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语吟诵在广州地区中小学推广的学情可行性调查研究*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3期
关键词:粤语热情态度

赵 毅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问题提出

(一)粤语吟诵引入课堂的历史

粤语吟诵引入学堂教学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粤语吟诵就开始被引入课堂,作为古诗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据屈大均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比唱歌以为快乐。”“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当时粤地(广府、闽南、海南等地)人喜欢歌唱和吟诵,当地官府和教育家通过修订教材力求雅俗共赏,把传统文化、地方素材等结合寓教于乐灌注到教育当中。所用教材包括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增广贤》、《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等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诗、词、歌、赋、文的学习,其实还有地方歌曲或者吟诵的教学,如粤语儿歌《月光光》经百年传诵至今仍是脍炙人口,不仅广府人熟悉,很多非广府人也能吟唱此歌。

除了当地官府的推力,随着广州经济、政治、文化、军略影响的日益突出,大量中原文化名人涌入粤地或者独资或与当地政府合作开设大量书院教学授艺。主要包括有:学海堂、菊坡精舍、万木草堂、粤秀书院、羊城书院等。诗赋吟咏一直成为广东书院的传统。

(二)粤语吟诵在当今中小学推广的阻力与前景

当前粤语吟诵在广州地区中小学的推广既有很大阻力,又有很大的机遇。广州作为一个人口较大的移动城市,人口来自四面八方,为了方便交流,大多数人用普通话交流,甚至是小朋友在家里为了练习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用普通话沟通,所以很多人对粤语都停留在“识听唔识讲”的尴尬境地,所以粤语吟诵的推广会面临一大挑战。现代教学模式比较功利化,因为粤语吟诵没有被列入国家考试任务,所以很多学校不重视像粤语吟诵这样的教学,导致其推广存在较大困难。粤语吟诵历史悠久,但在其传承的道路上路途曲折,就算是现在流行的吟诵也是采用普通话吟诵的形式,而更有韵味的粤语吟诵却鲜为人知,所以推广粤语吟诵在广东地区可以说是一个开创,需要更大的努力和勇气,也要具备更大的探索精神。朗诵作为吟诵的一个分支,但在现代社会却逐渐取代了吟诵的地位,使得吟诵这一中华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所以想把粤语吟诵重新投入人们的视野任重道远。针对现存问题,实现吟诵教育方式的改良。首先,针对粤语吟诵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的问题,总结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扩大粤语吟诵的受众范围。其次,与前辈进行经验交流,既要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又要保证吟诵教育的有效性,探讨教育的新方式,坚持从根本上挽救吟诵文化的危机,保证粤语吟诵文化后继有人,激发中小学生对粤语吟诵的兴趣,试图探讨粤语吟诵的推广的新方式。

(三)粤语吟诵前人研究角度及从学情分析的意义

经过系统的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粤语吟诵的研究并不多,大体上都是从吟诵音律节奏、发声方法、发展历史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里面对初学者学习吟诵的方法有所涉及,但目前并没有学者关注到粤语吟诵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推广。当前为贯彻国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粤语吟诵在中小学推广中需要充分调查清楚学生的未知、已知、需知,所以本调查从学情出发了解粤语吟诵在广州地区中小学推广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以五六年级和初一初二的学生作为调查的对象,他们既具备接受粤语吟诵教学的条件,也较有可能花时间去学习,更加重要的是这还能提高他们总体的学习能力,顺应新时期国家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这个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感受性进一步发展,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十五岁前后视觉和听觉甚至会超过成人,因此对粤语吟诵的接受性更强;同时该阶段的学生随着意志力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提高,研究表明12岁以后每次注意稳定时间可达到三十分钟左右,而粤语吟诵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专注地去练习的一项艺术性行为,正需要这种学习的注意力;还有在个体的智力因素中,知觉发展较早,12岁左右达到高峰,而知觉是人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进行粤语吟诵的推广,涉及粤语吟诵的熏陶,会直接作用于学生们的感觉器官,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有利于粤语吟诵的推广并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推广的现实性更强。升学压力的权衡:五六年级虽有小升初的压力,但相对较小,而初一初二还没有升学压力,时间也较充裕,有可能接受粤语吟诵的宣传并开展这种活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关于粤语吟诵在中小学推广的可行性研究可分为粤语和吟诵两个方面。粤语是粤语吟诵的语言基础,学生对粤语的掌握程度、学生粤语的兴趣及用粤语阅读古诗词的感觉对是否能顺利推广粤语吟诵具有重要影响。吟诵作为一种诵读方式,学生对其是否有提前认识与学习期待也成为影响其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时,粤语吟诵的吟诵内容为古代诗词,与语文相关,因而研究中仍需关注学生对学习语文及古诗词的态度。此外,因本次研究对象为五年级与七、八年级学生,并未面临升学压力,因而此四个年级的学生对粤语吟诵的接受度与年级与压力并未明显的相关性。

