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2019-01-15周民凤

山西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文化自信培育

周民凤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当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微时代是指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运用简洁的文字、生动的图像、形象的表情符号或无形的语音等进行短小精炼、即时高效信息传播的网络时代新形态,其中以微博,微信,微视频APP为代表[2]。高校大学生是推进微时代的新兴力量,更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力军。高校在微时代背景下增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性工作。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推进文化自信与大众传播时代相比,具有更为显著的特征。第一,精简化。由于微媒体对于发布内容的限制,有些文化的呈现可能只有一句话、一段文字、一张图或一个表情,这种言简意赅、主题鲜明的呈现方式更适应快节奏和信息爆炸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比较注重高效化,所以他们更喜欢这种精简化的文化传播。第二,通俗化。只要有智能设备,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递的“使者”,不受时空和能力的限制,当然也可以将生活百态与朋友分享。当代大学生就很喜欢在各类微媒体上晒生活、晒学习、晒幸福等,这样会拓宽他们与别人交流的途径,也将微时代的气息向父辈传递,加速中国微时代的发展。第三,多元化。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文化借助微时代启航,增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同国度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强了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大学生可以在这种多元化的交流中更好地学习中国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并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去消化吸收,更好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微时代为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挑战。第一,缺乏整合和深入分析。大学生在零碎化的阅读习惯支配下,往往对于所接收的信息不去仔细阅读和分析,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时还会把这种习惯延伸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二,核裂变趋势。不同于大众传媒的个体对个体模式或个体对群体的推拉模式,微时代对于文化传播具有多级传播的核裂变趋势,尤其是负面信息的传递,也会冲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例如“厦门大学的洁洁良”事件和“辱邱少云烈士案”。第三,对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可能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太大或传统文化的烙印过深,大学生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度不高。例如大家更喜欢在微媒体上关注一些娱乐化的信息,而很少有同学主动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对于一些构建文化自信方面缺乏必要的主动性。甚至有些同学认为这只是在思想政治课上才学习的东西,平常不必关注。这种错误的想法也会导致文化自信的缺失。

在微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的历史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必须要完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这一历史使命。针对以上微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提供以下解决途径。

首先,转变工作思路,搭建网络平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微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当出动出击,正面引导,在学校主题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辟专题模块,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和弘扬。例如,大学生在线和易班网现在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借助易班网为平台,搭建与文化主题相关的应用,推送微话题,引领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9月新生军训期间在易班网平台发起“易气风发军营梦”话题为例,顺应新生入校节点,有效加强了新生军训期间的国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其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丰富教育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完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或专业课与微媒体相结合,打造微课、慕课等教学新模式。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趣味性强、传播形式多样,可结合学生兴趣点和教师专长。将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微课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慕课是一种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免费为任何能够上网者提供一流大学课程的教育模式[4]。微课、慕课正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显著代表。在高校校园里,学生利用手机客户端去自主学习知识,学校借助平台监督,给予相应模块学分,这样大大缩减了高校办学的人力和财力。利用学生和老师互换身份,探索翻转课堂新模式,每个人既是发言人又是学习者,让大学生成为获取文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也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借助传统培育方式,拓宽培育新思路。积极建设校园微文化,让同学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例如将校园里的标志建筑旁边附加简介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动态的校史文化,也给隐形的文化知识安上有形的翅膀,更好地飞入学生们的心中。利用朋辈效应,发挥学生社团的示范作用。定期开展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辩论赛,主题演讲,班会,讲座,巡回展出和摄影展等主题特色活动,线上线下共同配合,让学生们真正去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并做到乐在其中。引导学生自发组建“文化自信”学习研讨团,定期就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增强同学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从社会实践入手,多多开展以学习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活动,走进文化旧址,与信仰对话,深入学习榜样精神,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鼓励同学们分享身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故事,培育同学们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

最后,完善网络监测机制,成就文化育人体系。针对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的现象,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及时关注相关动向,有效处理违背以“文化自信”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事件。积极正面引导学生,培养自主辨别不良文化的能力,正确对待和积极上报,不让错误言论影响自己的判断。树立文化自信,克服微时代背景下的浮躁情绪,将爱国情感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紧密结合,勇于奋斗,求真学问,做实干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更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前提。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看待网络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时代特点,搭建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拓宽培育新思路,成就文化育人体系。将“文化自信”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提升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理解,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在传承和创新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更好。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文化自信培育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