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研究
2019-01-15王庆
王 庆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一、相关概念和研究意义以及理论基础介绍
(一)相关含义
农民工随迁子女所指的是:随外出务工农民工一起生活的子女,他们长时间(一般超过1年)随外出务工的父母(或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制度等各种因素他们还未被城市所接纳,在大都市生活过程中,许多方面遭到排斥。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从目前已经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教育融入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们的福利福祉,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全面地参与到教育的全过程,传递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的教育机会,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被接纳和融入,共同享有教育成果的状况。因此就基于这一观点来说,外来务工的随迁子女教育融入不仅是外来务工的随子女融入当地教育制度,还应当包括外来务工的随迁子女自身对城市学校教育心理上的自觉融入。孙文中进一步提出,教育融入应当体现制度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等层面,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本质上是政府、社会和随迁子女共同努力的过程,是社会的包容性发展问题。①
(二)研究意义
第一,对农民工子女的来说,探究他们学校适应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有效的指导,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克服学业上、心理上、人际上的障碍,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也跟城市的孩子们一样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健康成长,而不再觉得自己是城市的局外人。第二,从教师、学校、家庭的角度,有利于教师去开导帮助学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构,更好地促进教师、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全面实现家校合作。对社会来说,很多农民工子女随其父母在幼年时迁入了城市,并且一直在城市生活和学习,他们成年后也将留在城市中,更好地建设社会。
(三)理论基础
1.社会公平理论
美国学者罗尔斯的社会公平理论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罗尔斯把公平正义分为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自由平等原则,这是一个人在任何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原则;第二条原则是差别原则,包括: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以及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②同时,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要求把“自然的偶然因素与社会的偶然因素对人生的影响归于无效”,他要求社会应当通过“坚持机会公平平等保障不同家庭出身和家庭背景存在差别的人们享受平等的受教育和才能培训的机会”。因此就罗尔斯的社会公平理论来说,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来说,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对原来的不合理的、不公平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坚持每个公民公平的享有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让每个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仅体现入学机会上,还应当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教育。
2.社会融入理论
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与平等的体现,是社会融入的价值原则和基础;良好的教育可以提升人的人力资本含量,从而更好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农民工一样,作为弱势群体,较难融入城市社会。做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使其融入城市教育,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未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从而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学业成绩不理想
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均低于城市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由农村转入城市上学往往会感受到巨大的课业压力,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基础差,知识积累量相对少,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在学习上比较吃力。
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一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转学之前学习内容的深度相对于城市中的孩子要浅显一些,并且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中不具备利用假期时间去上补课班的客观条件,久而久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另一方面,在大班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下,老师又没有办法根据少数学生的需要去改变整个教学计划,从而这部分随迁子女与城市中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适应环境困难
农民工子女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的心理、生理会有不适应感。对这些新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应当承担起疏通调节学生不良情绪的责任,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及早融入城市的生活和学习,但遗憾的是,学校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农民工子女在最初适应阶段的孤独感、自卑感,往往没有渠道缓解,不良情绪的郁积就严重影响该群体的身心健康及学业进步。
同辈群体适应不良,有些随迁子女由于个人原因,比较自卑,比较内向,害怕自己被同学嘲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城里的孩子好,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更不用说主动地融入到群体中一起玩耍。
(三)缺乏归属感
虽然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并在城市生活学习,不仅孩子们认为在城市获得的知识比在农村多,而且父母们也觉得孩子们在城市比在农村获得的学习机会和见识更多一些,但是多数孩子在这里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快乐。
无论是农民工自身还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中的部分人都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没有归属感。尤其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当他们进入到新环境时,在农村的关系网络、个人角色定位,随着其步入城市逐渐消解,而适合城市环境的新的自我认知、角色定位未能及时建立,这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生活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失范行为。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策略
社会生态系统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环境资源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也应该是多元的。所以本文主要从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三个方面阐述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的策略。
(一)小组工作的介入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开展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交往活动。城市孩子由于从小生活在熟悉的社区中,对城市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而农村孩子在生活、学习上都面临新的环境压力。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城市孩子可以介绍一些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学习体会给农民工子女,而且在小组中大家彼此支持和了解,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友谊。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与配合下开展校际之间的小组活动,帮助孩子们之间打破隔阂,彼此分享情感,也可以开展“结对子”活动,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是开展农民工随迁子女之间的交往活动。有的农民工子女进城早,较早进城的孩子就能较早地适应城市的生活,较晚进城的孩子可以多与他们交流,有利于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同时开展农民工子女之间的小组活动,由于其相同的生活环境,相近的经历,更容易加深彼此的了解,也能为彼此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三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定期开展不同的活动。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可以开展趣味性比较大的小组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扩大孩子视野。而对上小学的学生,可以每周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帮助孩子辅导功课,开展观影小组活动,让孩子从电影中受到教育。
(二)社区工作的介入
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很多外来农民工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都居住在一些治安卫生环境差、基础设施差的地方,恶劣的居住条件会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身心发展。另外,不好的经济条件也使农民工很难对子女教育有长远的打算,这与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连续性、系统性是相违背的。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从社区社会工作入手,开展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农民工自身对教育的认识,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是通过社区活动帮助农民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认识,改善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孩子基本只有晚上才能见到父母,并且很少与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有的幼儿放学后还被托管在别人家,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见到父母。还有部分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也不了解科学的教育教养方法,遇到问题只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们成长,而且加重了孩子们在城市里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针对这些情况,社区可以在合适的时间为农民工朋友们定期定点的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使得他们可以接受些新思想,改变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同时,社区也可以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了解彼此,增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互动,促进情感的交流。从而让亲子之间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沟通机制,给予子女家庭的关爱与鼓励,从家庭层面促进子女教育的融入。
二是社区可以创造条件为农民工朋友开展短期的技术培训班。大多数的农民工没有一门专业技术或者养家糊口的手艺,从事流动性很大的职业。他们中小商小贩或者建筑工人居多,没有稳定的收入,艰难维持基本的生活花销,也间接影响子女的教育。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社区内的农民工开展技术培训或者创业培训,帮助其获得一门技术,提高其就业能力。
三是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特殊的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由于面临着新环境、新事物,短期很难适应城市生活。针对这种情况,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个案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渡过心理不适应期,给其提供感情上的支持。
四是通过社区工作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农民工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院每年定期给社区的农民工子女免费提供基本的身体检查,也可以定期开展讲卫生争做好学生的活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注 释 ]
①孙文中.包容性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J].广东社会科学,2015(3):197-204.
②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