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
2019-01-15赵延安王勇胜王晓娟
刘 铂 赵延安 王勇胜 王晓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一、实践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而研究生党支部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支部设置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研究生党支部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高等学校要加强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要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积极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组织生活形式,尝试在学科、实验室、课题组等建立党的组织,使党员教育与研究生的实践需求相结合、与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相结合、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引导研究生党员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结合自身实际,对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对于开展此类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实践与探索
(一)以专业为单位设置党支部
动物科技学院早先是以专业为单位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即由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全体党员组建一个党支部。动物科技学院依照专业设置了5个研究生党支部。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党支部名号可以长久存在,保证了支部架构的长期稳定和工作的持续推动。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首先,支部虽稳定但规模过大,部分支部人数超过50人,难以实施有效教育管理和开展组织活动。其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较为集中,在导师的研究团队、实验室和学习室占据了研究生阶段的绝大部分时光。且不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平时难有更多交流,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将进入导师所属的学科团队和相关实验室、学习室开展学术科研活动。那么,开展支部活动将面临巨大困难,时间和空间都很难协调,举办活动参与人数参差不齐,更遑论保证最终的活动效果。再次,因专业中的研究方向分支多,支部学生党员的导师便不是唯一。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便难以参与到支部活动中,不能将教书与育人更紧密结合,不能充分发挥其研究生教育“第一责任人”的功能和作用。最后,开展支部活动时,因党员们研究方向不同,易导致为活动而活动,党建与学术“两张皮”。
(二)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党支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这是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一个重要政策依据。高校研究生班级基本是以专业年级为单位,即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自然班。因此,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党支部,也就是按照专业年级设置党支部。
动物科技学院依照此模式,结合支部规模,将原有的5个党支部重新设置为12个党支部。这种党支部设置模式有如下优点:其一,设置简便,便于实施,党支部和班级重合,支部组织管理比较便利。其二,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入学,尤其在一年级阶段又同时学习,彼此熟悉了解,知根知底,在开展支部工作尤其是开展组织生活、发展党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第一,党支部流动性强,学生毕业,组织解散,支部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工作经验立即消散,无法传承。同时,学院党委还需耗费很大的资源和精力重建党支部,重新培养支部书记和委员。第二,和“按专业设置党支部”一样,尤其是到了二年级阶段,支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难以协调。另外,不能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党建中的作用,还会出现党建和科研脱节问题。
(三)以学科团队为单位设置党支部模式的探索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要求: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原则,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探索学生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的覆盖面。
上文已经提到,研究生都将进入导师所属的学科团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根据“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这一原则,结合研究生教育和学院实际,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在学科团队之上建立党组织是一次切合实际的有益的尝试。
学科团队是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导师之间基于共同的课题或科研任务的需要而自主建立形成的科研实体。在动物科技学院,通常由1名二级或三级教授为核心,再辅之以1-3名正教授、3-6名副教授及若干名讲师,以及他们所带的各年级的研究生等组成一支学科团队,集中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学科团队呈梯队构成,层次分明,架构合理,管理通顺,运作流畅,稳定而又成熟。团队成员通常处于相同的实验室、工作室或学习室。以学科团队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动物科技学院将研究生党支部按照学科团队设置为15个党支部。支部名称以学科团队名称命名。支部书记由党性强、热心服务、甘于奉献、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同时在每个支部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1名。
在实践中,以学科团队为单位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克服了许多原有弊端,使支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动团队研究生思想进步的坚强堡垒,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运作中,显示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具体表现为:
1.实现了党支部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战斗堡垒作用不断稳固
学科团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以学科团队为单位设置党支部,使得党支部可以长久存在,保证了支部“番号”稳固,架构完整,基础牢靠。党支部的稳定存在又保证了支部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可以由一届传至下一届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每一届支委班子都可以由平时在上一届班子不断的熏陶、感染和指导下使自身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最终使支部的战斗堡垒功能不断稳固。同时,基层党支部的稳定和传承使学院党委避免了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在一年又一年重建党支部及支委班子上。
2.调动了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员意识进一步提升
不论是以专业为单位设置党支部,还是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党支部,都面临一个问题:因党员分属不同团队,学习时间和地点不一,致使支部活动时间和空间难以协调,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组织涣散,党员意识消磨。以学科团队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就使这道难题迎刃而解了。本支部的党员同属一支学科团队,平日学习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基本一致,支部可以根据学习、科研进展,合理安排组织活动。这样就增强了党员参加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党员更及时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接受党性教育,提升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
3.提升了发展党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党员质量显著增强
学科团队成员研究方向一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接触机会,且他们朝夕与共,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考察培养会更加深入细致,对他们的评价会更加客观公正,保证了党员发展质量,同时便于党员档案的整理归档和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介。另外,把党支部设置在学科团队中,还会吸引团队中的非党员学生接近党组织、靠近党组织、走进党组织,使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进一步发挥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首要责任人作用,研究生党员得到全面发展
以学科团队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给予了导师极大的空间和载体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导师可以将学术探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科研探索与支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紧密融合,将专业教育、学业追求与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等无缝耦合,以契合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为着力点,整合现有资源,有的放矢对支部活动进行指导,对支部党员进行教导,使科研和党建双促进、双提升。
三、相关思考
当然,以学科团队为单位设置研究生党支部不是一劳永逸,不是没有弊端。比如,此种模式下,研究生导师的政治素质、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责任担当和党务工作能力对于支部建设发展至关重要,而这方面情况并不总让人乐观。再比如,部分学科团队成员众多,导致支部规模过大,同样出现了难以开展教育管理和组织活动的难题。但总而言之,经由以专业为单位设置党支部——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党支部——以学科团队为单位设置党支部这一系列实践与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党建规律、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这种模式被证明是卓有成效、利远远大于弊的。动物科技学院将在工作实践中继续不断探索和完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依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要求,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原则,合理设置党支部,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