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研究

2019-01-15刘星焕

山西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生活化核心

刘星焕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同志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变革,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征程,新的历史方位,需要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得到实质性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其他工作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对人们思想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日常化、生活化。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生活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涵多源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遵循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成果,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核及价值观念,一直滋养和指导我们发展至今。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面向传统,充分挖掘和阐释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优秀资源,比如古代讲仁爱和守信用的故事就可以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具体素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得以具体展现。再者,充分挖掘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故事,作为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来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宣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使教育达到最大实效。

(二)生活化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式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世界中不单单只含有文本这一学习方式,还包含了影视戏剧、视频直播、动态图片等多种形式。教育的载体也由以往传统的静态文本和图像转变为动态的视频传播和影像形式,人们由以往主要以文本存在方式向图像存在方式转变。现今风靡社会的网络视频直播以其互动性、直观性、感染性深受大众们的喜爱。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式多样化,以达到协同宣传、同频共振的教育效果。戏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价值观传播的传统载体,通过不同颜色的面具来表达不同人物的形象,间接向人们传达出忠义、善良、信念、诚信等价值观。网络媒介的出现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同样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繁杂,变得不纯粹。这更要求我们占领网络的主导阵地,以科学、民主、贴近实际的方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生活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象分层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党员干部、重点在青年。所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对于党员干部,我们应该着重采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干力量,是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引领者,所以更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对于青年,宣传方式和内容要侧重现代元素。青年思想活跃,敢于接受新事物及创造新事物,自主意识强,所以需要结合现代的元素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面临的困境

(一)理论的抽象性与生活的经验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包含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国家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包含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义新矛盾的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传统与当代、世界与中国相交织的成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凝练性和抽象性。也正是由于高度的凝练性致使许多民众对于它的具体内涵无法深刻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以自己的经验去认知其他事物,如果要深刻熟知某事物,需要靠自觉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认知,形成理性认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性与人们平常的经验性认知还是有一定差距,需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方可为人们所接受。

(二)理论的普遍性与生活的情境性的矛盾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也是最具普遍性和最具广泛性的价值理念”[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理应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上讲,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从对象讲,面对的是全体人民。从涉及领域讲,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可以说它是凝聚了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的社会共识,内容的凝练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但是人们是生活在具体情境中的,日常生活杂乱无序,充满琐碎细节,人们一般是根据身边的具体事件和环境对事物有所评价和判断,对于事情的处理也大多依靠经验性方法来处理。人们习惯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下生活,而很难做到与发生在生活情景外的人和事感同身受。生活的情境性使人们会更加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和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件,而对一些和自己无直接联系的事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淡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具有广泛性,但它无法具体到人们的实际情境中,无法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使理论更加贴近生活,才能使人们广泛接受和运用。

(三)理论的潜在性与生活的实用性的矛盾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教育者自身无法理解其内涵而盲目对社会大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反而达到最差的效果。如果理解其内涵而运用不恰当的方式进行宣传,也会适得其反。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者。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内涵,接受者能否全部吸收。通过组织一定的活动或是通过一些图像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给大众,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但是这个过程往往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立即产生直接效果的。良好道德的生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内化到自己的道德体系中,从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但是日常生活又具有实用性的特征,人们更多的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对于较长远且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没有安全感,从而很难产生绝对的认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远性和生活的实用性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冲突。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路径

(一)还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不仅仅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通俗化、大众化,还要求在生活化过程中坚持科学的原则,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来源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有益文化成果及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这些资源都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来进行演绎,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通俗易懂的表现出来,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超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内容之外,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能有偏离社会主义本质方向的内容。因此我们说的“真”其中一方面就是指运用资源的真实性。前一段时间在网络空间中某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异见分子,企图抹杀雷锋精神,黑化雷锋形象,质疑雷锋为什么要将所做好事都记入笔记中,质疑雷锋助人为乐事迹的真实性,从而诋毁和消解雷锋在人们心中榜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勇于展示事物的真相,不能给一些异见分子机会。

另一方面,“真”还指生活化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变成具象,使人们能够具体参与和接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的成品中来,从而有现成体验的真实性。比如参观展览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红色文化,这样的基地带给人们的真实性远远要超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十二个字带给人们的感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具体展现在实际情境中,这种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说服力。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正是这个道理。在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语言转变成形象的日常用语,全力开发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文化产品,这些都会让人们体会到真的感觉。

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过程中,运用教育资源的“真”把蕴含社会主导价值的某一事件或人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引导人们确认信息的“真”,进而形成情感认同,并转化为行为实践。

(二)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它含有的内容引人向善,而且它作为一种话语符号本身就代表了“善”。用善的内容以善的方式引导人们向善,让人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道德问题不断出现,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所改变,但是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的价值内核没有变。我们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引导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被人们认同和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原有的理论形态转变为人们的实践形态。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运用哪种具体方式和话语来使人们能够接受和认同这种价值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一些方法来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含有的“善”。

随着现在移动媒体的发展,公益宣传片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产物。现在基本都可以做到在电视、电脑或手机移动客户端上随时随地的观看。通过连续的动态的视频画面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大大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另外,榜样示范法一直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在任何的单位中一直都有评优评先的传统,这一方法从古时期延续至今更说明了它的应用价值。新时期的榜样示范又具有了新的形式,即使是不在场的人们自己也可以在网络上为自己心中的榜样投票,或是通过现在的网络更加快速的知晓模范榜样人物。“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4]。因此,运用榜样示范法来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善”,更能够达到育人的效果。同时榜样的力量首先必须真实。如果用一些游离于人们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物,难以使人们得到认同,也难以起到正面典型的效果。所以所选用的人物和事迹必须先进和真实。

因此,我们在采用某种具体方法去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善”时,必须先要确定这种具体的方式能够承载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善”的因素,从而把“向善”推进到人们的内心并外化为行为。

(三)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高度凝练,具有普遍性和高度的概括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要深入人脑、打动人心,就不能片面封闭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化、形式化、绝对化。“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枯燥的范畴、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的“组装”,其结果可能会像恩格斯当年所警示的那样,使之变成“不过是可以用来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及时搪塞一下的词汇语录”,因而违背思想理论创作的规律和本质,把思想理论活动变成一种手段、一种工具。”[5]因此,从生活化的角度讲,我们不仅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贴近生活,而且要在培育过程中尽力做到“美”,使人们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我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我们要把抽象性的价值理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发挥它具有的引领作用,就需要我们在表达方式或表现形式上下功夫,让这种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能够让人们主动发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比如上面所说的榜样示范,人们不仅能够从榜样人物中看到“善”的力量,也能够通过情感和情操熏陶从而有向善的意愿,从而达到审美与向善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美”可以说包含有话语美、观念美、活动美,但这种美需要我们通过生活中某一事物表现出来,让人们能够实实在在感觉到。比如我们国家的象征性建筑“长城”,不仅仅能够让人们感觉到古代人民的勤劳、爱国、进取精神,而且会使人产生美的震撼,这种美,是在于“美”与“善”如同人的肉和魂,如果失去美的浸润,以善铸魂将只能是在图像中看到乏味的理论话语“翻译”,或者是将教育内容变成枯燥的宣传片,这样就与我们最初的目标相悖离。这也是说,我们并不是只要求通过生活化的方式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到真、善的作用,而是要坚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面临的困境,我们不能回避和拒绝,只能认真分析出现困境的具体所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达到更好的效果,使践行状况出现好转。运用生活化的方式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真、善、美,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更强烈的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价值观生活化核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