本次调查共回收1039份调查问卷,其中包括,一所南沙区初中的179份、一所海珠区初中的266份、一所天河区小学的204份以及两所荔湾区的小学390份。在年级分布方面,五年级594份、七年级221份、八年级224份。

(三)访谈法

针对广州市区际学情差异明显以及调查小组成员本身缺乏教育一线工作经验,我们还访谈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以便我们可以对广州的中小学进行分区域分类型地进行讨论。考虑到五六年级和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仍处于未成年的阶段,对待问题的看法以及思维能力都不够成熟。而接受访谈的校长和老师,不仅心理比较成熟,思考问题比较周全,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学校的领导人,对学校和地区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如果把他们的看法和学生的调查结果结合起来,不仅能够看出学生调查中存在的缺陷,还能让我们更理性地去思考关于粤语吟诵推广的可行性,所以访谈法的定性分析也可以弥补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的空白。

为此,我们在这五所学校当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学校进行访谈,它们分别来自“新广州人”普遍的天河区,外地劳工人口比重上升的海珠老城区以及首批具有粤剧特色的学校,它们代表了广州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所以处于这些地区的老师的结合教育一线工作经验的回答对于我们这次调查结果的最终分析也必定更具有代表性,更是问卷调查必不可少的一个补充和检测。

三、研究结果

(一)整体数据分析

1.粤语的了解程度及其对粤语课堂的支持

在“对粤语的掌握程度”及“对于开设粤语课堂的态度”的两项调查中,会说粤语者(包括“粤语流利者”及“仅会说粤语基本词汇者”)的占69.97%,而支持粤语课堂开设的占49.38%,均为大多数。

“我会粤语,且不支持粤语课堂”的学生仅有39人,占比3.75%,进而假设学生对粤语兴趣课堂的态度,与有其粤语掌握能力可能存有较大的相关性。把学生掌握粤语的能力分为“会说粤语者”及“不会说粤语者”两组,而把对粤语课堂持“不支持”态度的(包括“觉得自己会粤语因而不支持者”及“觉得粤语难学而不支持者”),均统一归为“不支持”一组,对这两项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的相关性(χ2=54.13,p<0.01,tau-y=0.028),因而可以认为“会说粤语者”更倾向于对粤语课堂持支持的态度。

在“粤语流利者”和“会说粤语基本词汇者”中,不支持者分别占6.65%和10.13%;而在“仅听懂者”和“不懂者”中,不支持者分别占17%和24.72%。亦可见反对者的声音多出自于“仅能听懂者”及“不懂者”。此外,除“粤语流利者”及“听不懂者”外,其他人对粤语课堂的态度,都是以“怎样都行”为多数。

进一步考察“粤语掌握能力”对“学习粤语的热情”的影响,发现粤语掌握能力不同者,其对学习粤语的热情,有着显著性的不同(χ2=455.34,p<0.01,tau-b=-0.51),“会粤语者”对于粤语更加有学习的热情。在调查人数中,热情偏大以上者占比最多(39.5%),热情中等者次之(30.6%),热情偏小以下者最末(29.7%)。

2.粤语在当今中小学生中的影响力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有61.1%的学生承认自己的粤语是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将这部分人称之为“粤语家庭者”,而显然,粤语家庭者的占比是最多的,虽不能有效弄清楚这其中有多少是广州本地家庭,且受到家庭的影响的是来自父党抑或母党、父辈抑或祖辈,但至少说明,即便是在当今文化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广州里头,当地的中小学生,大体上对粤语是有所传承于上一辈的。而有47.9%的同学表示自己会粤语是因为受到周围的广州本地同学影响,且经过计算,在“非粤语家庭者”中,“受到周围广州本地同学影响”而接触到粤语的占比达67.15%。可知即便是“非粤语家庭者”,因在广州本地上学,而受周围本地同学影响,进而接触粤语的现象并不少。

