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019-01-15陈晓晨

西部论丛 2019年1期

摘 要: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固然令人尊敬,但相忘于江湖确更有一番韵味。“忘”字并不是简单的忘记,而是放下自己的偏执和羁绊,重新追寻自己的本心,回归于自然。

关键词:相濡以沫 相忘于江湖 回归自然

一、何谓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即:“泉水干了,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湿润,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忘记。” 其中,对于最后一句“相忘于江湖”的解读存在诸多争端。张耿光先生将其翻译为“将过去江湖里的生活彻底忘记”,而陈鼓应先生翻译为:“不如在江湖里相互忘掉。”显然,陈鼓应先生的解读更为贴近。二者解读的不同关键在于对“于”的理解。前者将“于江湖”理解为“忘”的宾语。而陈鼓应先生则将“于江湖”理解为“忘”的补语,将“于”解释为“在”。根据“于”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可以译为‘在、‘到、‘向、‘从、‘跟、‘同、‘对、‘给、‘对于、‘由于、‘在……中、‘在……方面等”。因此,将“于江湖”理解为忘的补语更为合适。并且,在江湖中忘掉过去与老子的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谋而合。这样看来,前者的解读不免让人难堪。

二、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的分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前半部分令人感动,后半部分令人心动。在感动之余,“相濡以沫”也被人们上升到新的高度并以至为豪。但事实上,“相忘于江湖”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生存状态。前者或许令人感动;但后者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在我们人生大多数时刻,我们总想再坚持一下,并且永远会被自己的这种坚持感动到。我们宣称我们要“感动到无能为力”。因此,多数情况下,我们最终所追求的已经不再是心中最本真最原始的那个东西,而变成了所谓的自我感动罢了。

1.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指人们遭遇苦难,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庄子说“泉涸”,泉水干涸了,干掉了,“鱼相与处于陆”,于是鱼就互相都一块呆在陆地上了。“相呴以湿”,都吐出一些水来,吐出一些湿的东西来。“相濡以沫”,用那种带沫的液体,互相这么沾染着,这样就是不至于一下子死掉,还能维持生存。就这么样在艰难困苦之中,维持着共同的生存。二者相互依靠,相依为命,就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彼此相互支撑,维持基本的生存。庄子形容之后,我们会忽然从这里头发现一种美,发现了一种在绝望中的希望。好像这鱼它们是朋友,它们是亲人,它们是夫妻,它们是父子,现在都遇难了,碰到了最困难的时期。最困难的时期,我见到你,我也没有办法真正的救你,那我就用我最残余的,身体里头的那点液体,我把它吐出来,我吐到你的身上,让你身上还沾点湿,还沾点水。

所以这个“相濡以沫”,能把它解释成一种艰难困苦情况下的友谊和亲情,能把它解释成,人处之死地而不死的这样一种最后的希望,一下子还出现了某种美感。所以这种相濡以沫这个词,已经被中国人深深地接受了。这样一种绝望之境也被庄子描述的有了一种美,也就因此被世人所接受。那为何还要“相忘于江湖”呢?为什么相忘于江湖会更幸福呢?在江湖中相忘,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我们忘掉的是什么,“相忘”就是真的从脑海中消除了吗?

不难看出,“相忘于江湖”强调的是回归本真,回归到最原初的状态。是鱼就游回溪流,是鸟就重回蓝天,是人就应当回归自己的本心,听取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而“相濡以沫”指两个人在面临困难时相依为命,你牵挂我,我担忧你,你为了我,我为了你,大家全都很累,全都不快乐。每个人都有所羁绊,承担着所谓的“责任”,担当着所谓的“担当”。殊不知,这些苦难本就可以不必遭遇。因此,“相濡以沫”展示出來的人性确实很美,但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跟他的美一样严峻。面对苦难,人们总会说人生起伏是正常的,大家一起携手并进,享受着共同奋斗的过程,这是美好而又珍贵的。但这种需要大悲来衬托的大美、让人们流泪的美,始终不会是人们最终的生存状态。

