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培育调查
——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

2019-01-15朱志鹏

山西青年 2019年17期
关键词:灌输办学培育

朱志鹏 李 晶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不稳定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还不够,2.3%的同学表示听说过不了解;0.63%的同学表示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非必须的;0.84%的同学认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必要;这说明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内涵认识不够。

(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不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主要是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调查发现,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了知行不一的现象。大学生对其内容和内涵是认同的,但是在具体行为上,面临抉择时,会出现一些相悖的行为。态度在理论上对行为有着很强的指导,但行为的产生还会受到具体情景和认知水平的影响。由于不良的社会现象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虽在情感上认同,但在行为上出现了偏差。比如“扶不扶”的社会现象,很多人认为应该去扶,但是由于出现了被讹诈情况,导致很多人在“扶不扶”的问题上犹豫,从而造成行为偏差。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路径尚需拓展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过程中促进培育方式多元化,一方面,促进教育内容的日常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源于生活实践,24字凝练精准。它是抽象的,理论化的阐释往往给人一种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感觉;它又是具体的,融汇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从点滴出发,以点带面,让他们去用心感受,强化可操作性,把抽象的理论还原到学生生活的点滴。另一方面,促进教育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立足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的“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创造相互信赖的氛围,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知识和情感达到高度统一。

二、原因分析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为各种价值观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和信奉各种理论体系,各种理论潜移默化的对人们的价值理念产生影响,面对多元价值观,学生产生了困惑和迷茫,使原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变得越来越模糊,大大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难度。国际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后出现办学模式,其显著特点为跨文化办学,是中外文化和价值理念交汇的地方,在国内学习一定年限,可去合作的外方院校学习。这类高校往往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理念,无形中渗透着西方意识形态,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去外方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价值理念、思想意识等异质文化对学生原有价值观带来极大的挑战,冲击着原有的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效果不佳

高校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任务,引领并规范着社会价值标准。课堂是开展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第一载体,在固定的地点,由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效率较高。课堂传授是高校开展价值观认同培育主要途径,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从调查中发现,它的主渠道地位不容置疑,其实效性却有待商榷,根据数据分析,课堂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其效果不佳。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对策

(一)加强理论灌输,增强认知认同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最基本的就是对其内容和内涵的认知,把握其要义。调查发现,各高校很重视其认同培养,往往通过思政课教学展开,成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往往以“说教”和“灌输”等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空谈理论,教师直接将是非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表面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却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本身就很抽象、乏味,如果不采用适当的方法,仅仅一味地说教,敷衍了事,难以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充满抵制情绪。理论灌输是必要的,但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对每项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通过生动的案例,向大家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生也易接受,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育载体,增强践行认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大学生对其内容、内涵的把握,更要强调学生践行的自觉性,也就是实践认同。在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培养过程中,在加强理论灌输的过程中,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比如每年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动员广大学生积极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搭建平台,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践行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践行认同。在搭建实践平台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将核心价值观融进实践活动中去,尽量保证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实践基地是比较固定,能够长期实践的平台,特别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帮扶对象要在一定时间内固定,不能换的太频繁,这样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效果,也有利于形成固定实践平台。通过不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践行认同。

(三)整合教育资源,增强认同效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强调了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并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重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不断优化,净化教育环境,形成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氛围。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需要三方协力,才能够创造和谐环境。社会教育环境也可称为社会风气,从调查发现中,普遍认为不良社会风气动摇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扶不扶”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不断冲击着学校教育效果。社会不良现象与学生学习内容相悖,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冲突,看到的直观现象对学生内心产生的影响往往大于抽象的理论学习。这就需要政府不断进行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在校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学校教育环境主要强调校园文化建设,我们经常听到“农大人”、“郑大人”,这就是各高校形成了独有的校园文化,并在学生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而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三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主要以言行长期影响着子女,时刻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环境、家风家训等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造成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凝聚教育者合力,丰富教育载体,加强家校联合,提升培养时效性。

猜你喜欢

灌输办学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