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介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问题探析

2019-01-15孟志忠张菊兰

新闻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大学生

孟志忠 张菊兰

【关键词】手机媒介;人际交往;大学生;信任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2018年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手机媒介对新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传播研究——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项目批准号2018年XJUFE2018K037)的阶段性成果。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1]这也体现出人的社会属性,表明人际交往的必要性。在当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借助手机媒介进行沟通已经成为常态,手机媒介营造出的虚拟环境也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了诸多信任问题。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财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对个别问题进行了访谈。通过分析数据,对大学生出现的信任问题有了直观的了解,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等角度探究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信任问题,分析信任问题产生的因素。

一、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中的信任问题现状

人际信任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对象的一种信念和预期。[2]伴随着手机媒介的广泛使用,网络中的人际信任相比现实中的人际信任有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本次针对新疆财经大学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509份。对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显示,在被问到“联系隔壁宿舍的同学是否也要使用手机”这一项时,有290名学生选择是,占比56.97%;在被问到“您使用以下交往方式传播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占比较高的选项为电话内容、所在地区、年龄,而不使用真实信息仅占10.41%。这说明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也对手机媒介的信任度较高;在被问到“在社交媒体交往过程中您遇到的网络诈骗行为有多少次?”,有1-3次的占比达46.37%,在被调查的样本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有过被骗行为。由于传播者不纯的交往动机和受众的盲目轻信,导致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出现频繁的越轨行为;在被问到“陌生人在您通讯录里所占比例是?”,选择20%以下的人数有421人,占比高达82.71%,说明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介与熟人交往较多,人们对熟悉朋友的信任程度明显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在社会媒体环境中人际信任依然呈现着现实社会人际信任一定的差序格局交往的特点,即交往的双方会根据自己与交往对象之间远近亲疏关系来确定自己对对方的信任程度,这说明现实社会的交往法则、信任结构已经深深的嵌入到了社会媒体构建的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影响着社会媒体环境下人际信任程度;[3]在被问到“您是否有因为手机交往的间接性与朋友产生误会和隔阂?”,选择有的人数占比57.37%,这说明因为手机媒介的中介性,会使得人际信任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在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并不是很高,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信任呈现出高风险事件低信任度和低风险事件高信任度的特征。

二、从“5W”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存在的信任问题

(一)传播者动机问题

传播者的动机不纯,即其并不是出于真诚与人交往的动机,而是在一些方面利用他人的信任,获得相应的一些利益,从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出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可以分为轻度越轨行为、中度越轨行为和重度越轨行为。轻度越轨行为是指在使用新媒体工具时辱骂别人,随意更换网友等;中度越轨行为是指利用新媒体工具浏览和使用不健康的网站等;重度越轨行为主要是指盗用别人的网络密码、恶意的使用病毒攻击别人的计算机等。[4]而经常出现的网络上的诈骗就属于重度越轨行为,同时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杀熟”现象也属于越轨行为。人们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如果效果不佳,就会向熟人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导致一些不信任的发生。比如大学生做微商有时候会向熟人推销,这其中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同时在访谈一位学生时其说在涉及相关利益比如奖助学金的争取,同宿舍同学之间也会传播欺骗对方的信息。

(二)传播内容的模糊性问题

传播内容一般是由符号呈现出来的,传播者借助一些符号比如文字、表情等进行传播。因为符号具有多义性,传播者在运用符号进行编码时有时并不能完全表达其初衷,而受众在解码的时候也不能完全通过符号理解传播者的真正意图,这就是经常说的交流的无奈,也说明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虽然交往双方在“元传播”上是相互信任的,但是由于符号因素导致传播双方出现一定的误解和不信任。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网络交往中,网友在涉及风险性较高的行为时,比如网友向自己借钱、网络上招兼职等等,通常表现较为谨慎,不轻易信任他人;而在涉及风险性较低,不触及财产安全等利益性因素时,比如向网友倾诉自己的烦恼等,通常表现出较信任他人的行为。总体而言,无论何种信任行为,大学生在面对低风险事件时总会呈现出较高的信任度,在面对高风险事件时总会呈现出较低的信任度。[5]然而随着手机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容易导致这种低风险行为向高风险行为潜移默化的转移,一些传播者通过低风险的情感诉求获得受众的信任和理解,转而投向高风险的行为,借助文本符号的引导性和他人的暂时信任,突破其信任的底线,进而達到其目的,这也是对传统人际交往信任观的扭曲。

