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区丧歌文化的调查研究李 惠 周雪冰 蒋思洁
2019-01-15朱新婷付梦诗夏天吴永凡王家延
朱新婷 付梦诗 夏天 吴永凡 王家延
摘 要:[目的] 了解十堰市丧歌文化的起源、发展、具体形式和内容、传承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田野调查法,调查对象分别为十堰顾家岗社区周承文老先生、夏家店桐树沟村贺文武老先生、鲍峡镇周天华老先生,以及顾家岗赛武当广场的丧歌业余爱好者们。[结果] 了解到经济、传承、接受以及资料保存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结论] 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这些民间艺人的经济方面予以保护,将丧歌说唱艺术推广进艺术院校以便储备人才。对于丧歌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步骤给与详细的记录,并清晰的传承下去。推广宣传丧歌文化,尝试现代改编,推陈出新,使其在新技术时代焕发新的生命。
一、前言
(一)十堰丧歌文化简介
在十堰,不论县城乡下,不论贫富,人去世后,停丧期间都必须唱丧歌;唱丧歌的人被称作歌师。就笔者所知,在当地,唱丧歌有“打待尸”、“打转转鼓”、“打火炮”、“闹夜”、“打夜锣鼓”等不同的叫法。
房县古称房陵,古房陵地域辽阔,包括荆山(在今南漳县西部)沮水(在今保康、南漳境内),是古楚文化的发源地。房县山川险固,民风守成,受外界影响较小,一些古代的文化风俗比较容易传存下来。所以在今天,房县及其周边地区仍流行着唱丧歌的习俗。
(二)研究意义
丧歌文化是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的产物,反映一定时代、一定区域的人们的宇宙思想、伦理规范、审美心理,具有重要的文化考古价值。考察其文化传承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可以为政府的文化管理、学术研究提供参加资料。同时,发掘传统文化,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接受。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分别为十堰顾家岗社区周承文老先生、夏家店桐树沟村贺文武老先生、鲍峡镇周天华老先生,以及顾家岗赛武当广场的丧歌业余爱好者们。
(二) 调查方法及内容
主要采取田野调查法。通过团队十堰本地的成员,联系到相关丧歌说唱文化的传承者,入户采访。通过团队成员了解到有丧歌文化业余爱好者,在傍晚时分会在广场上和乐而奏,随即前往广场随机采访演奏人员。走进顾家岗赛武当广场,深入顾家岗社区、夏家店桐树沟村、鲍峡镇三地,开展丧歌文化传承情况的调研,并对保留下来的曲谱进行拍摄存档。
三、结果
(一)十堰丧歌文化的历史
《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生而为人,死之哀痛是我们最强烈的一种感情,需借助咏歌,方足以发泄寄托。
古楚国文化瑰丽,民风浪漫,神巫盛行,丧歌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楚辞》中的《国殇》就是哀悼为国捐躯的战士的丧歌;楚人庄子在妻子死后,敲木盆唱丧歌,被后人视作达观的象征。
在上古时期,丧歌广为流行,先民每每长歌当哭。西汉之初,田横不愿臣服高帝而自杀,门人为哀悼他,就曾作《薤露》、《蒿里》之歌,伤心人生无常,象薤叶上的落水一样容易失落;悲叹定命难违,贤愚不肖皆归于荒烟蔓草。
歌咏舞蹈,本是人类的天性,是人性真情的流露。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人受“文明”的污染,漸渐失去了赤子之心,矜持伪饰日益增多,再也不肯痛痛快快地唱一首歌,跳一段舞了。倒是一些少数民族,处于“文明”的边缘地带,受“文明”的污染较少,较好地保存了祖先们载歌载舞的习性。古时极为盛行的丧歌,今天仅在一些少数民族区域和偏远山区流传了。
(二)十堰丧歌文化的特征
唱丧歌得先起歌路,起歌路是个技术活,要有经验的歌师主持其事。傍晚时分,歌路从离灵堂一百步的地方开始,走一步,烧一叠纸钱,敲一阵急促的锣,歌师唱一句《开路歌》。记得一种开路歌是这么唱的:“一根竹杆软溜溜,孝家请我起歌路,歌路不是容易起,未从开口泪长流……”。
起完歌路,就开始唱丧歌了。丧歌唱一整夜,得几个人轮流上阵,有单唱,也有对唱,对唱时歌师一问一答,配合默契。单唱、对唱歌师都要围绕着棺柩边唱边走,唱时还有鼓声伴奏。
丧歌的形式多样,以唱为主,也可以加入吟读。丧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对死者生平事迹的颂扬,又有对孝家悲痛心情的诉说,更有对历史故事和世俗生活知识的叙唱;偶尔也有插唱丧歌的歌师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业余歌师,唱丧歌是出于兴趣爱好。在县城的每个街道,乡下的每个村落,都有不少思想活跃、喜欢热闹的农民,或与民同乐的干部,农事工作之余,喜欢吼上两嗓子,打打锣鼓。邻里谁家有了丧事,他们就会被邀请,更多的时候是主动上门服务。这类歌师唱丧歌不图挣钱,只在乎过瘾,颇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业余歌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声音清亮,唱作俱佳;有的五音不全,荒腔走板。
还有一类歌师是较专业的,唱丧歌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有经济头脑的或是自认为水平较高的歌师,往往组成一个松散的团队,把唱丧歌当作业务来做,收取一定的报酬。他们唱丧歌时水平稳定,配合较好;但要求也高,除了报酬之外,还要有好酒好肉的招待;否则他们就会耍大牌,给主人好看,所以主人对待歌师必须有一定的礼节。
