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师生

林 燕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11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图书馆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参考文献,同时,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静心学习的良好氛围。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社会及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图书馆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难以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一、传统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存在弊端

(一)图书馆服务水平低。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是以纸质图书和文献资料为主,而随着网络技术及智慧校园的快速发展,这种单一的图书馆藏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和新知识的需求,电子信息资源明显不足,且图书馆服务功能不完善,导致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比较低下。

(二)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度低。由于很多学校忽视了图书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并不严格,导致他们对日常工作只是按部就班,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同时,他们在图书管理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图书是否破损、数量是否正确、摆放是否整齐等问题,而忽视了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能,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能有效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

(一)创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图书馆服务创新,首先需要积极转变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不再通过馆藏资源的数量多少来衡量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高低,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调整馆藏建设、服务模式、图书活动等方面内容,针对院校增加的新的学科和专业,增加馆藏图书类型和数量;针对部分专业学生平时学业比较紧张,没有时间进行纸质图书和资料的阅读,可以构建信息化的图书馆平台,利用现代化技术对馆藏资料进行扫描与存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针对图书馆自习室位置紧缺的现状,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书籍的空间和环境,而这一系列的改变都是以图书馆的发展为目标,创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的结果,不仅能极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能够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奠定了有利基础。

(二)创新文献体系,拓展服务范围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图书馆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与创新已有文献体系,扩大其服务范围,适当调整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比例,尤其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重复馆藏资源过高的问题,可以适当的对其数量进行调整,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断的进行更新,提高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从而为提高高职图书馆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以采购、收藏、借书、还书这个固定流程为主。不仅针对性较差,在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且师生在借阅图书时没有完整的、清晰的可供参考的文献目录,使得学生进行资源检索时非常不便捷,导致学生的满意度急剧下降。这种流程固定、效率低下的管理与服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因此,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就要以学校师生为出发点,从馆藏资源的价值出发,积极的拓宽视野,深入新型的服务理念,同时建立机器信息化体系,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

(四)积极开展图书活动,体现图书馆价值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宗旨是为全校所有师生而服务。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管理中,主要是等待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读图书、节约图书,而这种服务方式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未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为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高职图书馆就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图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进去,并积极的去阅读图书,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图书馆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知识信息中心,是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智慧校园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其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从而为学校所有师生提供更优质、便捷和人性化的学习场所,真正的发挥图书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与作用。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麻辣师生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