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2019-01-15戴志鹏
摘 要:文章分析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学校应改进就业能力的培养,政府应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企业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经费参与到就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学生要主动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 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是高校、社会、当地政府、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各方关注的焦点和重要交汇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业率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对于缺乏区域地理优势和行业优势的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事关地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就业质量问题,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抑或教育问题。它事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教育实践偏离就业能力培养目标。
首先,当前我国有相当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对地方高职教育的研究不深入,没有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对学生的培养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重视对应聘、面试等上岗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办学定位不科学、不合理,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对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不能准确了解,没有形成以行业、区域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其次,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教学环节没有充分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市场相结合;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缺乏实践特色,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实践培养与技术训练的特色。第三,相当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偏重专业知识和课堂的学习,缺乏参与区域社会的实践。第四,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就业工作重视不够。
2、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能力等综合素养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
首先,有部分高職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对学校的培养方式表示怀疑,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其次,一些高职学生虽然注重个性发展,用心提升自我,却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主动与人沟通与交流,对集体活动表现不较积极。再次,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观积极等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素质的重要标准。
3、社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高职教育存在办学经费短缺,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忽视对高职教育教学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条件、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对高职教育各方面的系统研究也不注重。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得不到科学引导,严重束缚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
4、行业、企业不能有效地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现实中企业和学校在社会意识上是各司其职,互不打扰,企业不积极、不主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当前校企合作的方式,大多从公益的角度考虑,企业似乎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企业一般只安排学生参与简单的重复劳动,技术含量较低,学生的实习、实践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与意义。而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机器设备,如果学生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操作规程、技术规范的训练,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和事故,一旦实习学生出现人身伤害,企业和学校各方的责任关系不能明确,学生的切身利益将得不到保障。企业对校企合作顾虑多多,表现被动。
三、改革与完善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1、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保证。
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要科学,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具备一定综合能力的与岗位“零磨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把区域经济的形势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与学校自身的资源相结合,找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受到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地方高职院校要改革办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把教学定位为以能力为本位,树立培养就业能力的教学观。
2、构建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灵活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第二,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就业能力为中心,应积极听取吸纳区域内行业、企业、工会等劳工组织的意见,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第三,要根据市场和就业的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多样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要体现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第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要体现就业能力的培养。要创新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等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
3、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要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标准。
首先,要建设好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努力推进真实生产和仿真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建立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其次,要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种类的校外实训基地。地方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不同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使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真实体会到进入社会工作的感受。第三,职业技能的考核要满足提高就业能力的需求。要调整教学计划的考核模式,要将纸上的考试和技能的鉴定结合起来,突出实践环节的考核。
4、政府应营造就业能力培养的环境。
首先,政府应努力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经费问题,应坚决落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和培养的投入。其次,政府要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要解决这些问题,具体到政策层面,政府可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对于给毕业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习岗位的企业,可给予一定额度的税收减免并宣传奖励;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保证在企业实习的学生的合法权利;根据形势需要,政府适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校企合作指明方向并营造良好环境。
5、企业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主动参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企业要看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前景,履行好参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社会职责。第一,深度剖析岗位要求,找出企业对于就业能力的培养需求点。第二,企业要改变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对待高职毕业生,应当打破学历为重的落后观念。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制定用人标准,综合考虑各层次的毕业生能力。同时,企业要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去除社会舆论对高职学生认识的偏差,树立高职院校及学生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贾利军,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教育学研究,2006(10)
[2] 周之良. 依托校企合作构筑高职学生就业畅通之路[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3] 屈善孝. 以实践原则为指导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作者简介:戴志鹏,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