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湖湘民俗文化“走出去”的优选策略研究
2019-01-15彭凤英
彭凤英
摘 要: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傳承和发展的根基,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内容。湖湘民俗文化是湖南文化的载体,探讨湖湘民俗文化走出去的优先优创策略、跨学科策略和民俗文化翻译自信策略,有利用丰富湖湘民俗文化的内涵,推进湖湘民俗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关键词:湖湘民俗文化;优先优创;跨学科策略;文化翻译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045-04
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旨在构建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将国家之间互利合作推向新高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对我国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明显增多,旅游往来规模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不断凸显。互联互通、民心相通,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要在世界文化语境中展示和推广,不仅需要那些能引起国际受众共鸣与回想的高水平文化成果,更需要将平民化的反应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内容向世界传播[1]。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以外还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畲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湖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湖南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载体,因而湖湘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湖湘文化走出去和世界了解湖南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新时代我国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状况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全方位发展的伟大工程。自十八大以来,有关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文件不断推出,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方位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实现“四个伟大”工程。
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下,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中央和地方政府新闻办公室成立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专题报道,建设了文化交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推广、汉语推广等专栏节目。有数据显示,我国已在海外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所孔子课堂,国新办与海外大学和图书馆建立了14个中国馆,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民俗民风。继《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影视传播后,《鸟瞰中国》《乐享中国》《运行中国》等系列介绍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在海外传播,影片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人文情怀于一体,使得传播更加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感知中国”“四海同春”“欢乐春节”“世界中国学论坛”等文化品牌活动在海外开花,他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民俗活动融入大众生活中来,让海外人士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体验中国的民俗风情。海外华文媒体也陆续来华实地采风,用她们的镜头向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讲述中国故事。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活动和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国际城市,并邀请在华的国外人士参加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体验中国的民俗风情。
自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国内有关民俗文化走出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研究、策略及路径、内容和具体例子。研究者从传播学视角、跨文化交际论、生态翻译论、功能翻译论等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从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上,研究者运用了归化、异化策略,变通策略,外宣翻译等策略和意译、音译、注释、改写等方法来解决民俗对外翻译的具体实例问题。在民俗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容上,涵盖中华民俗文化和区域性民俗文化,主要集中在社会宗教、民歌民谚、民间故事、民俗活动、民俗旅游中的民俗翻译等研究。
二、新时代湖湘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拥有瑰丽多彩的湖湘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和蓬勃发展的当代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和现实版图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湖南民俗文化绵延于湖南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承载着浓郁的湖南人精神,是湖湘文化的深厚载体。湖南是一个拥有50多个民族的省份,构建了一个多彩的民俗社会,在社会、文化、生活习性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魅力。湖南民俗文化在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为湖湘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平台。
(一)湖湘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成效
湖南民俗文化走出去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规模,推出了精品路线工程,打造了既彰显湖湘地域特色又能传播全球的创意文化产品。湖南国际频道、湖南卫视、中南传媒等成为推介湖南发展及湖湘文化的重要窗口,培育了具有湖湘特色、中国风格、国际气派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娱乐湘军、动漫湘军等一系列“文化湘军”品牌。湖南文旅结合,推出了生态避暑旅游线、都市休闲旅游线、民俗文化旅游线、地道美食旅游线等精品旅游线路。近年来,湖南先后举办了“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道教论坛”“吉首国际鼓文化节”等具有地域民俗风情的活动,将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交流融于一体。同时,湖南借助国家部委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和项目优势,参与并开拓了一系列的海外文化交流活动。继2017年湖南海外欢乐春节盛况,2018年,湖南省艺术团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湖湘风华”湖南文化创意展,作为我国“欢乐春节”活动的启动式,拉开了“欢乐春节”全球巡演的序幕。湖南省文化厅先后派出6批团队赴西班牙、摩洛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洛杉矶、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或举办展览,将湖南的民俗歌舞、民乐、杂技、书法、非遗等艺术产品呈现给海外人士,让湖湘文化在海外绽放光彩。
