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法治信仰培育研究
2019-01-15郝江华
郝江华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前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确立为依法治国,并对“依法治国”进行全方位的阐述,提出法律的权威源于人们内心真诚地拥护和信仰,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1]。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法治信仰状况会严重影响我国未来的法治建设水平。当前,高校开始重视法治教育,也开设相应的法治课堂,多数大学生能够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识,但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不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法治信仰培育,使大学生建立较强的法治观念,并将法治观念外化为法治行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法治信仰培育的现状
(一)法治信仰培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离
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采用原有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传统的“德育”为主,这虽然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但是传统的“德育”内容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多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只是进行理论学习而无法将其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帮助自身形成健康的心理,现阶段法治信仰培育的内容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缺失。
(二)高校法治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法治信仰培育与传统的法律知识普及不同,法治信仰培育更注重对学生法治观念的深层次教育。虽然,现在许多学校开设了法治教育的课堂,但课堂内容更偏向对学生法律基本知识的普及,对一个法律知识点的学习,只是针对其内容进行传授,而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法律行为进行拓展教育,如此机械化的法治教育难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法律信仰的培育取得良好成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法治信仰培育的措施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
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法治信仰的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当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法治的环境中,进而增强其法治信仰[2]。每学期可以定期开展一次法制文化月或相关法律知识竞赛活动等,营造法治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将法治内容转变为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创造大学生法治实践的条件
想要法治信仰培育融合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大学生法治知识未能转化为法治行为,也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3]。因此,应当将法治信仰培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大学生创造法治实践的条件,促使学生将字面的法律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法治信仰。对此,需要学校应与相关法治部门共同协作,为大学生创造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法治实践,例如:以学校法治实践教学为基础,司法部门与高校联合为依托,为学生创造司法参与的机会,组织学生参与法院判决旁听,观看案情审理情况的直播视频,邀请相关司法专家举办法律知识宣讲会,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感受到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以及法治实施的过程,直观感受到宪法精神和法律的权威性,从而规范自身的言行,遵守法律法规。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身的法律知识素养是大学生进行法治信仰培育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效果[4],因此,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好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工作,例如:一方面,学校重视对教师法律知识素养的培育,积极开展各高校联合的法治信仰培育研讨会,分享经验,进行交流,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秀实践成果,制定符合本校的法治信仰培育教学方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只有具备正确的法治信仰的教师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信仰。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法治信仰教育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能够有效降低犯罪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法治信仰。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法治信仰培育符合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塑造健全的人格。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治信仰培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学校和相关法治部门共同协作,加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创造良好的法治实践条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法治信仰培育的有效实施,从而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