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军行为的调查研究及征兵工作创新思路探讨
——以浙江大学为例
2019-01-15王乔
王 乔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一、大学生参军行为的调查研究
(一)对大学生报名参军的意愿调查
在对浙江大学在校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有近2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入伍是在浪费时间。超过50%的同学在考虑自身是否会应征入伍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40%左右的同学对大学生征兵入伍的优抚政策不感兴趣。谈及对军人身份的认同感上,22.37%的同学表示向往,42.11%的同学表示有时向往、有时又觉得一般,18.42%的同学表示无所谓,17.11%的同学表示不向往。在看待身边同学入伍的态度上,30.26%的同学表示羡慕并敬佩他们的勇气和意志、愿意向他们学习;64.47%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认为人各有志;5.26%的同学则认为只有学业遇到问题才会应征入伍,否则自己不会入伍。
这说明目前浙江大学在校生对征兵入伍的意愿不高,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浙江大学学生总体学业成绩较好,征兵入伍的优抚政策相对来说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当前部队士兵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优质兵员数量较少,使得大学生的认同感不高。
(二)对大学生报名参军的原因分析
调研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什么原因会让你选择应征入伍?53.95%的同学认选择了“向往军旅生活,立志从军报国”;15.79%的同学选择“家庭条件所迫,征兵减免学费”;17.11%的同学选择“退役后可以转专业,考研找工作有优势”;11.84%的同学选择“在校期间表现不佳,希望军旅生活能改善自身状态”。
这说明浙江大学学生在报名参军原因上,总体以自己意志为导向,只有少数同学会选择通过减免学费、调整状态等方式,为自己争取继续完成学业的机会。
(三)对大学生参军与职业发展的分析
在调查对象中,47.37%的同学认为在毕业找工作时,参军的经历对求职有帮助;44.74%的同学不确定参军与求职之间有什么关系;7.89%的同学则认为参军对就业没什么帮助。但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参军的经历在入职后对未来升职、提干有用。
(四)对大学生参军政策的分析
对于大学生征兵入伍政策,只有1.32%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50%的同学表示知道一点,48.68%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在浙江大学征兵入伍政策宣传上,5.26%的同学认为做得很好;72.37%的同学表示做得一般;22.37%的同学则表示完全没有听过。针对征兵入伍的政策内容上,27.63%的同学对“免学费、现金补贴”表示期待;7.89%的同学对“可以转专业”感兴趣;23.68%的同学则认为“考研、公务员等加分”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关注点;而40.79%的同学则表示,无论有什么样的政策,自己都不感兴趣。
二、大学生参军行为选择的现实瓶颈
目前,“征兵难、当兵冷”的局面依然存在,对于浙江大学的学生尤甚。如何在大学生中培养爱军练武的优良传统,吸收更多高素质大学生兵员到部队建功立业,促进国家国防现代化建设,是摆在各级征兵工作部门面前的现实难题。
(一)国际与社会的现实环境总体比较和平
长期以来,国际与社会的现实环境总体比较和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实现方式更加多元化。有的人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国防观念与依法服兵役的意识非常淡薄,国家、社会没有形成广泛关注国防的良好氛围。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文化思潮激烈对抗和交融,各种矛盾和冲突凸显,都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选择和社会责任担当。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二)学校国防教育不到位、不深入
学校重在立德树人,培养专业性人才,同时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在现实中这一阵地的建设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除军训、军事理论等相关理论课程外,国防教育的其他项目和计划相对比较有限。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国防教育没有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同时,军训的短期效果也难以使学生继续接受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国防文化教育。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一般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应地,大学生也更加注重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忽略了国防的重要性。
(三)亲属对孩子参军行为不支持、不理解
很多家长坚持认为,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参军会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怕孩子到部队吃苦受累,甚至沾染军中恶习。因此,很多学生虽然对军旅生活抱有一定的向往,但迫于亲属的压力,最终选择放弃。
(四)大学生对参军抱有诸多顾虑和误解
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表达了心中对参军的顾虑,比如部队等级十分鲜明,生活艰苦、压抑,退伍后又容易与社会脱节。一方面,这些学生对参军抱有诸多误解,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往往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更多考虑了自己个人的发展。
此外,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也是影响参军入伍的重要因素,部分学生虽有参军的愿望,但由于自身身体素质不达标,如视力低下、肥胖、营养不良等问题最终只能选择放弃参军。
三、完善征兵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探讨
“一季征兵四季准备”,征兵工作要具有持续性和一贯性。学校应将征兵工作与其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学生军训等等。如利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和一二·九运动等周年纪念、升国旗仪式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契机,有效地进行国防宣传。
(一)重视日常征兵工作管理、长效推进各项工作保障落实
填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征兵工作条例教学,往往适得其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厌烦情绪,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创新思路,改变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大学生们在活动中激发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怀。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履行使命、崇尚荣誉”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反映军队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官兵相互之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军队优良传统、时代发展要求、官兵价值追求的统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参军入伍意义,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更好地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运行轨迹。
(二)多角度、全方位保障在校学生征兵工作的实施
1.妥善安排学业、适当减免学费、认真安排退役后的复学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在部队的两年保留学籍,同时在退役后,妥善安排好学生的复学工作。学生在退役复学后,有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同时在学费上享受减免,针对这些政策,学校应严格落实到位,让在校学生安心入伍,免除后顾之忧。
2.落实好优待安置政策、重视入伍后的培养使用
根据《兵役法》中的有关规定,依法确保大学生入伍后享受现役军人的优待标准,在确定他们的入伍去向后,应根据学生在校时的专业背景,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专业特长,安排他们到专业技术性强的部队进行服役,这一方面有利于部队的有效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重视大学生士兵的业绩,对于优秀的大学生士兵,在士官提拔、军校报考、专业技术学习等方面要优先安排。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状况下,地方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参军后,由于其良好的文化基础、活跃的思想以及较快的接受能力,给部队增添了新的战斗力。高校只有进一步强化管理、落实保障、安置退役并做好优待及退役政策,重视大学生退伍后的培养,才有可能吸引广大大学生投身国防,为祖国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