湖湘文化的走出去,不仅推进了湖湘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还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展开,湖湘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规模也大幅度增长。据华声在线报道,2017年,湖南文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额22.92亿美元、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额22.52亿美元、同比增长71.5%,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2018年湖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802.6亿元,增长36.5%,超过全省同期增幅10个百分点。
(二)湖湘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局限性
湖湘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海外起到了较好宣传效果,但在宣传深度和影响力持续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具有湖湘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如湘绣、湘茶、浏阳烟花等在海外的销售和文化宣传并未得到很大的突破,附加产值效益不高。第二,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和形式主要集中在演艺、展览和展示等一般活动层次,学术和思想的深层交流不够多,湖湘文化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第三,各部门和各领域之间的合力不够,应充分整合政府部门与科技、文化、旅游、高校和媒介等领域的优势,通过立体综合的传播形式将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客观地诠释给海外受众者。第四,缺乏对外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专业的外语翻译人才不够,民俗文化的对外翻译缺失严重,有关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资料仅有图片和寥寥数字的介绍,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内涵传播。
三、湖南民俗文化“走出去”的优选策略
新时代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核心是如何将优秀的传承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提高民俗文化在国外民众中的关注度和接受度,让国外民众更全方位地了解中国,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因此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是实现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内容。
(一)优选优创策略
跨文化传播学界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中强调民间、百姓文化的显著价值,强调不能仅靠单向传播,更要调动国外民众的心理亲近和利益需求[3]。因此,湖湘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既不是单向传播,也不是全盘推送,对传播内容和形式进行优选优创是讲好故事的起点。根据受众心理的接受度分析,对外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应遵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外在形式向内在内容延伸,先展示生活艺术再转向人文科学,先呈现物质文化再构建精神文化。在对外文化传播的对象和目的地选择上,应遵循国家经济发展方针和指导路线,优先选择“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带国家或区域。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互联互通、旅游先通,旅游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桥梁。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湖南的友城工作重心逐渐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转移,至2018年,湖南已缔结国际友好城市83对,遍布五大洲33个国家,然而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促进友城工作开展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201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湖南省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指出,湖南将建设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作为总目标,搭建以生态做基础、以文化做内容、以旅游做市场、以科技和金融做支撑的“文化+科技+金融+N×旅游业”的主要模式,着力构建生态、文化、旅游、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融合创新格局,而支撑这个新格局的关键要素是文化创意[4]。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化创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倡导、普及、宣传的先进文化,有利于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打造文化软实力,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创意具有地域性、民俗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等特征,应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资源,以承载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基本内容。从“文化-创意-产业”三个环节的关联性来看,民俗旅游兼具文化和创意的要素,能有效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詹姆斯.克勒福德《文化旅行》一书中,他分析了旅行的“歷史感染性”,并得出“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旅行”的结论[5]。人类旅行既是一种跨语言交流,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人们跨出各自的文化疆域,通过文化碰撞、理解而逐渐融会出新的文化视野,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湖湘民俗旅游与民俗旅游产品的对外推介集旅游、金融、文化、科技和学术交流于一体,传播内容和形式符合优选优创策略的对外传播,也是亲近民众的最好途径。将湖湘民俗特色湘绣文化、美食文化、湘茶文化、农耕文化、民族英雄文化、酒文化等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建设中,以旅游做载体、文化来解读、文化创意来丰富“走出去”的内涵,通过国际语言或当地语言,进而渗透汉语来讲好湖湘民俗故事,是湖湘民俗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二)跨学科传播策略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也兼具自身通俗的民间文化和说话文化的特性,单一的学科领域和翻译策略很难全方位地表达民俗翻译的深层结构含义。跨学科多领域的传播策略,能整合多学科视野、理论和方法,促进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再生产,达到多管齐下的传播效果。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将信息化学科与语言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语言场景中的服务,满足对外交流的需求,实现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互补。话语是文化的载体、民心沟通的桥梁,要用海外人士愿意听、听得懂的声音传播民俗文化,还需要重视湖湘学术团体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本地高校外语人才对外传播能力的培养,注重海外留学生和在华国际友人民俗文化的熏陶,以培养海外精英文化群体对中华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在文化创意中,将创意写作与艺术作品进行创意互动,如湖南某高校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合作平台,由学生创意作家、学生翻译家和学生艺术家进行民俗文化创意互动,以“美好中国·锦绣潇湘”为主题,用学生原创的诗歌、绘画、摄影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湖湘特色。同时,学术思想交流是一种知识生产,其产生的文化效应更加稳定、长远,也更能挖掘文化的内涵,促进海内外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想交流能更好地传递文化的深层含义。
