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策略与工作机制研究
2019-01-15杨知让赵治州胥钰焓
杨知让 赵治州 胥钰焓 唐 瑭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3)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所在
(一)配套设施落后
城乡间教育资源不均衡,贫困山村更是如此。其一,教学设备不完善,虽然有多媒体电脑,但是几乎不能上网,上课播放PPT时,电脑总死机,重启多次未果,这都是常见的情况;其二,教学工具不足。上美术课时,白色粉笔居多,彩色粉笔不足;体育课的球类器材更是稀缺,仅有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数学课的尺子、圆规等专业工具也很缺少。其三,这里的厕所是旱厕,无配套冲水设施,导致蚊虫更容易生长的环境;水资源缺乏,尽管有水管,但是水压不足,并不能使用,因此红里小学全校仅有两个水管可以使用;苍蝇、蚊子、马蜂等毒虫乱飞,学生们也经常被叮咬。
(二)教育扶贫意识模糊
由于初中学校建在乡镇或城里,距离相对较远,而山村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仅够平时的吃穿用度,所以部分学生小学毕业就算“圆满”,他们觉得知识足够日常生活足矣。当地居民大部分选择外出打工,老人照看孙子孙女,很多家长对教育仍持怀疑态度,认为教育并不能帮他们脱离现在贫困的现状,由此导致了他们主动要求政策扶持的意愿微乎其微。
(三)师资力量缺乏
研究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由于贫困山村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环绕,群众出行不便,还属于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因此愿意留下在此教学的老师少之更少。并且留下的教师班子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这里的教师大部分是生于斯,长于斯,学历普遍偏低,知识水平有限,学生们并不能真正有所收获。其次,这里所教语文、数学的老师较多,而音乐、美术、科技等课程却无专业老师负责,但为了尽可能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存在老师身兼数门课程的情况。最后,在这里任教的老师年龄偏大,教学方式传统,不能很好地运用互联网,传授的知识不能极大地引起学生们的兴味,因此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红里村教育精准扶贫问题分析
(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脱贫意识薄弱
贫困地区多数群众因文化水平有限,关于“教育精准扶贫”这一名词概念看法尚浅,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仍停留在“能学好就上,学不好就趁早打工赚钱”的陈旧观念之上。多数群众未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育脱贫任务遭遇瓶颈。只有推动贫困地区人民教育观念的改变,才可以加强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能力,促使教育能够真正脱贫。
(二)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育环境亟待改善
尽管村级学校内的教学建筑及教学物资由脱贫对口支援学校捐款搭建并投放,但整体的相关设施和城市学校还有很大差距。红里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多以粉笔加黑板为主,多媒体设施建设落后,跟不上新型教育模式的转变发展;同时,教学仪器的欠缺导致课堂内容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因而受到影响。与教学设施相匹配的基本卫生、安全区域建设过于落后,无法达到基本健全教育环境的需求标准,同样导致了整体教育环境的恶劣。
(三)教师资源资历尚浅,优秀教师人才流失
以红里村为例,红里小学在职教师的教育背景普遍为专科或少数本科毕业,教师本身资质尚浅,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升。除此之外,市区、县镇的教师待遇相较于村级学校呈现出不小的差距,优秀教师人才被引流而离开乡村,高质量师资团队难以建立。归根结底,只有增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村级老师待遇并进一步实施绩效奖励政策,才能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优等的教育资源。
三、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
(一)教育精准扶贫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国70周年以来,国家经济正在不断增长,但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地理位置、历史条件、国家政策的影响,改善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受到许多原因的影响。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我们可以将教育资源进行更均衡的分布配置,我们可以把教育资源比较厚实的地区,比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的教育资源以网络课程的形式传递给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以此改善他们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使他们有更好的学习条件。
(二)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过去的国家一直实行应试教育,重文化、轻特长,重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他们的天真烂漫,幻想主义色彩无法得到展现,也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发现兴趣爱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我们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
(三)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入
从教育精准扶贫实践调查的结果来看,贫困地区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他们的收入,他们的文化素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之所以难以脱贫,主要是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一定的生存技能。所以,我需要做的是至少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还可以动用思维劳动,而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
(四)教育精准扶贫是改善、稳定扶贫工作发展推进的基础
现阶段,在一些缺资金、缺技术的贫苦地区,给予一些物质上的支持,只能解决一时之困。最应该提高的不是他们的资金投入,国家帮扶,是让他们自己改变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依赖于国家的救助以及社会的帮扶。从教育精准扶贫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觉悟不高,没有太多学习向上的想法和毅力。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需要国家进行一些扶贫资金的投入,多开展一些扶贫项目,发挥社会舆论的宣传作用,进而恢复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自主脱贫能力,从根本上脱离贫困,提高经济水平。
(五)教育精准扶贫是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开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贫困地区显得更加突出,这就导致他们的教育水平严重落后,贫家子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文化水平低则会导致他们在长大以后大多成为低收入的劳动者,并且这些会周而复始,一直循环发生下去,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策略与机制研究
(一)革新教育精准扶贫思想
教育扶贫,思想先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提升个体的教育理念。政府要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的宣传,扶持思想和信念是第一步。人民的行为总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各地政府要重视贫困地域的教育发展,发挥人才的建设作用,重塑贫困家庭对教育的信心,彻底摒除“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要保障教育公平性,加大教育扶贫政策的倾斜,保障儿童的教育资金投入,对子女读书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引导他们教育的推行不但可以帮助脱贫,还可以致富,是一项长期性的回报,清除“贫困文化”对他们的不利影响。
(二)保证教育经费供给
为缓解地方教育经费紧张,中央政府应扩大教育资助的范围,对贫困程度严重的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资助与就学免费的力度,将教育扶助政策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相联系,防止教育致贫,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发挥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的作用,提高社会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实现社会助力教育精准扶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企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保证政府、社会和企业三者多层次、全方位帮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创新教育扶贫模式,实行结对帮扶,保证建档立卡的精准程度,为贫困儿童落实更多减免政策和优惠政策,提供经费保障。借鉴江西省的扶贫模式,即形成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形成统一的奖、助学金的标准体系,为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提供贷款,成立勤工俭学委员会,制定一定的扶助措施,根据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程度,进行适当的补助和免学杂费。
(三)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为人师表者,应该做到师德为先、以德育人。留住本地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做好与师范类学校的有效对接,建立城市教师向贫困地区学校流动的机制,整体提高本地区的教学水平。
(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改善小学校舍,合理布局初高中学校的空间分配,推进学校宿舍的标准化建设,保证宿舍的通风和光线状况,配备独立卫生问,修建男、女生公共浴室,实行寄宿制,帮助远距离的同学在学校享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便利。依据地势建造操场,便于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保障学习之余,提高贫困地区儿童的身体素质,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
(五)推动各类教育发展
在学前教育阶段,自2011年以来,中央已投人700亿元进行学前教育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中西部幼儿园数量与2009年同比增加77%,保障了贫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推行膳食营养餐计划和“两免一补”三个方面提高贫困学生就学的机会,保障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足够的需要。
在高中教育阶段,为了缓解家庭教育负担,设立普通高中助学金。鼓励东部教育水平高和质量好的学校在贫困地区设置分校,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
高等教育阶段,已建立多种由国家支持的奖助学金形式、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资助方式,一些企业也在高校内设置了人才培养基金,专为贫困学生提供。
五、结束语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现阶段的我们应致力于革新教育精准扶贫思想、保证教育经费供给、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贫困对象的教育帮扶是动态的、循环的,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更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化,加快精准扶贫、脱贫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