力
张力2
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
细读《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