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学解读文学巨作
——《飘》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斯嘉丽叙事学小说

王 红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00年出生亚特兰大,即小说的创作背景地。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总听到父亲谈论美国内战。因此,以内战为背景的文学巨著《飘》长达六十二章,于1936年面世,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基于这部伟大作品所改编的同名电影《乱世佳人》也是好莱坞影史上的一部旷世巨片。小说《飘》亦被翻译为《乱世佳人》,我更倾向于译为《飘》。这意味着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故乡已经“随风飘去”。“飘”有“飘散”“飘逝”之义,这一个词足够表达小说的主题:一切随风飘散,最终女主人公破茧成蝶,成为“乱世佳人”。

1969年,法国作家托多罗夫(T.Todorov)提出“叙事学”这一概念,这意味着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出现。叙事学深受结构主义影响,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叙事学大师罗兰·巴特(Roland Bathes)曾说:“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它超越国度、历史和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叙事学理论在80年代后期开始登陆中国并在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国内学者翻译了诸多叙事学著作,同时也展开了以中国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叙事学研究,如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杨义的《中国叙事学》、申丹的《关于叙事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等。叙事范式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故事的叙事要素和叙事理性,界定评判标准。叙事范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叙事理性分析,包括“连贯性”和“逼真性”这两个故事评判准则,前者主要关注故事的主题、角色和结构,后者则重在故事的价值与意义。总之,叙事学是判断小说质量很好的依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飘》至今没有人从叙事学角度进行解读

一、人物性格

尽管小说人物众多,然而,作者仍然将各个角色的性格刻画的非常深刻,个性鲜明,诸如,斯嘉丽的勇敢坚强,媚兰的外柔内刚,瑞特的机智果断。

主人公斯嘉丽无疑性格比较复杂,这一切源于她的家族基因及家庭教育。在她的家庭环境中,她的母亲温柔、贤惠而又能干,父亲表面严厉然而内心憨厚,保姆对斯嘉丽既严格又疼爱她,两个妹妹性格与她迥然不同。因此,如书中所说的:“不管她那展开的长裙显得多么的端庄,她那梳得平整的发髻多么严肃,她那交叠着放在膝盖上的雪白小手多么文静,却还是掩饰不了她的本性。在她可爱而正经的脸容上,那一双绿色眼睛显得风骚、任性、充满活力,和她那淑静的举止丝毫不称。她的仪态是她母亲的谆谆教诲和黑妈妈的严厉管束强加于她的,那双眼睛才是她自己的。”对于爱情,她盲目但敢于追爱,她拥有对爱情的绝对信仰,只是搞错了对象,在守望爱情的征途中一去不复返。在动荡年代,斯嘉丽勇敢坚强,乐观向上,对生活顽强抗争,从不屈服。

媚兰犹如黑暗中的一盏灯,她发出的光芒也是无法掩盖的。媚兰所拥有的美德照亮并滋养了读者的心灵。她理解丈夫,对丈夫爱得热切;她感激并深爱斯嘉丽;她爱国,拖着虚弱的身体不停忙碌照顾伤员。甚至战争结束后,北佬士兵来到门前需要她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时,她仍然尽她所能地帮助这些南方的敌人。她几乎对任何人充满爱和怜悯,是小说中洗涤人们心灵的一个存在。

像斯嘉丽一样,瑞特也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判断敏锐,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一刻入了军。他喜欢斯嘉丽,但他更了解斯嘉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在斯嘉丽需要时出现。

二、情节构建

整部小说在美国内战前开启。南部塔拉庄园笼罩着战争氛围:奴隶主们狂热地兴高采烈地讨论战争,尽管毫无根据,但他们坚定地认为南方一定能取胜。

这时,小说的主人公—塔拉庄园里的斯嘉丽小姐却陷入自己的爱情烦恼中。因此,围绕主角斯嘉丽出现了一系列故事人物。其中故事中主要的几个角色:卫希礼先生和媚兰小姐,他们将要结婚了。斯嘉丽却一直心仪卫希礼,她胸中妒火燃烧,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然而,父亲指责她不要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在世界上唯一重要的是土地,值得人们奋斗,甚至牺牲性命。这时的斯嘉丽满脑子都是爱情,她要不惜一切手段把卫希礼揽入怀抱。但卫希礼直接而真诚地告诉她,他不爱斯嘉丽,他和媚兰才是一种人。倔强的斯嘉丽摔花瓶发泄愤怒,不料,砸碎花瓶的声音惊醒了正在睡觉的瑞特,故事的男主。他的角色定位就是南方较少的能看清现实的人,不会被战争或某种主义冲昏头脑。他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刺斯嘉丽。当然,他们不欢而散。因为气恼卫希礼与他人结婚,斯嘉丽迅速开始勾引韩媚兰的弟弟查尔斯并在战前嫁给了他。然而,年轻的查尔斯在战乱中因病去世。斯嘉丽第一次成为寡妇,纵然如此,她仍然热恋着卫希礼,对其他人,包括瑞特都毫不在意,她断然拒绝瑞特的爱情,她仍然示爱卫希礼,而卫希礼一直冷酷地拒绝着她的纠缠。

