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少年仁爱观培育探索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仁爱青少年思想

张 瑾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仁爱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历史弥久育新。无论如何去描绘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形态以及历史变迁,仁爱思想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先贤们怎样去论述他们的四德、四端、三纲五常、存天理、心性学等,仁爱是他们讨论的诸德的基本和源泉。仁爱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和表征,仁爱思想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并发挥作用的不可辩解的真诚动力。在进入20世纪以来,在接受西方文化和技术的背景下,工具理性、纯粹理性、物质利益之上等人性异化的思想对中国当下的思想影响极大。人文素质的缺失,道德的迷失,利益价值评价的世俗化,意义世界的消失,生命价值的错位,尤其发生在校园青少年暴力欺凌事件的曝光以及现在流行的“佛系”心态都说明对青少年的仁爱观培养刻不容缓,2018年末和2019年年初,湖南省相继发生两起青少年杀害父母的行为,造成了骇人听闻的震惊,这些恶性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青少年的仁爱观,青少年的价值体现是何等的重要,在新闻媒体的报道里,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这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青少年的仁爱观建设刻不容缓。

一、青少年仁爱观培育的当代价值

青少年年龄层次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生理特征的特殊性,他们心理活丰富多彩,青少年对于新事物反应迅速、勇于挑战、很易于接受一些东西,但是,在具体、深刻的理解认知过程中有失偏颇,很难以坚持客观、全面的认识事物,他们对事物的发展过于乐观化、理想化,而且对与自己预想的现象、结果不一致,容易反应过激,喜欢走向极端。此外,青少年还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在事物认知方面特别喜欢展示自我风采,追求思想独立性,很容易抵触来自外部的教育和说教。基于以上这些心理特征,社会阅历的匮乏,实践经验的缺失,青少年群体能够真实体验到社会带给自身满足感的机会认识有偏差,更多的是盲从媒体、网络的舆论导向而失去了自主的心理活动,在面对以往不曾了解的事物面前极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很难深究其本质并真正认同科学性、现实性。

提高青少年的整体人文素质,不仅仅是青少年和家庭的一己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公共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第七条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具体实践中,十九大提出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仁爱观教育和培育,要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健康的人格、高度的担当意识、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等高素质公民养成提供资源,使青少年群体在当代及未来社会发展中成为有责任、有爱心、有理性的群体,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提高精神动力。

虽然青少年在年龄或者心智上都没有完全成熟,但是他们是家庭的期盼、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早晚要担负起家庭、社会、国家的诸多重任,对于青少年的仁爱观培育更具有基础性工程作用。社会是由成千上万的一个个家庭组成的,仁爱观要以家庭这个子细胞而存在,通过以点带面,把无限的正能量扩展到全社会的范围内。面对当今出现的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加强青少年的仁爱观教育,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是化解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异化的有效途径。

二、青少年仁爱观培育的现实途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工作。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总书记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表达了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亲切关怀和殷切的希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指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这些要求成为新时代加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一代有信仰,则国家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无论历史发展到何时,青少年都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历史说明,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未来。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中国人民的梦,也是青少年教育的主旋律。当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以知识化、信息化和大数据构建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的时代。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和传统的认知大不相同,他们不再单向地依赖教育,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复杂多元化,青少年教育的范式已经从社会哲学范式转变到人学范式。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教育者不能无动于衷,要转变对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创新教育方法、借助互联网技术,体现青少年教育的生命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诉求,实现青少年教育所要追求的时代关切,完成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家庭在仁爱观中的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地方,理应成为他们仁爱观养成的最重要沃土。家庭成员尤其长辈要身体力行,做到表率模范作用。大力营造温馨和谐,敬老爱幼的家庭氛围,长辈对于青少年不当行为要及时给予批评指正,使青少年不道德的行为消失在萌芽状态。家庭要树立好的家风家训文化,大力挖掘自己前辈的好传统为青少年仁爱观的教育提供思想资源。

(二)学校在仁爱观教育中的作用

各级学校都要重视青少年仁爱观培育的重要性。要切实转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抛弃唯分数论的偏颇认识,大力提倡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评价,大力弘扬青少年在做好事的宣传力度,营造发扬好人好事行为的有力影响,学校要大力推荐经典名著的阅读,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来提高青少年对仁爱的理解和接受。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系统教育的地方,要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对青少年仁爱观的系统教育,使青少年具有扎实的文化素质,深刻的文化理解力,使他们走向社会能够身体力行的践行仁爱思想,懂得尊重人、爱护人。

(三)社会要营造仁爱思想的大环境

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全社会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里面就有内涵有仁爱的思想。全社会要为青少年仁爱观的形成制造好的环境,杜绝负面的影响,媒体网络要多报到正面的新闻报到,尽可能的弱化不利于青少年仁爱观养成的负面报到。全社会要充满正能量,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是善良、友爱,由此他们才能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每一个人都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要扑下身子把青少年教育成才,使他们能够以善良、仁爱去面对生活。

猜你喜欢

仁爱青少年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青少年发明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