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研究*
2019-01-15徐淇鑫
徐淇鑫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慰藉人民的精神粮食,是我党的精神旗帜。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源泉,藏族传统文化是构成我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藏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要寻找藏族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力争在保护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发展好藏族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完美结合。
一、藏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相契合
(一)藏族人民崇尚的天地万物皆有灵气的生态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
藏族人民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与尊重无时不刻的体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态观。和自然和谐共处几乎是美味藏民的追求。在电影《冈仁波齐》中就有一个生动的片段,讲的是居民为了保护快要成熟的青稞不被野鹿大面积食用,采用打围栏、夜间巡逻等方式进行保护。而不是采用的捕杀、下药等方式进行防御。虽然当下他们所采用的防御方式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但是不伤害对方,与对方和谐共处是他们最基本的出发点。
此外,几乎所有的藏族家庭都有一副《六长寿图》。图里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还有两只安静的吃草的鹿,还有两只在泉水边翩翩起舞的仙鹤,菩提树、稻田、佛塔。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祥和、静谧。它体现的是藏族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生态的极致追求。藏族人民有一种敦厚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若从未给予则不能索取。比如说,绝大部分藏族人民不吃鱼,以及崇尚天葬等行为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他们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相契合。
(二)藏族人民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力争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
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高、降雨少、辐射强的严寒地带,借此培育了藏族人民不怕苦、不怕累,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像青稞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土壤,吸取不多的养分疯狂生长。在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中都得到了体现,不论是食用的糌粑、牛羊肉,喝的酥油茶和烧的牛粪,农区藏民所穿的牛皮靴、长袍,牧区藏民所穿的皮袍、皮帽,草原藏民所住的牧帐,森林中藏民所住的木屋以及碉房和朝拜的寺庙,无一不凝聚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格萨尔》中详细记载了藏族人民从原始的狩猎到驯养再到后面的畜牧生产。在书中详细的记载了藏族先辈在这块贫瘠的土壤上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拓疆土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藏族人民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生产,认真学习语言和技术,一部分人从故乡走出去了解了外面世界的发展状况,在外面站稳了脚跟,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致富。一部分人回到家乡,带去了新的理念与技术,促使身边的人共同发展。在政府的不断支持下,藏区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相契合。
(三)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协作,注重礼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与文明
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劣,为了生存,大家必须采用群居的方式,在生产生活中无时不刻的体现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否则他们无法战胜自然灾害的侵袭和猛兽的攻击。
在研究藏族传统文化中,发现它或多或少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交织。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两次联姻,推动了藏汉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这两次政治联姻对构建吐蕃文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从松赞干布起,藏族传统文化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礼仪的角度观察,藏族传统文化至今仍有儒家文化的影子。比如:在藏区,人们对初次见面的珍贵客人或远方的客人都会献上哈达以示敬意,这与《周记》中的“束帛加壁”相吻合。藏区至今仍重婚嫁,重媒妁之言且子女出嫁时会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给予丰厚的陪嫁礼,会找喇嘛挑选“良辰吉日”,这与当下汉族绝大部分婚嫁习俗是相吻合的。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团队协作,重礼仪,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文明是相契合。
二、藏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相契合
(一)藏族人民的克己求善,利人利己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
藏族同胞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藏族传统文化,里面囊括了藏医、哲学、宗教、音乐、舞蹈、天文等方面。虽然他们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但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对藏族人民的影响是从内到外的,它们在很多时候扮演着主宰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比如松赞干布的“十善法”以及后面颁布的“十六净法”等都是从社会道德上对藏族人民进行了约束。如十善法中包含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诳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和不邪见和十六净法中所含的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内容都从伦理道德等方面对藏族人民做了基本的要求,[2]不难发现这些传统美德是不受民族和地域的限制,这种从伦理道德上的约束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是相契合的。
(二)藏族人民乐观豁达,热情奔放的性格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与平等
在藏区,几乎所有的藏族人民都能歌善舞。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不同藏区的音乐特色、品种是存在部分差异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生命的热情,对自由的向往。藏族歌舞以说为主、边唱边舞、边弹边唱、节奏明快这些行为无不展示了藏族人民的乐观、豁达、朴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央金道道》、《伊玛亚吉松》、《年轻的朋友》、《当雄山歌》、打墙歌、挖土歌、挤奶歌、打酥油歌等[3],都是带有鲜明的特点,传唱度较高且贴近人们生活。
此外,在藏族人民家中几乎都有一副《和睦四瑞图》,它源于世尊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事》,是佛教中一则预言故事。这幅简洁生动的画面背后蕴含着藏族人民对人际交往和社会的态度,他们以平等作为准则来处理国家与民族、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种态度已深深的融合在他们的血液里。
因此,在藏区不论是家庭的教育,还是经典传唱的藏歌,还是藏戏或其他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都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相契合的点。
三、藏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相契合
(一)藏族人民诚信友爱,童叟无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
藏族是一个重精神,重信仰轻物质,全民信教的民族。藏传佛教在藏民心中占有绝对的地位。因此,佛教对藏民的影响是无处不在。佛教要求自己的信徒要积善行德,要慈悲为怀,要利乐众生,要广修福田,所以信仰者坚信只要自己多行善积德定会修得自己的“来世”。
其中为我们所熟知的朝拜就是他们积功累德的一种最为震撼的行为方式。藏族信徒朝拜的地方不止拉萨一个,但是对虔诚的信徒来说,能一路朝拜到拉萨,去见一眼释迦牟尼佛像即使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在电影《冈仁波齐》里也曾体现。大部分藏民相信种善得善,世道的轮回,因此在他们心中形成了宽厚待人、尊老爱幼、童叟无欺、诚信友爱、保护自然等价值观念。其中在藏文化中《十善法》、《睡树格言》、《萨迦格言》等宗教文化典籍中详细记载了藏族同胞所追寻的价值观念。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的诚信、友善相契合。
(二)藏族人民团结友爱,坚韧不拔,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
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藏族人民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会互帮互助。在生产生活中藏族人民之间结成的团结、友爱、协作的关系,使藏族人民从骨子里培养了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与群体意识,也正是这些地方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友善相契合。因为现实条件的恶劣,培育了藏族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藏族中广为流传的《格萨尔王传》、《阿喀登巴的故事》、《火焰虎神》等神话故事以及著名的传纪《米拉日巴传》中都饱含着对藏族人民的激励与鞭策。在藏区现在还存在部分地方发展不平衡,但是藏族同胞的团结友爱和艰苦创业,对促进藏区经济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有重要作用。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相契合。习近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也着重提到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他提出要传承并发扬这种伟大的创造精神。[4]
(三)藏族人民极其重视的家国观念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
从藏族的历史上进行梳理,不难发现藏族与祖国是息息相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在公元7世纪的唐蕃联姻,还是1271年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还是近现代史中解放西藏,以及今天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发展西藏,都表明藏汉一家亲。在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很多为保卫家园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民族英雄。在保家卫国时,他们用自己的壮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爱国主义颂歌。虽然他们的肉体已随风而逝,但是他们的光辉形象和精神长存人间。由此可见,藏族人民是很爱家很爱国的民族。在藏族文化中曾有这样的谚语“故乡虽坏,毕生在此度过”。无不表明爱国、爱家的情怀已深深的在藏族人民心中留下了烙印。它也激励着藏族人民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祖国的昌盛不断努力。这一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相契合。
总之,藏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地方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这也促使我们要保护、继承、发扬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促使我们要结合藏区的实际情况大力挖掘藏族文化中国的优秀部分,从而促进藏族区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藏民心中,进而实现藏区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藏民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望,同时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中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