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育的驱动因素思考*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7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驱动人文

李 遵

(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发频繁,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不再是停留于书本的文字和简单的生活交流语言,而是扩大对外交流,提升工作空间的利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有必要对大学英语教育的驱动因素进行再思考。

一、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驱动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它一直被赋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其焦点着眼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技能培养。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修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蔡基刚,2017)。2007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能够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2016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

在这样的性质定位指导下,大学英语被作为一门单列的课程开展,以文化学习为主要内容,以语篇学习为主要形式,注重传授语言知识点和培养语言技能。但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在校生而言,英语程度好的学生觉得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没有本质差别,缺乏挑战性;程度差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主动性,感觉不仅无趣,而且痛苦。四年大学结束之后,不能用英语进行工作交流乃至生活交流的学生比比皆是,口语和写作能力仍然停留在初级水平。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学不能致用,因而缺乏长久的学习动力。大学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就是通过各种考试,除此之外,英语再无其他用途。樊丽萍(2013)认为大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之后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此时,大学英语课程的最大价值就是拿学分或是为了考研或出国做语言准备。

虽然大学英语一直在尝试改革,任务教学、情景模拟等诸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均是为了增加大学英语的实践性,但这并不能代表真实的语言环境,而且其量远远达不到熟练输出的要求,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抛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不谈,会英语不等同于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也不是人文素质修养提高的必要条件。在这样一个数字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语言其已经不成为接受文化信息的障碍。因此,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驱动因素难以持久。

二、大学英语教育的市场驱动

将大学比作人才工厂也许是一种不太准确的比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每年都会公布当年的红牌和绿牌专业,其评价标准为:失业量、就业率、薪酬、就业满意度等,其提供的数据成为高等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大众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数据。由此可见,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认同度。同理,大学英语教育的成功与否,也要看市场的反馈。正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6)所指出的那样,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那么,何为有效地使用英语?显然,不是聋子英语,不是哑巴英语,但更为重要的是,不是简单英语。要满足上述四个层面的发展需要,学生需要具有在专业领域内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继而在工作岗位和学习深造中充分发挥和不断提高这一能力,才能在日益开放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市场的需求。如果大学英语教育不能顺应市场需求,那么大学生就很难占据高端市场,大学英语教育也形同虚设。

以市场驱动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育至少拥有以下几个优势:1.学习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挂钩将产生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2.学有所用,学习兴趣更浓厚。当所学的东西变得有用时,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加;3.学以致用,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语言比单纯操练语言要更加真实有效。

三、结语

诚然,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不可抹杀,但若要改变大学英语功效差的现状,还是要着眼于语言的实际用途。因此,大学英语教育的指导原则还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驱动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使英语学了就能用,就有用,在日常学习中重要,在社会上更能助学生一臂之力。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驱动人文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人文社科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