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与不变: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器与道

2019-01-15刘芳宇徐磊

西部论丛 2019年1期

刘芳宇 徐磊

摘 要:道与器,从古至今一直以来是中国学人在阐述哲学问题时经常提及的概念性词汇,两个词既有其各自相对独立的含义,又具有在相关联下生发出的意思。道器统一的造物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思想理论的源头。本文试图对道器统一的造物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以阐释在不变与变的对立统一中体现出的古代伟大的造物思想。

关键词:道与器 不变与变 造物哲学

一、中国的元范畴:道

我们研究任何的文化现象或者艺术现象,都非常有必要去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找出一种元视角、元范畴或者叫做元理论。这种元视角、元范畴或者元理论就是在任何一个宏大的命题中,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的宏大命题或宏大叙事之中的。比方我们在谈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出几个主要的概念。其中首先的一个概念就是“道”。像“道”这样的一个元命题或者元范畴,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主要概念。多年以来,我们的文艺理论、文艺体系都是沿袭西方的文艺理论体系。在当下这样一个构建文化自信的一个新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找、创建一些元范畴或者元命题用来构建中国的文艺理论,尤其是艺术理论建构体系。我们在进行理论构架的时候或者命题阐述的时候,应该找一些主要的理论范畴或者概念来贯穿我们整个的研究体系之中。“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元范畴之一。道,是中国独有的东西,中国特有的概念,中国特有的哲学范畴。

二、何之为“道”

在提到“道”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陷入一种误区,认为“道”是外延无穷大、内涵几乎等于零是不科学的。道,首先是这个世界的元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世界的元起是由阴和阳这两种不同的原动力相互作用生成万物的。伏羲氏将一阴一阳用阴爻和阳爻来表示,创建了八卦。第二,道,应该是一种道路,是人的道路,是万事万物的道路。道分为先天之道和后天之道。先天之道偏重于世界,偏重于自然;后天之道偏重于人。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民,在周代之前,把这些哲学上的探索就融会贯通在一起,形成了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圣典——《周易》。而孔子、老子以及无名氏在《周易》的基础上,又分别探求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无名氏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医圣典——《黄帝内经》。

而“道”和传统造物思想都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纯艺术,不是从一开始就独立于世的。在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是找不到纯艺术的。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美术牢牢地附立于工艺美术之中。西方也是如此。西方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前,纯艺术才渐渐的独立出来,附立在各种各样的工艺美术当中。研究中国传统造物哲学,就要从源头上探究其本来的真实面目是什么,从它的元起和发展中掌握其规律。要探究其元起和发展,我们必须要把目光锁定到我们原始先民最初的造物时代。其实,美术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他是有用的,具有实用性。

三、器道哲学辩证关系:器变道不变

提及美術的实用性,就会牵扯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器。道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道只有体现在用之中才会有意义。道如果离开了器,道就是一种空谈;器如果离开了道,他就是一堆没有灵魂、没有用、冰冷而没有温度的东西。所以道与器他们的一种哲学辩证关系。但是我们中国的器与道还不像是西方的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那种模式,道与器,它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千百年来,整个中国的造物体系,或者说艺术体系的发展,有一条非常显著的规律,就是器变道不变。

审视整个中国艺术史,审视整个中国的造物史,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叫器变道不变。而道与器,由这两种最原始的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一对哲学范畴,可以引发出无数的造物体系和艺术领域的关系范畴来。比方说,黑与白、多与少、繁与简、虚与实、盈与亏等等。所有的这些小范畴,全部都依存于“术变道不变”这样一个大的命题当中。由此而生发,他们构成了中国艺术千变万化的民艺整体面貌。以绘画为例,我们中国的绘画美学当中有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叫做“意境”。这样的一个美学范畴,也是中国所独有的。意境之用于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例子不胜枚举。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南宋画家马一角夏半边;比如虚与实、多与少、有与无的关系,都是道与器的这样一种元范畴关系的体现。西方近代设计学出现的所谓的极简主义,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计白当黑何其的相似。其实,这种所谓的极简主义,或者说我们中国春秋时期的计白当黑都可以在我们的《周易》当中寻找到他的因子。阴与阳的关系,其实就是乾天和坤地的关系。虚与实,多与少,繁与简,有与无等等都与乾天和坤地的关系是如出一辙的,是一脉相承的。乾天和坤地,乾天如果可以对应形而上的道,那么坤地就可以对应形而下的器。器的形式和样态,可以千变万化。比如周代的青铜器,青铜器的的纹样和器形千变万化;秦砖汉瓦,画像石画象砖,亦是如此,这都得益于道的关系中阴与阳的变化,都与道的关系中阴与阳的变化成契合关系。所谓“生生之谓易”,生生是指一阴一阳相互作用,然后不断生成新的事物。所谓“生生之谓易”,这才有改变。我们所置身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由于一阴一阳的作用,每天都不断生成新的事物,此谓之“易”。易是改变、生成、创新。造物要不断地去创新,艺术创作也要不断走向创新。

结 论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国传统的艺术、传统的造物思想与形而下的实用性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随着两千年以来的发展,运行的轨道与最初的《周易》之中的道渐行渐远,甚至孔子之道和老子之道都不是周易之道。在当下这样一个构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造物哲学思想,让器与道的伟大哲学辩证关系贯穿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徐磊. 民间艺术审美心理研究[M].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2:1-195

[2] 徐飚. 成器之道[M]. 江苏: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7:158-192

作者简介:刘芳宇(1994-12-07),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徐磊(1976-2-23),男,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