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空巢老人生存问题与孝道文化重建
2019-01-15杨敏
杨 敏
(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一、概念界定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孝道文化是人们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伦关系模式。农村孝道文化是传统社会中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区分尊卑长幼,规定各个家庭成员不同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其基本内容包括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孝立身、引导子女传承孝道等等[1]。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本文的空巢老人主要指除孤寡老人外的空巢老人。
二、研究背景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随着近年不断被提起的“三八六一九九”群体的扩大,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
钟曼丽[3]在基于湖北省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目前面临的生活水平低、生活无人照顾、内心孤独和发展无人保障四大困境,而这四个困境与货币伦理下的家户经济、国民经济发展价值取向以及孝道文化传递深度与否有很深的纠葛。唐琼与戴平安[4]在研究农村孝道文化的重建时,提出,由于农村孝道文化的缺失,大量的农村老人面临着物质和精神双重困境。张坤、胡建①在研究农村养老问题时提出,孝道养老是国家养老政策的底色,应将家庭伦理上升为社会伦理,为孝立法,以更好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权利。
总之,多位学者在研究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时,均发现孝道文化在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中的重要作用。
三、农村空巢老人生存问题
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生活步入小康,生活富足。但城市化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产生,他们中有些生活较为美满,父慈子孝,不论是生理抑或是心理都得到了充分的赡养照顾。但也有部分空巢老人,虽然他们有来自儿女的赡养、邻里的帮扶、社会与政府的资助,但由于某种原因仍多多少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从问题视角出发,发现这部分空巢老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老年生活物资不足
城镇化的推进触发了城市对于农村青壮劳力的吸引力,务工潮兴起。一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从而获得农村所缺乏的资源来提升生存的质量。而剩下在农村中留守的一般是老人、妇女与儿童,或体弱多病,或年幼无知,或在家主事。还有部分经济条件稍好的青壮年们为追求大城市较好的物质、教育、基础设施等资源,举家进驻城市,留下的便是那些老弱群体。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临近晚年,老年人自然更是不愿外出。
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在农村的老年群体因年轻时干重活多,等到了年老基本体弱多病。因此,通过农业途径等获取生存资料也是力不从心。而其子女虽在外务工,但因家庭负担较重,仅仅是一家的生计、子女教育已经占去一大部分支出。因此,尽管子女会给予物质资料供养,其量上也很难做到富足。且老年人本身体弱多病,医疗费用在其生活支出中也要占去很大比例,老人也会因为心疼子女而不伸手向孩子要更多的资源。因此,对一定量的资源配置,老人可能会挤压其他物质资料支出来补偿医疗费用。
(二)老年人精神孤独
客观条件上,老年人的子女与自己有空间上的距离,想要实现随时随地的沟通是不太现实的。而农村老年人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对于当代青壮年们常常使用的通讯手段如智能手机、微信等是难以适应的,沟通的空间隔离也就于无形中形成了。
主观上,子辈一代自改革开放以后就跟随改革大潮进入城市,其每日面临的经济压力使得其精力分散,对于家庭的责任尤其是对于父辈的责任而不得已在某些程度上难以全方位承担。而老年人则恰好相反,随着其年龄的老化,其视野越来越集中于家庭方面,精力越来越放在子辈身上。迫于外源性社会生存的压力,子辈们常面临两难选择,影响到自身的尽孝行为,没有很多精力多与父母沟通,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因此,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是比较孤独的。
(三)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结构比较单一
由于农村的社会关系具有典型的血缘特征和地缘特征,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常由亲朋邻居组成。这些关系均属非正式社会关系,具有相当强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的问题时。但正式的社会关系,则是比较弱的。由于这些农村的空巢老人出生于以农为生的时期,一生与土地共生,其参与的正式组织不多,加之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正式的社会关系相对较少,能够获取正式的社会组织的精神、物质支持的渠道也不多。因此,其社会支持网络结构比较单一。
以上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尽管生活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贫穷,却减少空巢老人的生活乐趣。要想改善此种情况,最根本的途径是孝道文化的重建,增强以家庭为基础的孝道文化的传播,扩大孝道行为的范围,强化个体的孝道行为,使有能力的社会个人成员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四、孝道文化重建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意义
孝道文化作为人类道德情感的根源,这一美德一直为中华民族所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是小家庭中的人。社会的多样化使得个人被赋予了更多重的社会角色,个人不单是家庭中的人,也更多的是社会人。因此,孝道文化以侍奉自身的父母为主的形式扩展到向社会承担孝道,将孝道行为由己之父母长辈推及他人之父母长辈。
孝道文化重建对于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的孝道文化重建主要指在整个社会中加大弘扬发挥孝道文化,继承发挥孝道文化中对于父辈的关心、爱护、尊重与赡养等积极成分。如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向除自身父母以外的其他长辈们提供帮助,展开敬老行为等。同时更加注重将父辈视为一个全人,不仅仅要关注其基本的物质需要,更要关注其心理需要。
在当代社会发展迅猛,城市化推进速度空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要更加注重将孝道文化加以沉淀并弘扬,使包含农村空巢老人在内的全体社会的老年群体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但由于一些人由于自身面临内外源性的交叉性社会压力较大,践行孝道行为偶有力不从心。因此,重建孝道文化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践行孝道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重建孝道文化途径
意识指导实践,社会形成以社会老龄群体为中心的孝道文化有助于解决空巢老人的生存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孝道规范,社会教育以及制度保障三个角度探讨孝道文化重建,以帮助缓解农村空巢老人生存问题。
其一,建立孝道规范。孝道文化需要有体现孝道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我们应该合理地、有选择性地借鉴传统孝道,更新孝道文化中的一些理念,使其与时俱进。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立与我国农村社会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孝道规范体系。
其二,加强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民风民俗建设,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养老习俗。“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五好家庭”’、‘当代孝子’等评选活动,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基层组织像对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样对这些典范予以表彰,社会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从而在农村社会形成一个实践孝道的激励机制”[5]。把孝道文化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围,积极开展孝道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导社会成员形成崇尚孝道文化的好风尚。
其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从制度上对老年人予生存以保证是基础且重要的。这种制度保障,可使农村孝道文化超出传统家庭养老主题的局限,使孝亲行为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仅能够使老年人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对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也是大有裨益的。
[ 注 释 ]
①张坤,胡建.农村养老视域中传统孝道文化的固本与开新[J].理论导刊,2015(1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