记录丧歌歌词的文本称为歌本,歌师们通过歌本来传授、学习唱丧歌。解放前,房县各地歌本流传较广;解放后经过“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歌本多散失毁灭,现在仅在深山一些老歌师手中尚有遗留。从现存的歌本来看,年代最早的为明末清初的,最晚的为解放初期。歌本大多为手抄本,纸质低劣,字体稚拙,有不少错别字。歌词短的仅几十行,长的有上千行;歌词内容非常庞杂,创世神话、历史故事、神灵鬼怪,天堂地狱、山川河流等无所不包。
上世纪末,神龙架民间文艺工作者胡崇峻在神龙架、房县及其周边地区收集了不少丧歌歌本,将其中有关创世传说的部分结集为《黑暗传》出版,被一些学者和文人称为“汉民族的创世史诗”。科打诨,玩笑对骂,诙谐逗乐。
(三)十堰丧歌文化的意义
丧歌的社会心理学意义。死亡是最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往往会给亲人带来无尽的悲痛和心理阴影,常有人会因至亲至爱的人死亡,深陷悲痛之中而产生心理疾病。所以,中外丧礼场合多有宗教活动仪式,宣扬死者上天堂或升净土,目的是对死者家属心灵有所慰藉,防止过度悲伤。
唱丧歌与宗教有类似的功效。十堰的传统民俗认为,丧歌场面弄的好,证明儿孙孝顺,死者有福;而唱丧歌时营造出的热闹气氛,冲淡了死亡带来的枯寂;这些都于死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平常老百姓缺少社交场合和娱乐活动。丧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又一种参于性强、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了老百性的精神文化生活。
丧歌的历史文化学意义。从古唱到今,其中包含了不少神话传说、历史事件、风俗故事,如卧冰求鲤、八仙过海、逼上梁山、关公千里送嫂等脍炙人口的典故,对研究当地历史、地理、民风民俗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比如丧歌里有关盘古开辟、女娲造人、伏羲故事等章节,就可以和《山海经》等书来对照着看,从中探寻上古创世传说的脉络。
丧歌从群众中产生,体现着群众智慧,质朴鲜活。很多丧歌歌词叙事生动,情感真挚、想象丰富、音韵优美,艺术性不输宋词元曲,可作文学写作借鉴。
十堰丧歌是十堰的珍贵文化遗产,利用书刊、影视等现代手段将这笔文化遗产传承发扬,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四、讨论
(一)十堰丧歌文化的问题
经过对十堰地区的丧歌文化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经济方面:歌师的报酬极其低廉,演出活动随机性强,唱丧歌很难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2)传承方面:现有歌师年事已高,虽有授徒,但寥寥无几,这种民俗艺术有失传的可能。
(3)接受方面:受到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这种传统艺术很难吸引年轻一代。
(4)资料保存:唱词内容有口耳相传、手稿抄本,若不及时搜集整理,有失传的风险。
(二)十堰丧歌文化的对策
基于以上問题,提出以下初步的对策:
1、政府可以对歌师进行认定,提供一定数额的年度补贴,使其安心此艺,发扬光大。
2、保送有志于说唱艺术的本地中学生进入艺术院校,储备人才。
3、推广宣传丧歌文化,尝试现代改编,推陈出新,使其在新技术时代焕发新的生命。
4、对于丧歌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步骤给与详细的记录,并清晰的传承下去。对于手抄的歌本予以收藏,尽量做成印刷版予以存档。对于现有的印刷版歌本予以拍照存档。
结 语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活动,收获良多,主要表现在:
(1)深化了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
十堰丧歌是十堰的珍贵文化遗产,且百里一乡俗,不同地方的丧歌文化习俗自然不同。丧歌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这次调查让我们走进历史,体会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史厚重;也激发了大学生对文化遗产传承发扬的历史责任感。
(2)训练了社会科学的思维能力
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传统文化,既接触了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又锻炼了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这次经历将极大地促进以后的专业学习。
(3)锻炼了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
田野调查看似简单,但需要规划、协调、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组织能力。本次活动中,8人团队分工协作、步调一致,各个发挥自己特长,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在方案制订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群策群力,增强了相互了解。本次活动采访了大量的人群,增强了社会交往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