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探析

2019-01-15刘华丰

山西青年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功利主义入党

刘华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一、功利主义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一)功利主义和价值取向的内涵

1.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又名“效益主义”是当代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之一,是指按照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活动伴生的行为方式作为道德价值的评判对象,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价值的标准,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现实活动能否获得幸福感,也就是说产生对活动发出者有益的心理体验。功利主义最早从西方产生,其理论要旨主要是以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的行为效果作为评判道德的基础,它强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共容以实现个人最大幸福。

2.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价值的主要观点,从个人层面来说,主要是指主体在基于自己所面对的客观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时所持有的基本价值态度、价值观点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在个人价值观形成前主体主观凭借人生直接和间接的经验主动选择的意识行为,对事物的评价和个体行为的指导都具有特定作用。可以把它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也可以将其当成一种道德情怀来理解。

(二)功利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一,功利原则为最高道德标准。社会思潮都有自己标识的原则目标,功利主义以功利原则为最高道德目标。功利主义将判断是非的标准固化为是否有利于人们产生快乐的心理体验,认为只要是有助于人们产生快乐的事物即为“好”,反之则为“坏”,以自身主观的情感喜好为标准,这种践行的标准毋庸置疑会助推个人主义至上。现实社会中的功利主义者,鼓吹以追求个人享乐为目标,个人对他物的道德判断也仅以个人获得快感为依据,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由此产生了个人利益大于社会效益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整体和谐的秩序,所以说功利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利己主义。

第二,功利原则附带的效果论。功利主义认为道德虽然是获得幸福感的根本途径,但道德本身不是追求的目的而是工具,道德判断标准不在于主观意识领域而存于客观事实之中,存在于实际效果之中。也就是说,在功利主义者看来,道德只是实现个人幸福和获得快乐的途径和手段,追求道德高尚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个人道德的进步以及社会整体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仅仅是为了最终对于个人利益的获得具有实际功效。功利主义强调行为与效果的一致性,即行为是为了最终效果而服务的,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不难看出功利主义忽视了集体利益的全局性。

第三,追求享乐、躲避苦难的目的论。从功利主义的研究角度来看在对人的现实性进行剖析时,以自然主义人性论为理论依据,他们认为人始于出生时就具有追求享乐、逃避苦难的意识,以趋乐避苦为最终目的和归宿。功利主义从人类的自然属性出发,以人的感觉、意识为出发点,忽视人性中人类最根本的社会属性,把个人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主张寻求自我享乐和幸福最大化,其把快乐和幸福的根源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把人的一切行为归结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个人利益,践行获利本身就是人们最直接的追求。功利主义强调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本质的扭曲,使人们朝着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方向发展。[1]

第四,原子主义的考察方法。功利主义又称“幸福主义”,其主张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获得感。功利主义以个人作为出发点来规定普遍的伦理规范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规定个人的伦理模式,这显然出现逻辑颠倒。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追逐个人利益是推动个人行为的强劲动力,因此功利主义者大多从个人物质利益出发来要求社会制定的道德准则有益于保护自己,从而满足个人的实际需要,达到自我的最大幸福目标。功利主义秉持这种原子主义的考察方法,将社会整体利益看成是个人利益之和的简单相加,将社会公德看成是个体道德的合成体现,以一种堪称理性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的最大幸福。[2]

二、功利主义思潮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思想道德建设间存在不协调同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正视功利主义思潮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大学生入党动机世俗化

党员作为国家培养的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笔者看来大学生入党的基础表现应该是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较高政治觉悟。但当前在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大的困境下,大学生入党动机随之悄然变化。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学生积极入党大部分出于毕业时增加找工作的筹码,把入党作为方便找工作的途径,导致把入党作为寻找工作的一个工具手段使得入党神圣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扭曲,入党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这样的大学生即使入了党也只是形式上入了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没有入党。[3]入党逐渐转变为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为导向的功利化行为,这与我国当代弘扬与培育的大学生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背道而驰。

(二)生活观念注重现实性

一是恋爱观上的现实性。当前大学生追求爱情以一定的物质保障为前提渐成风气,选择恋爱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优先取决于对方是否有经济基础,能否满足物质的享乐。功利化的恋爱观倡导的是一种效益模式,大学生中更有甚者丢弃人格的道德底线去伤害他人的心灵健康。二是消费观念过度物质化。大数据时代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大部分支出在生活资料消费需求方面,如购买电子产品和高档衣物等方面,而对于书籍、报刊等精神化商品的支出并未增加,反而有下降趋势。消费多元化的市场经济逐渐倾斜于消费物质化,没能更好的满足于提高发展能力的需要,时下校园中攀比之风盛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更趋注重面子工程。功利之风吹乱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对我们敲响了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警钟。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化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也越来越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逐渐把人际交往作为一项能力来培养。社会学研究表明人是社会性动物,以群居方式而存在。简而言之,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的一生,就是人际交往的一生。伴随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注重增强自身的环境适应力,到了新环境中也渴望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本应该从情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交友双方能够共同进步。但大学生受社会中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人际交往中以利己为前提,通过利益得失的分析来考量同学关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最突出的问题是真实情感输出不够,交友选择带有明确目的性。这种附带目的性的人际交往建立起来的关系往往不牢固,经历些许挫折很容易造成同学友谊的破裂,出于功利化的他们在交友倾向上表现为更愿意结交条件优越的同学。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成绩并不重要,觉得社会更加看重人际交往的能力。面向未来以人际交往代替学习本位的意识是错误的,把握现实大学生通过利益建立起来的交往关系是功利的、短期的,是不利于终身发展的交友模式。

三、功利主义思潮下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对策

(一)汲取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精华

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的舍生取义,先义后利等时至今日对现代仍带有明显的道德教育意义。这种仁义道德来构建行为的价值体系有助于培养人们高尚的人格操守,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精神家园。这就要求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自律成了自身确立行为的尺度,成为别人评价自己的标准。进而行为后果的第一要义是要有德行,这是第一性的,然后才是其它。这与当下高校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相得益彰。坚持立德树人,这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和时代使命。何为立德树人?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先进人物典范进行正面宣传教育教化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转化,结合时代要求,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领航作用,培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功利主义思潮,引导大学生明确功利主义的思想缺陷,看清事物的本质。[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宣扬主价值、倡导主流思想、弘扬主旋律。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有具体的实践要求。从国家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从社会层面,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风气;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要求。[6]当代大学生要身体力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当前高校要以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格局,发挥双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授课模式,转变教育方式和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功利主义入党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憨娃入党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先占制度的法律探究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