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史的分析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3期
关键词:近代史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薛 瞳

(长春理工大学西校区,吉林 长春 130000)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近代史中具有重要作用,早在中国开始革命时就伴随着“百工领袖者”这一称号走进这片土地。晚清时代,我国著名社会革命者梁启超、朱志信、刘师培等人都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深的依赖,并多次赞扬,那时马克思主义仍处于小范围内学说理论,而如今其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不可缺失的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特点

哲学史是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总结,马克思主义兼并了哲学与科学两种属性,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也可以称为“唯物主义哲学”,其坚持物质是世界运作的首要需求,然后需要思想的扶持。当前我国很多马哲课程教材中都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场关系到人类解放的科学革命,由此可见其贯穿了人类社会的演变,涵盖了社会变迁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哲学还是政治又或是社会,人类与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都是该思想中最为明显的特点。中国近代史内容繁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其中屹立不倒,与中国形式有直接关系。从近代史与马克思主义二者关系来看,可以说是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通过把控历史趋势,沉淀历史趋势,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上等社会领导,而是将主体位置从上等沉淀到中等,再由中等沉淀到“下等”[1]。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一)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结合

当前全球范围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可大概分为两种:1.马克思现代化理论;2.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两种概念不能一概而论。从一般理论上来说,思想和理论都是实践中得知,能够通过现实社会反映在人类的意志当中,属于理性范围内。但思想还对应成就了某种思想体系,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只有二者实现高度结合才能保证其工具性被真正发挥出来。现代化的思想与理论结合更趋向于构建一种理论主题,目的是以生产的角度来看待现代化革命,中国社会主义不断革命也源于此。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课程中都有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其不仅仅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同时也能在校园中深化马克思思想,使其向着大众化的道路迈进。21世纪以来,我国发展形势与面临挑战都有了更新,国家教育部门也对思政理论课程开始进一步的改革。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我国发展进程中一共经历了两次变更:1.构建毛泽东思想;2.现代化探索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科学发展观。虽然这两种理论属于不同系统,但从整体上来看都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表现,都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从现实角度来看,上述思想理论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构建,从而在整体上实现思想与实践的共融性。

(三)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联系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进程较长,例如:新民主时期以及过渡时期的背景条件为“战争”、“革命”,在该背景下发展出的毛泽东思想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结合是时代主题的必然变化,需要思维方式与现代化标准的相互转换,尤其是到后期,我国时代主题开始向着现代化发展,时代主题也对应开始变动,军事思想不再适用,经济思维开始崛起。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近代史上的转变与现实需求有着高度联系,无论是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还是被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都是国家进程的一部分。从近代史角度来看,直到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才算是彻底走入现代化,开始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融为一体,体现了历史、现实、发展三方面的高度联系。

(四)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现代化

科技是我国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信息化的知识浪潮已经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传统的思想体系,只有把握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找准发展定位,才能明确科学发展观现代化和传统现代化之间存在的模式化转变,这同样也是中国迈进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要以及理论支持。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的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的实践性、拓展性、创新性以及真理性等特点,从本质来说这与新型现代化思想向结构上存在高度契合点,其决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诞生的中国新型现代化主义,还能由此构建新型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作用,推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实施,五四运动、延安整风、真理讨论等活动都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改革与建设,并为社会主义道路的铺设奠定了良好的风气,明确共产党带领的重要性,不仅仅提供了革命思想,同时也强化了中华文化,照亮了革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近代史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七年”共和国史研究的起步与初创
——以近代史所为中心的考察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透过李鸿章看中国近代外交史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