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9-01-15张云丽

山西青年 2019年2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时代政治

张云丽

(陇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有其相当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培育具有优良品格的现代公民和培育有爱国、报国之心的现代化技术人才。因此对于如何充分发挥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如何激发新时代大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要求做出更大贡献,培养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就成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目标

青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志存高远,信念坚定,在未来把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并不断地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培养自己、锻造自己,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人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新时代对四有新人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力量之基。加之高校教育目的的本身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这样的四有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就成为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的主阵地。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接受力,并且有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但他们思想观念不成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比如,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少数大学生行为失范、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少数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组织观念不强、政治信仰迷茫等现象。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结合起来;进而把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旨在把每一个志存高远的大学生都培养成具有优良品格的现代公民和有爱国、报国之心的现代化技术人才。

二、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规范行为导向的主阵地,对于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行为规范的约束,理想信念的树立,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在这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尤其在这个开拓进取的新时代,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

正在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这支生力军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现行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都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关系到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因此作为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上都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良好政治素养的重大使命,且他们的一言一行更是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但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而存在的,他们对社会、对世界都具有自我认知,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堪当大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首先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要保证自身在思想上、行动上都能做到“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进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个合格育人者,还必须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之上,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环节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适当的、合理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过程,尤其是成功的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只是扮演传道、授业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更是缺乏对学生道德实践的介入和引导。武汉大学温兴琦博士曾说过:“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而在学生的道德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身体力行又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学理推演,让学与行结合起来。比如,适当的情节模拟;参与社会调研;对社会管理献言献策等。但到底该如何践行这个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呢?这就需要高校对于思政课程的安排,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增加适量的实践教学课时、投入相应的情景模拟教学实施、加强校企合作等,让学生有适度、适量的社会调研和情节模拟训练,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把爱国、爱党落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到具体事情、事务的处理上。

(三)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形式单调、呆板、枯燥,有很强的被动填鸭式等缺点,因此其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甚至被同学们戏称为“助眠课”。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不能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不能解决新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问题。对于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来讲,祖国未来的发展、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都是他们特别关心的事情,因为祖国的强盛和壮大令他们踔躇满志,而职业前景又是他们切身利益的直接表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往往成为他们思想问题的根源。因此,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那么,作为一个思想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所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了解他们的愿望要求,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的困境。也就是说,要把青年大学生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和现实社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把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现实生活中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真正地解决学生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脱节问题,从而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引导他们在未来更好地报效祖国、感恩社会!

(四)构建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现象和问题。因此,要切实解决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使其在社会中成为时代的楷模,道德的标兵,就不能仅仅依靠专兼职思政教师的力量,而要协同社会,发挥社会各个部门的功效。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不仅仅要重视思政课的课堂建设,更要重视高校里各个部门的服务与管理,使其在高校内部首先形成一个言传身教的潜课堂,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我们的思政课与实际生活的契合度,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各方协同的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也就是说,在不断健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在全校、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这就需要学校利用好网络资源,在校内、校外形成一种党员干部带头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和理论的加强,把思政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校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摇篮;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对青年学生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注重社会热点事件、敏感事件对于青年学生思想影响的重要性,协同学校教育,构建一个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为引领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同时,加以道德规范和制度的强化,做到高校和社会各界、各层的齐抓共管,使高校大学生坚守理论信仰和道德底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时代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