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差异比较
2019-01-15马田甜
马田甜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在共和国被推翻,美迪奇家族重回佛罗伦萨执掌政权时期写成的,作为一本与当时意大利政治现状紧密结合的政治学著作,马基雅维利在书中不仅阐明了他对好君王的定义其实也融合了对国家产生方式的思考,对道德与政治剥离的现实政治的重塑以及对宗教的蔑视和对世俗王权的肯定。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中,为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区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一个流派,秦朝采用了法家的治国思想进行统治。虽然以后历朝都将儒家作为国家宣传的意识形态,但外儒内法的配置其实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实际运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马基雅维利在书中对君主统治手段的介绍,对君主个人品行的剖析以及对臣下,对兵权的态度都与法家有着相似之处。二者同样位于国家动乱,战争频仍,需要强有力的手段促进国家统一的年代,这就促使他们同样青睐使用非道德手段对国家进行统治。但二者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与中西方的政治观念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权术占据的比例不同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权术其实分为四个部分,第三四个部分才详细阐述了君主在统治国家过程中需要具有的品质和手段,也就是我们最为熟知的狐狸的狡猾和狮子的勇猛。在前两个主题中,马基雅维利大多数篇幅都是站在国家观的整体概念上解释如何保有并发展国家,而不仅仅限于对君主个人的讨论。
韩非子理论之大集《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加强君主专制,扩展君主势力进行分析。也就是说,韩非子几乎只从“君主的利益”这一个角度出发,通过“法、术、势”三个角度的分析对君主的统治手段进行强化,始终为君主独裁所服务。
二、代表阶级不同
马基雅维利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的目的是统一意大利,加强世俗王权对抗教会权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而等到时机成熟,必然要实现他心目中最完美的政体——共和政体。
韩非思想的核心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目的是加强君主独裁和维护君主利益。整个思想体系都是以君主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战国末年,新型封建地主阶级和没落贵族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韩非要做的就是维护封建君主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鼓励农耕,严刑峻法。为君权的强大提供支撑。法只是加强君主统治权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三、道德观念不同
马基雅维利在阐述君主应该拥有地品质时即做了区分,君主应该将他对待臣民与对待朋友的角色区分开。《君主论》中所论述的品质基本都是前者。这就表明,作者对道德的作用是肯定的,只不过君主的身份要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得不抛弃一部分道德。同时马基雅维利也强调君主可以不重视某些道德,但必须表现出来拥有这些道德,因为他相信道德在教化民众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韩非则对道德秉持一种完全轻视的态度,他认为道德是软弱无力的,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国家的秩序和严谨,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否认宣传仁义道德对人民的教化作用,猛烈批判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否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宗法观对现实秩序的纽带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可言,人性是自私危险的。
四、哲学意识不同
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中更多的展现出了一幅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画卷。其中包含对宗教的思索,对国家形态的思考,对阶级对立的考虑,以及对权力持有者的合法性问题的关注。马基雅维利将国家形态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大类其实是承袭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分类的思想,这就涉及到了主权归属的问题,在西方政治思想中,始终有着对权力来源的思考,并最终引发了现代民主政治。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整体观,将国家从应然的规范性角度抽离出来,直截了当地对“善”的政治做出了否定,由此启发了霍布斯的“丛林理论”。
同时,马基雅维利对基督教的批判也加强了世俗王权的力量,仅仅将宗教信仰看作是精神上的纽带而非政治上的必需品。而宗教臣服于世俗王权是现代民族国家诞生的重要条件。
韩非的政治思想则更为具体化技术化。其政治思想呈现出扁平化的形态。以君主利益为核心向四周分散开来,对权力的来源不关心,更多关注的是职责的分配与权力的保持。
综上所述,马基雅维利和韩非子都是特定时代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影响了当时以及后来各个国家政治思想学说发展的走向。也正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所处的立场不同,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走向了不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