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运动教法创新实践
2019-01-15王涛
王 涛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田径是高校体育课程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然而,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田径运动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意,很多学生对田径运动参与热情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在训练内容上敷衍应付,导致教学低效。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要加强田径运动教法创新,立足田径教学与训练实际,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推进田径教法创新对大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的意义
田径运动在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能上具有突出价值,立足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明确田径运动教学的重要地位,积极拓展田径教法创新途径,提高田径实践教学效果。其意义表现在:一是田径运动教法创新,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能力。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更应该发挥其在大学生身心健康中的积极优势。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却出现滑坡趋势。加强田径运动训练与教法改革,提高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从田径运动中强化身心机能,从运动中体会拼搏、奋进的乐趣,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二是田径运动教法创新,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校人文教育实践中,除了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态度、道德、修养等精神品质。当下,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发展成为研究主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依托田径运动,从增强身体素质过程中,发展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如在田径运动中融入吃苦的精神,促进抗挫折、抗压心理的发展,让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压力,迎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磨难,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特别是在田径运动中,融入合作、团结、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协作意识的发展。三是田径运动教法创新,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根据《国家学校健康标准》要求,要将田径等体育课程纳入到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而对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监测数据来看,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出现下降趋势。大学生对体育参与热情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为此,加强田径运动教法创新,要关注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启发,借助于田径运动等体育项目,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与指导,丰富大学生体育锻炼生活体验,为运动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二、高校田径运动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对高校田径运动项目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田径运动参与积极性不够,导致田径课程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对田径运动、田径训练产生较强的心理排斥。田径运动教学是高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体育运动普及率较高的学科,但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参与田径运动,缺失对田径课程应有的学习态度,内心是排斥的。造成缺乏田径意识的因素很多,如对田径教学缺乏新意,影响学生对田径课的积极性;对田径运动或田径训练量感到太大,身体消耗带来的苦楚较多,消解了田径热情。一些教师在田径课上,缺乏科学的田径运动预案设计,盲目增加运动负荷,导致学生过度疲劳。在田径项目评价上,忽视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联系,训练任务、考评标准单一,挫伤了大学生田径积极性。二是田径项目选择余地少,缺失自主性。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各类体育健身运动项目很多,大学生往往面对新奇、趣味的体育项目,充满好感和参与热情,但对于田径运动,项目活动空间有限,跑、跳、走为基础组合内容,缺失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使其降低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参与选择性。三是对田径运动教法显得单一,学生感到枯燥。田径运动课程教学,往往以训练为主导,机械地训练、重复的练习,未能给予大学生带来运动乐趣,一味强调田径训练,降低了田径运动的健康性、趣味性水平。四是田径运动考核模式僵化,大学生感到压力。在田径运动考核上,单一化成绩考核是主要方式,田径训练考核多停留于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被动训练,积极性不足,教师忽视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整齐划一的考核标准,挫败了学生的训练热情。
三、对高校田径运动教法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宣传田径运动,营造田径运动参与氛围
田径运动要给予积极的宣传,要认识到田径教法创新的重要性,转变大学生对田径运动单一的看法,缓解大学生田径逆反心理。在高校田径运动氛围营造上,学校、教师要重视田径运动在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中的积极作用,要关注大学生的自主性,明确田径运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在田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对学生参与性的激发,要创新田径教育理念,宣传田径运动的益处,构建良好的田径运动文化,让学生走近田径运动,乐于参与田径运动。同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教育目标,教师要立足田径训练和田径运动教学,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运动典范,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学生参与田径运动,提升田径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田径运动训练内容,拓展学生田径视野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长期以来关注跑、跳、投等耐力训练,很多学生在固定的运动项目中,丧失了田径热情,降低了田径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更新理念,发掘田径训练的创新教法,可以从田径训练内容创新上拓展大学生的田径视野。如在田径训练中融入体育游戏,搭建游戏化田径训练情境,调动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参与积极性,感受到田径项目的愉悦体验。同时,在田径训练方式上,结合田径运动原理,拓展与田径教学相关联的运动项目。如引入信任背摔、毕业墙等体育活动,挖掘田径运动训练潜能,让学生在田径活动中增强团队与凝聚力,升华田径运动情感。
(三)变革田径运动教法,关注大学生运动兴趣
深化田径运动教法创新,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创新教法,一方面体现在田径课程内容的创新上,教师要围绕田径运动项目,拓展更多的学生自主运动空间,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训练方法和内容。如既有专项训练内容,又有与健身相关的其他训练项目,发展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田径训练中,设计接力赛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竞争,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在田径训练兴趣上,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教学空间,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竞赛活动,挑战自我,激活竞技精神。在课程计划上,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挑战。如走出跑、跳、投单一训练内容窠臼,让学生自己选择训练方法和内容;合理协调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着重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引入循序渐进训练思路,逐步提升身体运动水准。
(四)变革田径考核模式,给予学生多元化指导
田径运动教法创新,还要变革田径训练考核方式,高校教师要引入层次化、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打破单一的成绩考核,让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实现个性化发展。考核与评价的创新,从考核指标的多样化入手,分层选择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运动水平上获得提升。在田径运动评价内容上,将基本训练技能、与学生课堂表现、训练前后的身体机能水平、田径运动学习态度、身心发展差异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另外,教师要关注自身教法理念的转变,正确看待田径运动与训练,立足课堂引导、加强学生训练指导。围绕学生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田径运动计划,关注田径训练师生沟通与交流,强化田径教学责任感,提高田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