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
2019-01-15徐军
徐 军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由此需要高学历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校企协同育人则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利用双方的优势和相关资源构建出相关的教育教学的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法。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是科技创新中最关键的因素。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中国要在世界科技创新中走在前列,就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中汇聚人才。由此可见,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近年来,教育部门和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仍然是我国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所以在下文中主要对开展协同育人造成影响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措施。
二、对校企开展协同育人造成影响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国内一个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由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总的来讲,受到宏观政策和认识观念以及运行方式的因素影响,从而对协同育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
当前国内对于开展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力度较低。虽然国家鼓励各大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但是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支持,并且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限制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与完善。政府对校企进行合作育人的整体投入非常有限,有时会造成工作较为被动且政策没有力度以及没有有效的组织与协调,由此限制其不能顺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学校与企业的认识观念不同
1.企业对协同育人的了解十分欠缺,并且在观念上与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进行协同育人主要是经过相关部门和高校进行推动与开展,企业对其没有积极的态度。因为企业认为这是高校自己的事情,并且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付出无法得到较高的回报,由此企业对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2.企业期待政府的作为。企业对开展协同育人的认识与高校不同,从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部分企业期待政府单位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所以没有发挥自身的积极性,由此需要政府单位制定出可以激励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的政策,比如给企业在财政上进行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条件。
(三)校企的运行方式不畅
1.师资结构比较单一。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在开展协调育人时,受到师资队伍的来源较为单一,并且整体的实践能力较低,没有构建相应的考核机制等,从而无法达到相应的需求。
2.开展合作的意愿失衡。开展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有时协同育人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管理负担,没有增加相关的收益,并且有时会对企业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3.没有开展深层合作。学校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开展的合作内容主要还是传统的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然后由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该模式没有科学的管理,并且学生没能参与到重要的项目中。由此说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有停留在较浅的合作模式。
三、校企协同育人的完善探索
(一)加强规划和引导
企业与高校均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当利益出现较大冲突而产生矛盾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发展变得缓慢。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解决政策来保证协同育人的发展。所以对当前的相关体制进行完善,进一步确保校企双方的权益均受到相应的保护。另外政府可以在税收方面和财政补贴方面以及知识产权方面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以此提高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积极的指导企业根据实际的需求和企业的现状以及发展目标展开校企合作。由于企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时需牵扯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及物力等相关的资源,因此政府应当在技术和成果的相关竞争中予以相应的政策支持,从而可以提升企业和当前社会的发展目标共同健康的发展。另外地方政府可以引导高校运用走出去的战略,以此提升和各种类型企业的有效合作与联系,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处于制度化以及常态化。
(二)完善激励制度
1.完善适应社会的相关机制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因此高校应当以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为导向,从而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相应的专业与课程,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应当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应用多种方法来提高老师的主动性,积极引导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参与实践和重要项目,由此提升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2.完善高校的服务能力
高校可以提供的服务能力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为产业提供咨询和技术转移服务等方面。利用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企业成立联合科研机构,从而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有利的基础,由此提高了技术与专业的实践,并且一些项目产生的收益还可以反馈教学,为培养创新人才而提供支持。对于企业而言,与高校联合建立科研机构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科研能力,而且为企业节约了研发成本,并且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三)强化校企文化融合机制
学校和企业之间最基本的融合是双方的文化与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学院将企业的文化精髓融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从而达到相互融合的目的。虽然企业的文化和高校的文化是不同类型的领域,企业的管理文化基本以人为本,而高校的教育文化则是以学生为本,两者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高校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引入到教学与管理中,从而获取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与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时与企业员工的标准一致,由此提高了与社会需求的联系。
四、结语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高校与企业共同构建实践基地,由此提高了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共同寻求利益的目标下构建出双向服务和交流的纽带,从而有效的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的努力与协调,特别是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面,只有三者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