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发展新媒介研究
2019-01-15张静
张 静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901)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比。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还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在这个互联网大显身手的时代,新闻舆论有了其滋生的沃土,互联网作为新闻舆论的新型领域,影响线上线下,传播国内国外,已经成为舆论生成、演化的主要平台,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是可能影响当代中国的最大变量,做好网上新闻舆论工作,对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意义重大。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宠儿,各式各样新媒体媒介已然成为网络舆情的载体,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app),这些新媒体媒介已经深入大众生活,成为了每个人参与社会事件的重要途径。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手机app已经成为大家最熟悉的手机应用功能,目前我国各大新闻主流媒体已经设计开发了官方app,例如新华网、腾讯新闻、凤凰网等等,同时它们还借助微信的力量,开通了官方公众号,人们通过微信、微博或者手机app,即可了解不同新媒体媒介带给我们的社会新闻,同时还可以注册登录,参与对热门事件的网民评论。
近几年来,除了“三微一端”,新媒体大军已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自2016年以来,随着内容创新投资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移动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人的持续复制,新媒体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格局,自媒体、机构公众性媒体陆续崛起,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技术型的繁荣,产品矩阵背景下的全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在万物皆媒的新媒体时代,资讯终端视频已经演变成一个新的新媒体媒介,移动短视频的发展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的发展趋势,移动短视频成为舆论传播的新载体。根据中国互联网发站状况统计调查的结果,中国网民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比例占绝大部分,移动短视频正是借助了智能手机普及的东风,不断发展其内核。
目前,人们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媒介,让自己在文字、图片方面的表达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平衡,而网络小视频,则以其互动性、生动性、及时性、视觉冲击性等显性元素,收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与青睐。另一方面,智能终端系统技术不断革新,为移动短视频的应用与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网络环境的普及化和热潮化,则给移动短视频传播的广度与效度带来了广阔的生长空间。再有,在资源节约化社会生存,技术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网络环境持续的技术性优化,大大降低了视频的制作和传播成本。这些优势都化身为移动短视频的黄金优点,让其有自我发展的魅力,成为社会上的主流社交形式,视频化信息传播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其仍然配备评论性的功能,移动短视频目前俨然成为了热点舆论事件的标配。比如,2016年法国尼斯突袭事件发生之后,BBC等各大新闻网站开启了视频直播功能,许多现场记者使用“在线脸书”等社交新媒体工具报道事件发展的最新情况,这是国外对移动视频功能的直接利用与传播。而国内媒体人,也在不断尝试开发一定短视频的创新功能。例如在2017年的南方暴雨当中,各地网友的微信朋友圈里被各种与暴雨相关的小视频刷屏,很多视频未经证实,网络上出现很多谣言。对此,南京、武汉等地的主流传统媒体通过新闻客户端的途径开放视频直播,派记者到实地进行采访与实录,真正做到让新闻移动化,让暴雨新闻更加真实可信。由此可以看出,移动短视频相比于其他传统新媒体,有着更加直观和真实的客户体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客户端、微博等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新媒体媒介形成互补关系,逐步引导用户辩证理性地看待舆情,不做谣言的传播者,把新闻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
作为新时代的网民,大学生则是网民群体中覆盖面最大的一个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年龄在20-29岁的网民占比为30.3%,20-29岁,正是青年求学和初入社会阶段,这个年龄段覆盖的一个群体就是大学生群体。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媒介和刊物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学说,加上大学生年龄段特有的“愤青感”作祟,很多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如果能通过新媒体媒介,矫正大学生的错误理念,或者给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是我们要继续研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