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2019-01-15王艳玲
王艳玲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6)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价值观,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影响才形成了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外来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的主要渠道,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变化
社会转型期指的是社会变迁和变革,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最显著的变化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转为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的转变,对社会形态和文化结构也产生了影响。在八十年代之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个性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文化方面,也是处于闭关自守状态,国人无法接受外来文化。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普及、网络化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结构的发展,不同的文化、道德观念、价值观随着网络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对我国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带来冲击。
我国传统的道德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的,提倡“束己利人”,以大局为重的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认为为民族、为社会安定做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但随着全球化发展,特别是网络化普及,西方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年一代。西方国家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提倡个性解放,重视个性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个性化常常等同于“有钱就是成功”,和我传统的“重义轻利”严重相悖。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义务教育没得到普及,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没有深入人心。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很容易成为拜金主义。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为了挣很多钱,成为富人,追求物质富裕,没有对孩子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因而使我国很多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淡薄。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社会观念与家庭教育的脱节
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在我国古代,将儒家思想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所以人人都将“忠臣、孝子、诚信君子”当成楷模。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可以不论出身,都会备受尊重。即使是出生名门,有超人的才华,但如果是个言而无信的小人,或者奸臣逆子,照样受人鄙视。这就是社会道德对个人价值观的要求。
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家庭教育才是基础。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观念一致,才能让学生对道德观念铭记于心。
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就存在社会、家庭和学校要求不一致的现象。例如社会要求的是在家庭中尊重老人,在社会上要有怜悯之心。但很多家庭中,由于孩子少,孩子成为家庭中心,全家围着孩子转,父母、爷爷奶奶都在为孩子服务。家庭中孩子没有看到父母尊重祖父母的现象,所以就不会有尊老之心。
尊重他人,对他人友善,也需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如果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当自己孩子与小伙伴发生争执时,家长也帮助孩子去殴打小伙伴。在学校,因为老师批评孩子,家长就到学校无理取闹,这样的教育环境,孩子的道德观、人生观就无法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同步。
家庭教育不当,主要是家长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同时也和社会环境有关。例如,社会上对成功的界定为“有钱就是成功”,家长在教育中,也会将这种思想灌输到孩子心灵中,动不动就用读书成绩好,后来挣很多钱为榜样来教育孩子,孩子就会认为成功就是“有钱。”责任感、诚信都可以忽视。久而久之就成为自私的拜金主义者。
社会另一种现象是法律和道德观脱节,也会误导孩子的价值观。例如这几年,常常出现老师体罚学生,人们在评论时一边倒地谴责老师,也不问老师为什么要体罚,就将老师进行处理,或者让老师向学生道歉。表面上看是照顾了学生心理。但实际上,却让目睹这种现象的学生放弃当老师的念头,他们会认为当老师不仅累,工资低,还特别没有尊严。因为教师的奉献没有法律维护,变得毫无价值。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观念的差距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都是以大局为重,要有责任感、讲诚信,要求学生读书将来建设祖国。但社会上却是追求个人价值,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行为上却是“读书是为了自己过上更好地生活”。在学校努力的目的,是为了上更好的大学,能挣更多的钱。那些真正为别人服务的工作,例如教师、警察、环卫工人,其实并没有人尊重。有时还成为没读好书的反面教材。
社会观念与学校教育存在差距,其实也和国家法律不健全有关,最简单的就是学生从小学习尊老,学习见义勇为。但现实中,扶老人被讹诈,抓小偷致小偷死亡要赔偿,做好事、见义勇为都要担责。让人怀疑道德教育的正确性。
我国社会转型期,不仅家庭和学校教育忽视道德教育,重视学历培养。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也是这样要求,只看重大学生的学历,不考察他们的道德水准,价值观。这样也促使家庭和学校在培养时忽视价值观教育。
三、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在社会转型期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完善法律法规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和社会需求相一致,脱离社会生活的价值观教育是纸上谈兵,对学生成长没有积极作用。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不仅家庭教育和学校一致,还和当时的国家法规一致。例如儒家思想要求在家庭中,子女要孝顺长辈,这种观念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部分,不仅父母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当时的法律还专门有相关条文来支持。如果子女不孝顺老人,老人可以以“忤逆罪”起诉子女。
我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生活中很多道德问题无法用法律手段解决,很多法律与生活道德相冲突,这才会出现老人敢于讹诈好心人,家长可以到学校谴责负责的老师,小偷的家属敢向失主索取高额赔偿的怪现象。就因为法律没有建立在道德层面上。只有完善法律,让法律维护社会公德,才能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人们的道德观念正确,才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二)用人单位要重视德才兼备
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方面,重视个人道德,就会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重视道德教育。要让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具有同等分量,这样大学生才会注重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大学教育中,要将道德教育作为考核内容,例如人际关系、自理能力都要有统一标准,这些和生活相关的细节,其实是培养价值观的方式。在考核中,如果这些标准不合格,就会影响将来就业,影响工资收入,这样学生就会自我要求严格。
(三)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我国高校中的道德教育,具有严重的教条思想,没有将现实生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从生活中的需要来树立他们的价值观。
我国的价值观教材,没有从生活细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存在内容空洞、本末倒置的现象,价值观教育应该按照我国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程序进行,从个人严格要求开始,延伸到家庭和社会,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形成正确价值观。如果本末倒置,学生连基本的感恩思想都不具备,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怎么会有爱国家、爱民族的胸怀?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不仅需要改善大学教学内容,更应该从小学开始。只有形成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