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哲学思想在德国巴洛克诗歌中的影响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宗教改革巴洛克上帝

童 城

(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一、德国巴洛克时期宗教哲学思想背景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纪之后,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教会内部的腐败和黑暗,封建神学日益遭到人们的批判,教权和王权不断斗争,宗教日益世俗化。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欧洲掀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是一场首先由马丁·路德发起的旨在挑战教皇权威、否定教会特权以纯洁天主教会的一场宗教运动。参与宗教改革的三大新教分别是德国的路德宗、英国的安立甘宗以及后来几乎影响到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加尔文宗。这三派宗教改革虽然各有特点,但却主张纯洁教会、革除弊端,让纯正的信仰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①这场运动严重威胁到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权威地位,新教被贬为异端,为了打击“异端”,巩固天主教的神圣地位,教会采取了各种宣传手段,抵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恢复其在欧洲宗教世界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巴洛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天主教会宣传自己的工具。巴洛克最初发端于建筑领域,它要求体现动感,强调曲线,充满华丽堆砌之物,具有强烈的感官效果。而天主教会为了宣传宗教和追求享乐,到处修建巴洛克式的教堂和学校。从此巴洛克艺术从教皇最有权威的艺术中心罗马出发,一发不可收拾,逐步影响到欧洲各国,并在绘画、雕塑、音乐、文学领域深入发展。

三十年战争之后,德国四分五裂的状况,使人们对和平失去信心,因为在尘世间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追求都毫无意义,人们普遍具有一种悲观主义的哲学态度。既然一切事物都容易逝去,不能长存,那还不如抓住每一天,享受人生。在悲观主义的笼罩下,德国巴洛克时期的文学充满了对立的主题,此岸与彼岸、永恒与易逝、严肃与轻浮、繁荣与凋蔽、禁欲与享乐、死亡意识和生存渴望等。而对现实的逃避,对来世的渴望使人们纷纷向上帝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安定。而且与天主教会利用巴洛克艺术打压人文主义不同,德国的巴洛克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如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就是人文主义哲学观的体现。

二、对上帝的虔诚

由于巴洛克风格与宗教密切相关,而德国的巴洛克诗人也多是信仰新教者。在巴洛克诗歌创作方面,宗教题材屡见不鲜。光格吕菲乌斯的诗歌中,就有很多直接对上帝的描述和赞美,如《至圣神上帝》《至重生的主耶稣》《至受难着的主耶稣》《至复活的耶稣》《主耶稣的尸体》等。

受浓厚的宗教思想影响,诗人们也以隐喻、象征等方式表达对上帝的敬仰,这在德国巴洛克的自然诗中就有很好体现。如格吕皮乌斯(Gryphius,1616-1664)《晨》中的“给我这样的日子,让我单独侍奉你,直到那天,/ 当我的生命走到尽头,我就能永远看着你 / 我的太阳,我的光明。”②诗人把上帝比作带来温暖的太阳,带来希望的光明,并且想有机会单独侍奉耶稣,表达出诗人对上帝的一片虔诚之心,对彼岸世界的向往。类似的诗歌还有格尔哈特(Gerhardt,1607-1676)的《夏歌》,欧皮茨(Opitz,1597-1639)的《海德堡沃尔菲斯泉》等。

三、Vanitas与德国巴洛克诗歌

Vanitas是一个拉丁词,表达的意思有“空洞”、“虚假”、“无意义”等,它代表的是对尘世短暂哀叹的基督教人生观。在马丁.路德翻译成德文的圣经《旧约》(传道书1,2)中就表达出了“Es ist alles ganz eitel,sprach der Prediger,es ist alles ganz eitel”的思想,意思是:“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在宗教世界里,人们认为自己是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的,经历了中世纪的瘟疫和战争,教会的腐败与专制后,人们这种一切皆空的悲观主义情绪有增无减,从文艺复兴时起,Vanitas思想进一步上升,到了巴洛克时期达到顶峰。在德国,更是因三十年战争的浩劫,德国巴洛克文学中充满着空虚的主题。

战争虽然过去了,但却给人带来极大创伤,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帝国统治下的人们极缺安全感。审视过去,世上的一切都是易逝的,尘世的物质财富都是身外之物,人类在尘世的一切追求都是空虚的,毫无意义的。在巴洛克诗人格吕菲乌斯的十四行诗《一切皆空》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DV sihst / wohin du sihst nur Eitelkeit auff Erden.