2.相忘于江湖

我们说“相忘于江湖”,但这“忘”是真的“从此相逢是路人”的忘吗?事实上,当我们在说出“勿忘我”时,也便有了难忘之意。所以,相忘于江湖也恰恰是难忘于江湖。没有难忘又哪来的相忘呢?忘记了,说明你没忘记,真正忘记就没有忘记了。如果你不认为和他相忘,所谓和他相忘的,是因为你难忘,难忘而又相忘。所以“相忘于江湖”并不是说人没心没肺,也不是说就此别过,大难临时各自飞。而是回归自己的本真,回归最原初的自然状态,忘掉自己的执念,忘掉曾经的偏执和己见,放下困扰自己的羁绊。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妥帖,重新归于自然。因此,“相忘于江湖”并不是对“相濡以沫”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此之上的超越,是进一步的升华。

《庄子·达生》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当我们穿上最合适的鞋子时,会忘掉脚的感觉;最合适的腰带,会让我们忘掉腰的存在;忘掉是是非非,会让我们的内心求得一丝安稳;内心不游移,外在无约束,这是我们做事时的舒适;时时刻刻都处在安适的状态中,那么我们最终连“适”也会忘记,这是“忘适之适”。根据这一论述,可知庄子的“忘”指的是主体客体完全相适相宜,融归于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你我共同生活在江湖之中,你忘记我,我忘记你。各自顺应着自己的本性,自在的生活。

三、“相忘于江湖”的启示

“相忘于江湖”体现了庄子将人的自我与本我契合,融入大“道”之中,重新归于自然的思想。真正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们在现实中不免被诸多可有可无的事情烦扰,固执的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执念,以致导致了一些无谓的纠纷、困扰和牺牲,本我将自我压抑。即便我们坚持着“相濡以沫”这样互爱互助的信条,我们仍旧无法摆脱这样的困境。因此,只有在江湖中彼此相忘,忘掉狭隘的执念,忘掉自己的羁绊,才能真正实现逍遥,才能“寄蜉蝣于天地”才能“挟飞仙以遨游”。把自己置身于唐僧取经路上,“吾养吾浩然正气”抵住各种诱惑,别管它功与名、利与禄、痛与苦,得之淡然、无大欢大喜大乐;失之坦然,无大悲大忧大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苦。常保自己一颗清静的心,守住内心深处的精神乐园。

需要注意的是,“相忘于江湖”并不是对“相濡以沫”的完全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超越与发展。在现实中达到“相忘于江湖”,可以借鉴以下两方面:

第一、遵守自然规律,预防“泉涸”。自然本身有其运行规律,不论是人所处的生存环境,还是所在的社会环境,都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人作为其一部分,应当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合而为一。不要总想去试图改变自然,改变其运行规律来为我们异化了的需求服务。而应关注万物自身的尺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总存在人们肆意而为,完全按照人自我的主观意愿去干预自然、干预他人,试图将其完全按照自身的想法来生存的行为。这样的后果便是“泉涸”的出现。因此,如若人们尊重自然,将自己与自然合而为一,回归自己最初的本性,如同鱼在水中,鸟在空中,一切都是和谐的,也就不会出现“泉涸”的危机,那么人自然而然就无需“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了。

第二、如果危机已然存在,那我们便应当将“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统一起来。当灾难已经来临时,我们便应当积极面对,改变“泉涸”现状。以“相濡以沫”的态度争取最后的一线生机,为重回江湖积攒力量。如同地震海啸,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已然束手无策,能做的便只有相濡以沫,彼此互相扶持,等到危机逝去,我们反思自己的行径,重新思考本心,回归最原初的心境,在江湖中相忘相守。

由此可见,“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并非绝对对立,相忘于江湖或许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的目标,最亲睐的生存狀态,但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相濡以沫”的存在。“相濡以沫”也是实现“相忘于江湖”的重要途径。但他终归也只能是途径,在现实的生活情况、现存的苦难面前,“相濡以沫”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相忘于江湖”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策。

愿你我都能相忘于江湖,守其志,执其要,有所求,无所住。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王泽应.自然与道德[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老子.道德经[M].王朝华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5] (美)福格特.生存之路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作者简介:陈晓晨 (1997.9-)性别:女,籍贯:山东省潍坊人,学历:本科,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现有职称:无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