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辅导员角度浅议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
2019-01-15刘旭颖
刘旭颖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按照大学新生一般的入学年龄,2018年开始,就进入了大学新生以“00后”为主的时期。在大一阶段,他们正处在“分离焦虑期”、“理想间歇期”与“心理断乳期”三时期的强烈交叠。辅导员是否能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新生是否能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促进其心理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目标缺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中提到:15—24岁为人生探索阶段,此阶段的三大任务首先是自我能力探索,其次是初步明确自身角色向具体职业选择转化,最后是确定职业。而18岁左右的大学新生们正面临初步明确自身角色向具体职业选择转化阶段,每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明确的目标是考大学,当这一目标实现时,正是新阶段学涯职涯目标空白期,从而导致新生出现理想“间歇期”,经调查,有六成新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树立明确目标,因此会出现迷茫、失落、学习动力缺乏等现象。
(二)学业困惑
新生在短时间内适应由中学的填鸭式到大学自主式学习模式的转变是较困难的,再加上心理准备不足和自控能力弱因而产生学业困惑,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缺乏、动力不足、主动性减弱和效率不高等方面,继而会为“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为什么学和如何学”而感到困惑和苦恼。
(三)情绪困扰
新生的情绪困扰主要有焦虑、自卑、敏感和抑郁。新生心理成长在大一阶段既体现出“分离焦虑”与“独立自主”的对立,又表现出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相互统一。新生入学后多为住校,逐渐开始独立自主,经历“心理断乳”阶段时,大多数同学社会经验较少、思想单纯、是非判断力相对较弱、缺乏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并且情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从而易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上走极端。
二、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新生学习生活中的指引者、陪伴者,应理解和把握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如何在新时期针对新生开展科学的、有效的心理适应性教育,引导新生积极应对遇到的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使其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一)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专业水平
辅导员要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通过相互分享实际案例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技巧,采用专业的心理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方法进行心理教育,从心理上为新生提供帮助。
(二)积极帮助新生应对“心理断乳期”
新生适应能力因人而异,初入校门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不良的适应性问题,这是心理发展必经过程。解决各类困扰是缓冲“心理断乳”而最终走向独立自主手段,也是心理发展逐渐完善、成熟以及提升的途径。因此,辅导员把握好“心理断乳期”出现的各类矛盾冲突,转“危”为“机”,引导新生积极应对困扰,完善自我人格、在困扰中发展、成长、完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把握好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最佳时机,提升新生的心理成长能力。
(三)主动把握新生“理想间歇期”
第一,辅导员要积极探索新生心理适应期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其心理发展现状和需求,引导新生积极应对“间歇期”目标缺失感带来的困惑。第二,要将自我探索、目标树立、学会学习等模块教育有计划的贯穿大一学年,帮助新生树立目标,明确学涯职涯规划,引导新生平稳度过其“理想间歇期”。第三,辅导员经常与学生谈心,用情用心陪伴新生积极迎接人生的诸多第一次,使新生充分做好心理准备,开启成长成才新篇章。
(四)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助学生自助
辅导员可以运用心理咨询技能帮助新生发掘自我心理潜能,通过改变自我认知、解决内心冲突、强化正向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适等来促进心理成长。因此,我们要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学生自助,进一步促成并提升其自信、乐观、豁达、坦诚等心理品质,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五)拓宽心理适应性教育渠道
辅导员应创新心理适应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QQ等多种移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进行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抢占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为新生提供宽领域、多渠道系统科学的服务。
三、结论
本文系统分析了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辅导员角度浅议了如何做好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一线学生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把握新生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专业化的教育技巧,引导大学新生积极应对不良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以易于新生悦纳的方式科学有效地开展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为今后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