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名作*
——《资本论》一书的观点形成及社会影响
2019-01-15任维哲
任维哲 王 瑶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在人类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科学名作对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置疑。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名作——1867年马克思出版的《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运行的基本原理,展现了资本的本质和力量,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现在仍在继续。
一、《资本论》一书的观点形成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以经济社会实践为基础和生存前提的。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最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部分西方国家都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经济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手工生产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变化。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产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中,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日渐激化。在生产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层面,工人阶级已发展为重要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逐渐发展为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变是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形成的根本因素。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并非对资本主义某个发展时期或者某个层面问题的解释,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发展的内在特点与规律的昭示,是对资本主义这种经济机制的深入探析,这必定致使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带有宏观经济学的性质。
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历经了四个时期,分别是孕育期、积累期、雏形期、发展健全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期,马克思在探究与分析社会实践问题时认识到,要深入解析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单单立足于哲学与法的维度进行评判是不行的,应当站在物质与经济领域维度去分析。实践与理论层面的需求促使马克思将探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政治经济学领域。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上半期,马克思暂居于英国伦敦,在这一段时间其浏览了数量众多的外贸、土地、政治、商业等多个领域的书籍,整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即《伦敦笔记》。在这些宝贵的资料中较为深入的论述李嘉图提出的级差地租理论与价值理论,全面论述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等,这些均为其后期创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打下了夯实的理论根基。通过这个阶段的大量积累,马克思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着手创作政治经济学理论。
在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系统的对货币形成、实质与作用的分析,让货币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出了先进的劳动价值理论,为货币向资本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还经过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与劳动力商品理论,从本质层面和形成因素层面对剩余价值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据此创建了著名的剩余价值理论,为马克思经济学机制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基于先进的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深刻剖析了地租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最终形成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经济学学说的结构体系。1864到1865年,《资本论》的四册结构计划基本完成。闻名于世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出版,出版所采用的语言为德语,其他部分在马克思离世后,由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通过不断地整理、归纳和总结后予以发表。《资本论》是耗费马克思一生时间和精力完成的巨作,其蕴含着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精髓和主要力量,更代表着马克思经济学体制的形成。
二、《资本论》的社会影响
(一)《资本论》的国际影响
一是,资本论的形成和传播推动和指导了工人运动。受到资本论的影响,在1869年、1871年、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主义工人党构建之后、巴黎公社统治以后、拉萨尔派与马克思派在哥达合二为一以后,便拥有了全新特质。和无产阶级实际运动有效联系在一起,让《资本论》发展为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著作。工人运动如果可以把政经方面的努力与奋争有效融合,而且集中到一起,便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成功的概率也会更高。一项政治运动,唯有以某个学科为依托,对自身担负使命的领域或者期望加入的领域深入剖析,进而向那些被经济关系所主宰的人们昭示与传播终极目标,才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没有不顾一切的科学层面的批判性的付出,便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无法实现目标。
二是,《资本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功能经典著作。资本论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著作。在1997年出版的《经济学百科全书》中,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参考文献,并注释到《资本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功能经典著作。在福斯菲尔德的经济思想史著作《现代经济思想的渊源与演进》中,将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和梅纳德·凯恩斯视为三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并强调了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当认真阅读《国富论》、《资本论》以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三部关键性著作。其中,《资本论》当前已发展为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著作,而且其自身的启蒙功能、振奋人心的功能逐渐凸显。
(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中包含的体现机械化运行普遍性规律的理论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有重大的实践指引价值。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和再生产理论论述了宏观经济发展保持健康运行的前提要素、科学结构与内在原理。依照该理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均衡、健康运行,应当把社会所有资源依据合适的比例将其分配到经济发展中的各个部门当中,确保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整体供应与整体需求的均衡,这对于中国当前时期的经济转型有重大指引意义。
同时,由社会化资本再生产模型我们还可以找出马克思的内需缺乏经济危机论的有关根据。该观点启迪我们要重视调节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比重,特别要注意防范内需缺乏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不良影响。在中国经济在增长过程中,应当建立以拉动需求为核心,由出口、投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体系。此外,马克思的经济危机论可知,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产生必定致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出周期性的特征。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研究获得的具体结论是无法直接被运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面,但是马克思剖析该问题的方式与角度是我们剖析与处理问题的有益借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现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依靠市场经济自身调节功能,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的出现,从而导致国内的经济也表现出周期性特征,这种周期性特点又会导致就业人口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便需要我们立足现状,着实增强宏观经济调节力度,进而确保社会的安定、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