小说情节紧凑。此时,南方军队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大败,庄园里伤兵无数,斯嘉丽母亲也病世了,家里及田地经过战乱空空如也,因为饥饿,全家人的生命再次受到威胁。一家老小都指望她,面对荒芜的土地,斯嘉丽抓起塔拉的泥土,狠狠发誓:为了活下来,为了亲人,她以后不惜偷、骗、杀人。至此,没有了她母亲的种种束缚,斯嘉丽的人物性完全表现出来。战争虽然结束了,但生活必需品也随战争而逝。并且北方统治者要庄园主交纳重税。斯嘉丽无奈,请求卫希礼想办法,但卫希礼也束手无策。无奈,斯嘉丽在绝望中走向瑞特。但是,他被关进监狱了。这时,她知道了弗兰克有些存款,无奈之下,她果断编造谎言和他结婚。婚后,她不待在家里,而是拼命赚钱,不顾舆论谴责,雇佣囚犯,与北方人做生意,使各种手段让卫希礼留在工厂。在反对北方统治的活动中,弗兰克被枪杀,斯嘉丽再次成为寡妇。她的行径又使她成为众矢之的。

斯嘉丽的父亲也去世了,同时,她对卫希礼也失望了,但她始终看不清自己对卫希礼的感情。好似一切又随风而逝了。在各种不幸之后,斯嘉丽非常孤独痛苦,借酒消愁。此时,瑞特又改变了他不结婚的主意,开始向斯嘉丽求婚。斯嘉丽眩晕在瑞特的狂吻中,答应了瑞特的求婚。瑞特安排的蜜月让斯嘉丽在白天已然忘却战乱与饥饿,然而夜里她仍然万念俱灰,噩梦不断,遭受死亡和战火的威胁,只有瑞特才能安抚她的惊恐。婚后,她住进理想中的豪华楼房,有了可爱的女儿邦尼,生活如意。后来,她怀孕后因和瑞特厮打滚下楼梯,孩子流产了。不幸接踵而来,邦尼骑马摔死了,梅兰也难产去世了,斯嘉丽悲伤不能自已,她抱住卫希礼去安慰他,却被卫希礼推开,被瑞特误会。这时,她终于明白,卫希礼是她心中的“魔鬼”,不断迷惑着她,却不爱她。她终于明白,她爱的人是自己的丈夫瑞特。但瑞特亲眼看着斯嘉丽对卫希礼的种种关心后,误以为斯嘉丽的感情仍如以前,没有了邦尼和媚兰的阻隔,瑞特心如死灰,彻底从斯嘉丽身边永远消失了……

此时,故事的主题“随风而逝”再次被印证。斯嘉丽的爱,爱她的人,她昔日的美好生活都随风而去了。她很无助,这时耳边又响起父亲的教诲。坚强的斯嘉丽重新振作,准备回到故土——塔拉庄园,她满怀希望地迎接明天,“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小说《飘》真实、逼真地展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重重灾难,对城市的破坏,对人们生活的蹂躏。同时它完美表现了女主角的坚毅的性格、甚至有些执拗无羁、她在追求爱情时的执着与奔放、生命中从不放弃。战争破坏了社会文化以及上层建筑,对人们肉体和精神进行摧残。

三、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指观察故事的角度。视角可以有多个分类,根据观察者(感知者)所处位置,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还是故事之外,分为内视角和外视角;根据感知范围又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根据讲述人在故事中的身份,又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本部小说中,作者选择使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即全知叙述视角,因此读者可以看到战前斯嘉丽生存环境的描写,人物性格如何形成。战中亚特兰大及塔拉所经历的战火,血腥以及人们的无助。战后城市、庄园的重建,人们生活及心理的重建。总之,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让叙述者摆脱时空及感知的限制,从而获得充分的叙述自由与权威,可以加强叙述的逼真性。

四、叙事时间

小说主线明确——主人公斯嘉丽的成长,因此整部小说以时间正序方式进行故事讲述。然而,人物的成长源自环境,因此小说大的时代背景——南北战争,贯穿整个故事。然而,作者的叙事速度并不是均匀以日、月、年去描述,使得叙事节奏有疏有密,同时能突出小说的重点情节,这样既能保证读者的注意力不被一些琐屑的细节带偏,又能让读者在把握故事整体脉络的同时,对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有更深的认识。

五、小结

故事主人公斯嘉丽就是一个多面体。在斯嘉丽身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种矛盾,比如传统与反传统,自私和大爱,坚强和脆弱。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笔下的斯嘉丽性格有不可取的一面,但同样也有为人欣赏的一面。尽管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反倒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体现了小说的逼真性。从叙事学角度来看,《飘》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通过人物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构造,结构布局等完美的表现了小说的连贯性和逼真性。美中不足的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表达出对南方奴隶主庄园生活的怀念与社会进步逆行,因此,该小说往往被定义为通俗文学代表作,并没有很高的文学地位。

猜你喜欢

斯嘉丽叙事学小说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寡姐”的寡:美人稀有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中年再读《飘》,终于明白小说中隐藏的这三个真相
解读《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斯嘉丽”的个性蜕变
关于斯嘉丽·约翰逊你可能不知道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