(三)传播媒介造成的信任成本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现象严重,由于媒介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不仅扩大了自己的交友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既有的熟人圈,但是这也使得人际交往中信任成本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由于网络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频率增加,交往节奏加快,使得大学生为经常维护既有的关系,需不断通过媒介进行沟通;在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进行沟通交流,会使得相互间的关系变得陌生,也使得信任度有所降低,导致大学生需要不断通过沟通交流来维持这种信任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成本增加。

(四)受众的轻信问题

在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由于辨识能力不高,导致大学生盲目轻信他人的信息,正如上文提到的信息内容由于其魅惑性和诱导性,导致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警惕程度不够,容易出现一些信任问题。比如大学生需要兼职信息,其动机可能较为急切,有些不法分子通过手机媒介发布虚假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上当受骗。同时大学生会将自己真实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上,导致出现信息泄露问题,更加重这种越轨行为的出现。手机媒介的使用使得大学生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不会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人际交往,加上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导致其警惕程度低,易轻信他人。

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信任问题的规避

(一)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要用理智的眼光去看待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不被虚假、故意欺骗的信息所蒙蔽,要分清现实和虚拟的界限,从沉浸式的传播环境中培养自己的信任;同时要对网络上的人际传播培养一定的信任度。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对手机媒介本身的信任度较高,但是对基于手机媒介的人际交往信任度不高,如果在利用网络进行交往时怀着彼此不信任的态度,势必不利于整个信任环境的构建。作为传播者的大学生要树立与人真诚交往的动机,在辨清真伪信息的前提下,要保持自律,不主动进行虚假、诱导性信息的传播,避免网络交往中越轨行为的出现与蔓延。

(二)强化网络平台把关意识

“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网络媒体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还存在着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剽窃侵权多、有害信息多的这‘四多现象。”[6]在这充满“四多”的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人际信任危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加强网络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建立信任平台。近几年网络诈骗的案例不胜枚举,基于人身安全的角度也急需加强对网络把关的重视,比如对传播内容的把关,对一些涉及金钱等诈骗行为的信息进行把关,从源头上制止不当信息的传播;媒体本身也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对把关人的工作进行监管,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强化其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建立基于信任的媒体平台。

(三)必要信任的树立

任何问题总会涉及到一个底线问题,信任中的底线被称为必要信任。必要信任是指对个人、集体的最低和最基本的信任。必要信任越高也反映出了社会总体信任水平越高,以及信任主体的总体道德素质越高。[7]网络上人际交往出现的种种信任问题已经反映整体的信任环境较为恶劣,虚拟社交的信任度普遍降低。因为手机媒介传播的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得一个信任问题的个案会得到迅速传播,导致整体的跟风不信任,无论是出于情感性诉求还是工具性诉求,失信行为只会加重这种整体不信任的风气。所以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要树立必要信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接纳和包容对方,只有个体间的信任建立起来,人际间的交流才会更加通畅,才会更加有利于整体网络人际交往信任环境的构建。

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信任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介进行人际交往时还存在许多信任问题,导致这些信任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個人的不当动机、网络环境整体信任水平不高等,这都不利于大学生整体人际信任体系的建立。本文从传播者、传播内容等方面分析当下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信任问题,与之前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研究相比,视角较为独特,但是在相关的信任问题上比如心理上的信任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此次问卷样本量仅有509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并不能代表所有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情况。

信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人际交往最基础的部分。大学生在利用手机媒介进行人际交往中,要尽量规避出现各种信任问题,共同构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信任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人际传播效果,维护基于真诚、信任的人际交往关系。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2.

[2]杨中芳.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02).

[3]高华辉.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4][7]王兆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3.

[5]郁太维.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研究[D].兰州大学,2010.

[6]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