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视域下的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2019-01-15周海亮
周海亮 崔 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一、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学风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氛围和学术氛围,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说,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命门,再进一步讲人才质量直接关乎着大学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许多高校历来重视学风建设,尤其随着整个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呼唤和渴求,文化已成为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归宿。“大学文化管理建设和发展优良的大学学风,在能够获得集体认同感的条件下,进一步增强决策核心的价值体系建设,开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又能够体现师生主体性原则的大学学风,使大学生在良好的大学学风和生态环境的引导下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从大学文化视域来推动学风建设的创新和创优,不少高校注重从学校教育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入手,以学风建设目标为导向,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坚持齐抓共管,在“育”中“管”,在“管”中“育”,不断完善育人载体,不断优化育人模式,不断丰富育人内容,不断充实育人内涵,进而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再由学风建设反哺文化内涵。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归根到底,学风建设的本质是文化建设。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文化路径
当前,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路径主要借助现有载体和条件,通过一定的措施或手段推进学风的不断向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党建带学风
在新形势下,坚持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的地位。高校在党建工作尤其是学生党建工作上,积极培养优秀青年,认真落实党员发展规定,规范党员发展流程,同时完善党员发展监督体系,让党员发展作为学校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的渠道,既要相互促进又要相互监督,通过学校高级党校和初级党校的制度完善,把好党员发展的入门关。通过树典型、学模范等文化活动,弘扬党员的优秀事迹,发扬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学生党员为龙头,以行为示范为标准,引领带动学风转变。许多高校在学生党建方面,比较注重学生党建思想、党建文化以及党建载体的功能发挥,通过集中对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开展党章党史理论学习、个人思想汇报、现场答辩以及考察考试等一系列措施,塑造党员意识、规范党员行为,改善了党员作风,把党的红色文化基因植根于当代青年的灵魂深处。规范持续的党建工作,深入有效的文化浸透不仅推动了学生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还形成了以党员为中心向学生不断扩展的辐射效应,通过党组织或党员“红色1+1”、“红色1+N”的组织建设或者作风建设连点成线,以点带面的形式地带动整体学风的改善。
(二)以管理促学风
高校学风建设的传统以及风气的养成,与高校的科学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学风除了“养”出来以外,还要靠“管”出来,因此,科学高效的管理是推进学风建设的助推器。从管理文化的角度而言,高校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管理手段都将是影响学风建设成效的内在因素。一般而言,不少地市高校普遍采取优秀学风班集体的创建和评选活动,通过制度约束和措施激励,推动学风的持续优良。例如,国内不少高校以围绕校训文化内涵建设为核心,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班集体创建和评选活动以及优良学风班集体的持续培育来提升学风建设水平。二是以课堂为主体,推出“养正计划”,以养正计划为抓手,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加强课堂失范行为专项治理,持续开展学风督查,进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另外,部分学校还倡导开展新生晚自习制度,要求新生晚上开展自习活动,帮助新生度过高中与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和适应期,继而通过对行为习惯的引导性管理和阶段性养成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的转变,夯实优良学风养成的基础。
(三)以考风正学风
考风是学风的一个晴雨表,考风也是学风的延伸,学风直接影响着考风,换句话说,学风不好,考场管理再不到位,那考风必然不好;学风好,即使不设置考场管理,那考风也必然不会差,所以,二者之间既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严抓考风建设,以考风正学风,是不少学校把好学风建设的最后一道关门。通常来讲,常态要抓好考试诚信文化建设,节点抓好违纪预防措施。具体而言,一是加强日常督促,强化学业辅导,及时解决学业遗留问题,尤其是要牢牢把握住一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正确引导,有效辅导,使学生考试时不用违规违纪。二是开展考风考纪教育活动,主要通过考前预防违规违纪警示教育主题班会,分析考试违纪违规案例的风险和惩戒,以学校规章制度为红线,警示学生,同时要求签订考试承诺书,使学生考试时不敢违规违纪。三是严肃考试纪律,对考场上的违规行为坚决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当然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对考试违纪学生开展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注以及必要的心理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其深刻认识到违纪就要付出代价的道理,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违纪处罚,通过不断端正考试思想、改善学习行为等措施解除纪律处分;当然对学生考试违纪处理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关键还在于常态下文化引导,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诚信考试就是诚信做人的必然环节。
(四)以典型导学风
当前不少高校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为了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大力推动学业优秀典型的树立、优秀学子文化弘扬等一系列评优评先活动,并对优秀学生的典型做法广泛宣传,通过“赶、比、超”的激励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广泛在二级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会、分享会,尤其是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优秀学长交流会或者学习经验分享会等,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教育作用,积极扩大优秀朋辈的示范效果。
(五)以文化育学风
“文化育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蕴涵的深刻把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量的有效运用,同时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的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地位,高校在传播科学知识,宣扬科学主义、塑造科学精神的同时,把人文主义的弘扬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视为文化建设的重头戏,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育人。一是注重校史文化的挖掘和校训文化的凝练与宣传,校史文化蕴含着学校的往世和今生,校训文化学校的固守和迭变直接关系着在校学生和校友的价值塑造。如果学校是校友们的物质家园,那么高校文化就是校友们的精神家园。二是塑造系列主题文化品牌,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向善向好,以优秀作品教育学生爱国爱校,把校训和学校精神的重心转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例如开展“感动**”主题晚会,以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主线,开展感恩和志愿服务教育活动,形成文化辐射作用;邀请学院以及校外知名老师,开展文化大讲堂,拓展课外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开展职业规划节,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发展路径;举办宿舍文化节,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开展新闻风尚节,形成活泼有序的校园舆论文化。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从多层面多角度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素养,进而全面提升高校学风建设质量。
三、学风建设的规律性原则
学风建设既是一种实施措施,也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文化活动,高校育人工作与高校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一是要坚持系统思维。“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科学的系统工程,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大学文化是一种品质高尚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重要现象是学风建设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与高校建设的其他环节有着千缕万缕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高校建设的一盘棋。因此,要处理好学风和教风,学风和考风,学风和校风之间的关系,把学风建设置于学校整个有机体的管理当中。
二是要坚持开放性。大学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诞生和传播圣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世界多元主义思潮的交汇地。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要借鉴和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民族的文化成果和国内外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找准定位,形成特色,突出内涵。
三是要坚持文化思维。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文化建设是学校推动学风不断向好的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从育人的角度可以称之为管理育人,如前文所述管理育人在本质上归根结底是文化育人。在管理中要突出管理理念的文化因素,管理方式的人文特色,管理手段的人性化等等诸多文化因素,让文化融入到管理中,在管理中升华文化的内涵,凸显文化的功效。
四是要坚持人文主义。大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圣地,对科学理论以及技术的传播从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义务,但对人文主义的忽视绝不是无意为之,不少国内大学甚至是国际大学一条腿走路是普遍的现象。在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人文主义在大学的地位一直是缺席状态,教育总是在校园悲剧向社会敲响警钟之后才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调整,幸运的是新时代的我们逐渐认识到人文主义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文化教育对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尤为迫切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