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然选择了从医 便只顾风雨兼程
——访感染科专家马亦林教授

2019-01-15沈昱平

浙江医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马老浙江大学医学院

沈昱平

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医学杂志社

马亦林,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1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医科)。历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感染病科助教(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等职。2012年12月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授予终身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全国常务委员及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

从事教学、科研及医疗临床工作67年,在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防治方面有相当造诣,在病毒性肝炎、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有独特的见解。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多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开展对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防治及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1999、2003)及二、三等奖多项。主编《传染病学》第四、五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参与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分册、《汉英医学大词典》流、传词目、《中华内科-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专著。

上午10点半,笔者如约来到马亦林教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办公室。大约1个半小时后,马老才看完了专家门诊,回到办公室接受笔者的采访。马老如今已90岁高龄,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一批终身教授,至今依然坚持坐门诊、做科研、写论文。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马老始终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回忆起从医从教的一生,眼里满是沉甸甸的使命感和燃烧着的热情。

抗美援朝的经历,与传染病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亦林于1951年7月从浙江医学院毕业时,刚刚23岁,正当新中国成立满两年,赶上首届全国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都来到南京金陵大学参加政治学习班,统一对分配的思想认识。当时朝鲜战争正如火如荼,马亦林就在金陵大学的学习班上自愿入伍,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学习班结束后,便接到命令到沈阳军区报到,军区首长在欢迎晚会上说:“今日欢迎你们,明日欢送你们,跨过鸭绿江”。就这样,马亦林于1951年8月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二分部所属第26兵站医院(现位于朝鲜阳德市范围内)担任内科军医(正连级)。

第26兵站医院所在地距离火车站不远,从前线转来的病员通常于夜间在火车站交接。医院位于山涧两边,较重病人都安置在防空洞内,称为病洞,每洞住8~10位病人,较轻病人住在朝鲜民房内。当美军飞机来袭时,马亦林就带领民房中的病人转入防空洞,飞机走后又回民房继续查房。

当时气温只有零下20~30℃,传染病高发,病人身上长有大量白虱,其内脏带有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皮肤而传播。为此,医护人员的内衣都用DDT浸泡过,发现袖口或衣服内的白虱也不敢将其捻死,要活捉后放在瓶子里烧死或烫死。

第26兵站医院不定期接收从前方转来的病人,其数量有时较多,马亦林曾有一次管理过120位病员,主要为传染病,如感染性腹泻、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是回归热或斑疹伤寒)及肢体冻伤后坏死感染等。由于美军封锁,物资供应困难,医院在药品及生活的补给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药品品种很少,抗菌药物只有磺胺类、青霉素、链霉素等。大家曾喝过以松树针(枝)熬的水,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26兵站医院经常有出差任务,有一次因我军某部志愿军多名战士出现发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疑为腺鼠疫(当时正闹着敌人的细菌战),马亦林与一名消毒员既要躲避美军的飞机轰炸,又要抓紧时间,只能冒着生命危险,胆战心惊地沿着山边公路赶,才到达离医院5公里之外的目的地。

在第26兵站医院(后改名为基地医院传染病队)的两年,是马亦林一生中重要的励志考验,历经了细菌战、多种传染病与感染病的防治任务,为马亦林的传染病事业奠定了基础,从此就与传染病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医从教60余年,毕生献给了医疗事业

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后,马亦林转业到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担任内科住院医师,不久便转到浙江医学院任教师,一干就是60余年。多年来担任过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科负责人,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及科党支部书记,工作十分繁忙。可以说,马亦林人生的黄金岁月都献给了医疗、教学及社会服务,对自己的家庭都照顾不周,连三个子女出生时都不在妻子身边,子女的教育也管的不多。

马亦林师从全国著名的传染病专家王季午教授,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及二等、三等奖多项。马亦林于1959年被评为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参加省劳模大会并获系统级及省级奖章各一枚。1987年2月又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授予“终身教授”称号。自从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后,马亦林又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学术人才上,先后共培养了博士生12名,硕士研究生多名。可以说,马亦林的后半生都扑在了科学研究上,与研究生一起开展课题研究并撰写科研论文40余篇。这些研究生现多数已是当前感染病学科的带头人,他们的论文也发表在国内外多种核心期刊上。此外,马亦林还主编了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传染病学》第四、五版(每版200万字),参与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分册、《汉英医学大词典》流、传词目、《中华内科-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专著。

晚年,在忙碌中享受快乐

马亦林70岁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退休后,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一直返聘工作至今,坚持每周两次门诊,指导博士生,参加研究生答辩会,评阅研究生论文,负责《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稿件审阅等。

当马亦林进入了耄耋之年时,又一头钻进了网络,遍览国内外感染病文献,对新发或再发感染病与致病微生物兴趣极大,认真地阅读与收集,积极汲取感染病方面的新知识及新进展。从2007年至今,撰写综述论文17篇,先后发表于核心杂志上,为年轻医师在科研选题及医疗上作出指导和参考。

对学会工作者的期望:一切为了学术的发展和提高

马亦林当年在浙江医科大学作为传染病学科的带头人时,同时担任了中华医学会浙江感染病分会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全国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013年1月,浙江省医学会授予了马老“终身成就奖”及“资深专家会员奖”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年的马亦林仍积极地参加全国感染病学会的学术会议与年会。2016年7月,在青岛召开的第十四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侯金林主任委员在大会上致词:“64年泡在传染病临床第一线,练就了精湛技艺和果敢作风,成就了一代浙医大家。……始终秉承‘求是’学风,笃行‘严谨求实’之道,88岁的老人,至今依然坚持门诊,科研,发表论文。既然选择了医师职业,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对马老从医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2018年8月,浙江省举办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宣布表彰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全省医疗系统十位“重量级”专家获此殊荣,并受到省委书记等领导亲切接见,马亦林教授榜上有名。“我将这些荣誉作为自己的鼓励与鞭策”,马老说。

谈到对学会工作后辈的期望,马老说:“一切为了学术的发展和提高”,话语简洁,但饱含了份量。

马氏养生经

如今90高龄的马老,坐门诊、做科研、写论文,精神气儿一点也不输年轻人。他说,养生要谨记四个“要”:“脑子要用、手脚要动、营养要保证、心情要愉悦”。另外,“我每天坚持慢走,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每次半小时。饮食上不挑食,每天坚持喝一小碗白木耳,促进肠道蠕动。”马老说。

猜你喜欢

马老浙江大学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全科医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米寿书法家马良骥:满纸云烟一抹笑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
豫剧大师马金凤的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