Was diser heute baut / reist jener morgen ein:

Wo itzund Städte stehn / wird eine Wisen seyn /

Auff der ein Schäfers-Kind wird spilen mit den Herden:

Was itzund prächtig blüht / sol bald zutretten werden

Was itzt so pocht und trotzt ist Morgen Asch und Bein /

Nichts ist / das ewig sey / kein Ertz / kein Marmorstein.

Itzt lacht das Glück uns an / bald donnern die Beschwerden.

[…]“③

(你看,你看,放眼望去,世间尽是虚空。

今日所建房舍,明日即遭损毁。

今为城郭所在,明日只见荒草,

牧童与羊群,在草间嬉戏。

此时华美绽放,彼时即被践踏。

今朝再强大而狂妄,明朝也将支离破碎。

青铜也好,大理石也罢,世事无常,无物永在。

今日幸福在微笑,明日苦难会降临。)

该诗充满了绝望,在这个世上,似乎再无任何东西可以让人期待,让人愉悦了,因为一切都是短暂易逝的。诗中满是悲伤,无助和气愤。无论是简陋的农舍还是华丽的城市,尘世的一切都会在战争中被摧毁。

除了这首代表作,格吕菲乌斯也在其他一些诗作表达了这样的主题,如《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世界的否认》。对于这一主题,霍夫曼斯瓦尔道(Hoffmannswaldau,1617-1679)在他的诗作《世界》中也有充分表现。

四、Carpe Diem 的思想与德国巴洛克诗歌

Carpe Diem是拉丁语,意为抓住时光。源自古希腊诗人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年—公元前8年)一首颂歌。诗歌中表达的是时光易逝,要把握今天的幸福,不要期待明天。这一思想正符合十七世纪德国文人们的人生哲学,正如前面说过的,对死亡的思考,对人生的无奈,使得人们不禁感慨:既然一切皆空,没有永恒的事物,何不及时行乐。Carpe Diem因此成为德国巴洛克诗歌中的又一主题。代表性作品有马丁.奥皮茨的《Ich empfinde fast ein Grauen》。全诗共五段,每段8行。其中第3段这样描述到:

,,Hola/ Junger/ geh’ und frage

Wo der beste Trunck mag seyn/

Nimb den Krug/ vnd fülle Wein..

Alles Trawren/ Leid und Klage

Wie wir Menschen täglich haben

Eh vns Clotho fort gerafft

Will ich in den süssen Saft

Den die Traube gibt vergraben.“④

(你好,年轻人,去问问,

这世上最美的琼浆玉液在哪里,

拿起酒杯,斟满美酒吧!

悲伤,灾祸与叹息无处不在,

我们日日受尽煎熬,

在命运女神把我带走之前,

我要将这一切苦难埋进这葡萄酿成的香甜果汁中,

将它们一饮而尽。)

该段诗行很直观的表达出诗中的“我”在死前一定要及时行乐的思想。第三行中的“酒”其实是享乐的象征,饮酒有消愁的作用,通过豪饮与纵欲,诗人欲将他在世间经历的一切苦难通通饮下,忘记。诗中“命运女神把我带走”是一种隐晦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是死的含义。既然人生短暂,却又充满苦难,还不如及时行乐,享受现在的时光。

[ 注 释 ]

①王敬艳.论16世纪罗马教会宗教改革与巴洛克文学之关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68.

②刘润芳.德国巴洛克的自然诗[J].外国文学评论,2003,2:130.

③SZYROCKI,MARIAN.Andreas Gryphius - Sein Leben und Werk,Tübingen,1964.10.

④OPITZ,MARTIN.Weltliche Dichtungen,vollständiger,durchgesehener Neusatz mit einer Biographie des Autors bearbeitet und eingerichtet von Michael Holzinger,Berlin,2015,4:29.

猜你喜欢

宗教改革巴洛克上帝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120秒的“上帝”
小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魅力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英国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