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新时代的传播媒介速度更便捷、受众群体更广泛、传播内容和形式更丰富,能更好地结合文字码、图像码和声音码三类信息符号传播文化信息。湖湘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要立足于“传媒场”和“文学场”,融合软载体和硬载体,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依托湖南的“文化湘军”品牌,通过外宣新闻专栏、国际电视台、报纸、网络、出版物、公众平台、合作交流团体等对湖湘民俗文化进行立体的、动态的和静态的传播。
(三)民俗文化翻译自信策略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其目的是取得“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一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殊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和“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6]。文化自觉和自知之明的核心就是要求我们不要脱离历史和传统,以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2016年,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7]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创作的自信,更是中华文化外宣翻译的自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社会根基,是政治互信、经济包容的催化剂,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而要实现民心相通,前提是语言相通。那么,新时代外宣翻译的使命实质上是对外文化宣传,利用中国悠久文化的影响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的历史特征,增进互信和进一步交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文化创作开始摆脱“文化自卑”和“拿来主义”,逐渐有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敢于将中华文化传播世界。
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和“三贴近”原则,既要从文化语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地方民俗文化原语所要传达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又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8]。因此,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在借鉴吸收国外翻译理论中体现自我主体性,阐释民俗文化中的原创性,用事实、数据呈现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话话语体系。现以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部分翻译为例,其中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及其瑰丽诗篇的贴切翻译是传递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如“端午节”的译名除了Dragon Boat Racing或 Dragon Boat Festival,音译DuanWu Festival越来越被采纳。屈原的诗歌《离骚》,根据东汉王逸解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另有说法为“离同罹,遭遇;骚,忧愁”。对《离骚》这一诗篇名的译法也有不同,主要有Encountering Sorrow(David Hawkes),Elegies of the South—Sorrow after Departure(许渊冲),Lee Sao: Suffering throes(孙大雨)和li Sao(杨宪益)。杨译本和孙译本采用了音译法,在当时采用音译法可能对诗歌内容的传递有一定的困难,而许译本和霍译本采用了意译法,在诗歌内容传递上可能要稍胜一筹。但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选用直译“Li Sao”的表达最多,这不仅是因为该译法表达简明,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自信体现。同时,在人名、地名、菜名等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上,译者也大都采用直译或音译+注释法的翻译方法,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
四、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在时间上有传承性,内容形式上相对稳定性,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湖湘民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体现湖湘历史渊源、人文精神和现代进程的根基。湖湘民俗文化走出去的优选策略有利于湖湘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民俗产业的开发,它既促进了湖湘经济文化的发展,又提升了湖南的国际影响力,是民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俊.“一带一路”倡议下陕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考[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03):40-45.
〔2〕中国新闻网.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意在推动全面开放[EB/OL].2018-03-21.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8-03/21/content_50733105.htm.
〔3〕陆建非,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研究新动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4〕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解读:湖南省建设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传递了什么信号[EB/OL].(2018-07-17).http://lfw.hunan.gov.cn/xxgk_ 71423/gzdt/lyyw/201807/t20180717_5054531.html.
〔5〕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方李莉.“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非遗”保护[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8〕徐志伟.民俗文化的外宣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3):84-87.
〔9〕雷鸣强.“一带一路”背景下湖湘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3):58-60.
〔10〕许又声.让湖湘文化飘香万里[J].湖湘评论,2015,(10):4-7.
(责任编辑 赛罕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