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解决路径
2019-01-15周雅安
周雅安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规划:对接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库,提高教育扶贫精准度,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前,党和政府已完善对精准帮扶贫困户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形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全覆盖享受国家助学金的机制,为扶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很多受资助的大学生的感恩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受资助大学生感恩的缺失让资助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表现
首先,没能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心怀感激之心。有学者指出,个体只有在认为他人所给予的恩惠是为了自身的幸福时才会表现出感恩。现实高校里相当一部分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把受资助看成理所当然。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把父母、师长、学校、社会对自己的关爱视为理所应当,缺乏感恩之心。很多学生没能理解资助政策的意义所在,而是把资助看成一项福利性的社会活动,没有饮水思源的心态。其次,不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是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第一个要感谢的对象,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应该体恤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点滴辛苦,把得到的资助金用在实处,用在学业上,以便能减轻父母经济负担。再次,同学之间为了争取资助名额关系僵化。国家精准扶贫在对学生进行资助之初,寄希望于帮助学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更希望大学生能够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人生理想。而为了资助金而损坏同学之间的友谊,违背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初衷。
二、对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建议
接受国家精准扶贫资助但缺乏感恩之心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对周围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加强高校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高校要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学。各高校在设立校训时应加大对学生学成之后回报社会的训诫,在学生求学之初就正确的引导学生,求学是为了造福人类,服务社会,而非仅仅为了满足私欲;社团及学生会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应加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养成,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深刻的意识到个体对于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都需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心理团体辅导,使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同学间的友谊弥足珍贵,要懂得珍惜彼此;学校能加强国家资助政策、感恩教育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如宣传教育、会议、捐助、感恩典型案例宣传、演讲比赛、公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高校思政课要加紧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让感恩教育变成所有任课老师的素质培养目标,而非仅仅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再次,学校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应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做好家庭与学生的沟通桥梁,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对党、国家以及社会的感恩意识,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应该回报的意识,并外化于实际行动中。
总之,精准帮扶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高校应注重感恩教育重要性,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力求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祖国培养强有力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