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活决定意识”探析
2019-01-15郑义
郑 义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生活”:人的实践过程
在《形态》中,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可以看出,青年黑格尔派中的哲学家们都在共同探索一个问题,那就是超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从而回归现实的人、现实社会。然而他们的不断探索都是在一定范围里没有跳出既定区域,仍然是认为思想是先行者,只有用思想来指导实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无论是西方古代哲学还是近代哲学,理论哲学都是占绝对优势。正如在《形态》中“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他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道天国。”[1]对于旧哲学的理论上的弊端,为了满足真正无产阶级的需要,满足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终于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一个转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超越了以往的传统哲学当中的“上帝本体论”、“人本学本体论”等等的诸多模式,“真正颠覆和结构了一切先验的、非历史的、非现实的、非具体的形而上学‘逻辑本体’”,[2]是按照人的现实的一个生存环境去对实体本体论的超越。
那么对于“生活”,马克思是如何释义的?人的本质就是人参加实践活动,即实际生活着的人。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生活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得出结论:“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体”、“是在物质世界当中”、“是进行实践活动”,因此“生活”作的界定:个人的需要、“他们的活动”、“物质生活条件”。那么,对于“生活”的理解,就是“从事生产实践的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更加深入具体的进行释义。其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类生存的首要活动就是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资料,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其二:物质生产资料的再生产,人类的生存已经满足了生活的基本要求,但于此同时就又会引起新的生活需要,从而进一步的使人类社会历史能够得以发展,从而使人类社会继续发展形成动力;其三:人的繁衍生长,在进行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要达到自身的生命生产,这种活动可以使人们通过生存从而继续生存和发展;其四:社会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是自然关系的发展,同时还必须有社会关系即“共同活动方式”来得以共同发展,人们在合作中才能进行一定的生产活动,因而促成一定社会性关系的形成。最后,也要有意识的存在,生活与意识两者是相互依存关系,生活的发展必须是精神和物质同时并存发展。
生活的发展必须是要以生产力为发展前提的,只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才会延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个人自身的发展力量,它是个人在物质活动中形成的力量,离开人生产力也就无从说起;生产力还具备社会性,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生产力之间还是相互关联,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它不是抽象的范畴,它是在人本身实践过程中发展的,是一种实体性模式。归根结底,生活作为“存在”,它是决定意识的实体,是始终处于发展过程中,是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等不断地发展的过程,因此“生活”本质上就是生产。
二、“意识”:依附于人的生活
古代西方哲学发展当中,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表达的都是意识的决定作用。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发展当中,人们对自然的感知,人类和动物并无差异,都是将自然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并且和自身对立,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仍然处于“纯粹动物式的意识”阶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活在社会中,必定要有一定的关系,即一定的社会关系去维持社会的基本发展。
生活不仅包括物质方面同时也包括精神方面,意识属于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是属于人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产生出的,它是依附于生活,并不具有独立性。历史唯物主义中“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4]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需要的不断增长,从而人们意识,同时的进一步发展,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逐渐的分离,所以现实生活的发展,展现出了意识的一种现实基础和社会的历史性。意识是随着人的需要而形成的,同时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条件。从意识的社会历史性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必须要基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人类现实的生存状况。
随着社会发展,在《形态》中,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批判的是当时的德国哲学,是当时德国哲学的欺骗性。我们看到了旧哲学时代的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歪曲的反映,突破了德国历史对于意识的歪曲。它是一定阶级对于社会关系的反映,这样的意识概念的定义,使人们对于上层建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带动人类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类确立立场,带动整个主流社会的发展,按照当今社会的发展来讲,能够更加科学完善的处理当前社会的发展。
三、“生活决定意识”与马克思哲学
“生活决定意识”体现的是“现实的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回归现实社会。对于其考察方法,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是说人是马克思去考察研究生活的前提基础。首先,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是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现实的人。其次,针对理念去解释人的概念,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存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注重对人的现实活动。把人当作感性活动,进而真切的现实社会也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一种是把现实的世界看成是实物的存在集合,即无论是物还是人的一个集合,另外一种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是和人相同地位的共同存在。马克思针对此问题,运用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来证明两种说法的错误,强调现实世界、现实的人,他们的感性的实践活动。“现实的个人是感性活动,他们只是在他们的感性活动中,才是在世界中。”[5]应该说,“从现实的人出发”考虑,为了生存发展从而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实践活动,进而回归真实存在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以来的西方哲学、现代哲学共同的一种倾向,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根本的精神。
从根本上来说,“生活决定意识”是主体实践和实践主体两者之间的统一。第一方面,“生活决定意识”体现了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在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当中,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则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层面即社会关系对于人本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在自己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共同的活动方式”即生产力,表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作用,人们在最初结成的共同活动方式也仅表现为家庭关系,是通过“他人生活的生产”而形成的最初的社会关系。随着不断的扩大,促使社会关系不断的扩大,以“市民社会”为中介,把属于自然关系的生产力和属于社会关系一部分连接起来;第二方面,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主动性的忽略,马克思强调了人的实践能动性;第三方面,马克思强调了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前提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实践活动而引起来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现实发展的基础,因此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四、“生活决定意识”与共产主义
关于共产主义的定义,学术界历来有众多的研究。其中比较经典的表达是将共产主义的运动描绘成一种历史运动: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大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的社会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狭隘生产关系下产生激烈冲突,从而生产力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必将摧毁的是资产阶级社会,逐渐地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这个阶段是社会发展中的大多数人,他们生活被彻底地异化,他们的生活过程将不再是自己主动的一个过程,而是被其他的外力,即另外的一个阶级所奴役的一种过程。随着被异化的加深,逐渐成为了一种不能容忍的一部分,即大多数的人沦为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又与剥夺他们劳动成果的资产阶级相对立,这个时候,所处的现实生活才为共产主义运动做好准备,表现为生产力的飞快增长,同时产生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因此无产阶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第二个阶段是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并且之后的社会状态的描绘。无产阶级要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完成全人类的自由而解放,因而必须在完成推翻资产阶级革命,坚持以人为根本,使无产阶级者能够充分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
在关于共产主义的表述中,马克思坚持了“生活决定意识”的表述方法,在现实的社会发展长河中,我们都知道共产主义暂时是一种理想社会,是超出现实生活之外的状态,但是它是与旧哲学中关于理想世界有明显的差别。其一,它是对于现实世界最为真实的表达,是建立在现实真实社会基础之上的。其他理想世界只是人类凭空想象忽略了现实基础;其二,对于现实社会,马克思主张用现实的革命去改变;其三,共产主义虽然是最后理想的社会,但是它源于当今社会,两者是互通的。
历史唯物主义表现为从现实生活到哲学再到现实的生活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就是现实的人通过实践的活动,最终完成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人类可以通过自身来自由的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其实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自由社会,最终都是实现现实人类的真正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