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组团发展模式为例
2019-01-15高永会
高永会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日益深化,高校生源越来越多元,学生素质差异加大,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难度日益加大。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长效机制,凝聚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校园正能量,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育人氛围,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推行了学生工作组团发展模式,为加强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水平,但这并不能表明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其知识层次和道德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从大学校园内来看,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语言污秽,铺张浪费、奢侈挥霍,衣着随意、举止粗鲁,不讲诚信、损坏公物等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经常可见;从社会层面来看,坐车抢座、不让座,公共场所举止不得体,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现象也较为普遍,这对校园公德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提出了挑战。
二、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思潮正通过日益普及的新媒体渠道向大学生群体奔涌而来。西方的文化思潮、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观念、学校的教育理念、家庭的教育环境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以引导,大学生很可能就会误入歧途。
(二)道德修养与行为践行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把学生从小就捆绑在了考试的“战车”上,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从现实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整天埋头于作业,很少投入精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注重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多数家长往往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对日常行为的督促。学生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自律意识,升入大学后,突然进入一种管理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多个人行为问题就暴露了出来了。如果我们不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行为养成,他们以后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如何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三)大学生自身的鲜明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个性心理及行为习惯等方面,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一是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性强,自我认知、心理调适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弱;第二,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差;第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不确定性增强,行为取向多变易变。
(四)教育工作者开展的教育活动与社会现实脱节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对教育对象研究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个性差异以及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不能准确地确定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目标、工作途径和载体;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开展的一些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好;三是行为养成教育不能有效地融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四是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措施,不能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同步互动,没有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体合力。
三、加强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措施
当前,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层层细化解读,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在表现和形成过程角度,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从单纯的个体、主观活动领域扩展到心理——行为联动领域,通过易参与、可观测、可评价的体系,推行了学生工作组团带动发展模式,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提“实效”为目标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学生工作处(部)与各二级学院一起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充分把握行为养成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关于学生工作组团带动发展模式的实施方案》,按照属地原则,依托宿舍、班级和学生组织,以辅导员为主要组织者指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修身、自我提高,以学生干部为核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本团队协同发展。具体组团方式为:以宿舍长为核心,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组团;以班委和团支部为核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团;以学生骨干为核心,以学生组织(学生会、自律委、社团等)为单位组团,重点解决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学风建设中劳动意识淡薄(宿舍内务整理差、公共活动场所卫生不打扫、不保持等)、纪律观念不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酗酒、抽烟、晚归、夜不归宿、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学习积极性不高(沉迷网络、上课玩手机、听讲不认真等)等突出问题。
实施过程中,重点选择生源多元、学生素质差异大的部分二级院部进行跟踪观测,一方面总结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经验、不足和重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为继续修订完善实施方案并进一步推行组团发展做准备。
(二)以“入脑”为目标加强宣传、培训
1.在学生工作组团发展过程中,大力加强宣传发动和业务培训
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专题网站、校园广播电台、电子屏幕滚动宣传、宣传板报以及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过程报道,在校园内营造组团带动发展的浓厚氛围。
2.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辅导
分别针对团总支书记、专职辅导员、驻公寓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量身定做”职责解读、业务技能等培训,教育引导大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身的行为养成和学业提升中去,为组团发展凝聚共识。
3.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宿舍为切入点提升行为养成
充分利用退伍复学学生、民兵组织等资源,对全体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宿舍内务整理技能培训,不仅给学生讲清道理,更以身立教,注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学生做表率,用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在全体学生中组织宿舍内务整理技能培训与展示,加强观摩学习和经验交流,深入开展争创达标宿舍、优秀宿舍创建活动,以基础行为的改善提升日常行为的整体水平。
4.实施青春导航工程,做好典型示范引领,加强朋辈带动
从基层团学组织选拔学生骨干成立“青春导航”学生干部培训班,开展骨干培养,结合专题讲座、理论研讨、拓展活动等,观测他们落实学风建设和日常行为规范情况,并通过考核淘汰,遴选出学生骨干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和学风建设的突击手,开展“一带一”、“百传百”活动,让学生骨干对身边的同学进行思想引领,带动身边同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三)以“提升”为目标强化过程实施
1.实施辅导员(班主任)谈心制度
指导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和学风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
2.全面落实二级学院教学与学生管理联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组织教学与学生管理人员研讨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增进专任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共同协商解决学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3.完善内务卫生互观互检工作机制
学生工作处(部)与二级学院共同修订完善《学生宿舍检查方案》,每周组织驻公寓辅导员、每月末组织团总支书记深入园区,随机抽取宿舍,进行现场互观互检,掌握学生行为常态,就组团发展在宿舍内推进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面对面交流,相互探讨,看亮点、找差距、学经验、促发展。
4.分年度明确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项目
依托大学生自律委等学生组织对全校教室等场所进行日常行为检查、督促,并将记录结果及时反馈到各二级学院,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和规范管理,督促、引导学生规范日常行为。
5.发挥学生干部示范引领作用
如前所提,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宿舍为切入点提升行为养成,重点发挥各级学生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校级学生组织主要干部的宿舍达到样板宿舍标准,班级创建优良学风班级,其他学生干部每月争创样板宿舍和优良学风班级,并定期组织样板宿舍观摩学习,发挥好学生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每位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包联一个班级或者宿舍及其学生干部,对他们的日常表现进行全程化观测,并定期督导、考评,保证学生骨干在组团发展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按照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学生工作组团带动发展模式,能够跨越部门界限,打破职能权限,突破工作分工,整合多方资源,寓教育于成长,熔诸育于一炉,在整合中创新创优,在融合中凝聚力量,兼重过程、细节、环境和结果,努力构建“多方引领、多向互动、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的行为养成教育模式,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职能之间相互补充、融合发展的培养教育立体网络,实现榜样带动、示范引领,以榜样带普通、以先进促后进,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和规模集聚效应,实现不同学生类型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