进一步统计,受家庭影响,或学校影响(或受周围本地同学、或受老师授课、或受校社团影响的都算)而接触粤语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92.59%,可见粤语在广州中小学的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3.对吟诵的认知

7) 修复后结构增重小。复合材料补片密度较小,但力学性能优越,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复合材料补片以更小的尺寸和更轻的质量获得与传统金属材料同等的修复效果。

至于对吟诵的认知,大部分人是“仅知道一些”(37.26%)或“仅仅听说过”(18.24%),“曾经学过”的人数次之(15.64%),但不认识或误解(误认为与朗诵或戏曲无多大差别)的人数也不少,分别占10.14%及18.73%,共占28.86%。

误解者与不认识者,两者比例将近13:7,故而可知中小学生在对吟诵的认知上,与不认识吟诵的相比,误解的人更多。

在误解的人群当中,误认吟诵属于戏曲的只有少数(18%),而“误认为与朗诵无多大差别者”占比则高达89.99%。

而对于把吟诵纳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去,中小学生们持“敢于开口尝试”及“感兴趣”的人相对较多(48.31%及21.5%),持听从学校安排态度的人数量则次之(15.24%)。

把“对吟诵的认知”和“对吟诵纳入语文课堂后的态度”两项进行独立性检验,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χ2=101.92,p<0.01,tau-y=0.0267),“曾经学过者”及“知道一些者”更倾向于开口尝试;而仅听说过者则对吟诵的教学形式相对来说持观望态度,容易倾向于感兴趣却不敢开口;而完全不认识吟诵者则带有更多的消极态度。

另外,因“仅听说过者”与“误认者”两项的人数相近(189及193人),故而可对比二者“对吟诵教学态度”中的占比结构,发现二者在态度上面的占比结构相仿,而经过独立性检验,结果为(χ2=4.94,p>0.05,tau-y=0.003),可知在对吟诵教学的态度上,“仅听说过者”与“误认者”大体一致,并没显著性的差别。因而,若想在中小学生中推行吟诵教学,既须普及相关的知识,也需要有系统的宣传介绍,以廓清对吟诵的一些误解。

4.对于粤语吟诵的态度以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开设粤语吟诵作为兴趣课堂,持愿意态度者为多(47.2%),听从学校安排者次之(38.84%),而持不愿意态度者最末(16.95%)。

在征询“粤语吟诵对自己的帮助有多大”的时候,大部分人觉得帮助性是比较中等的(41%),也有不少人觉得其对自己的帮助是偏大的(20%),觉得其帮助大者与觉得其帮助偏小者人数相近(前者为16%,后者为14%),而觉得其帮助小者人数最少(9%)。

为了解中小学生“对粤语吟诵兴趣课堂的态度”受哪些变量的影响,研究者还对问卷里头其他变量的差异分别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在性别、语文兴趣、对吟诵的认知、粤语的掌握程度、学习粤语的热情、用粤语阅读古诗词的感觉上的差异均为显著,而在年级、学习压力上面的差异则并不显著。

因为粤语吟诵的基础是粤语,故而粤语的掌握程度、学习粤语的热情、用粤语阅读古诗词的感觉,皆与粤语吟诵的态度有相关性。粤语水平及粤语学习热情越高、用粤语阅读古诗词更能体会诗歌意境的,则对粤语吟诵兴趣课堂的支持更为积极。另一方面,对吟诵认知程度及语文兴趣高者,对粤语吟诵也更为支持,这也符合我们普遍的认知。而在性别上面,女生比男生对粤语吟诵的态度更为积极,这或许与男女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关,须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至于对粤语吟诵兴趣课堂的态度,在年级、学习压力上面并无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我们没有选取处于初三、六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有关,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处于临近升学的阶段中,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故而学生的压力对粤语吟诵的影响,我们有可能是有所低估的。

(二)访谈结果

天河区某小学:地处天河区某邨(越秀与天河的交界处)。该地区以“新广州人”(即粤语并非第一语言)为主体。校长告知我们,面向“新广州人”,他们曾经采取在第二课堂上给学生教授一些简单的粤语口语的方式,其目的并没有想让他们在这方面达到“高精尖”,而是让他们更好地与广州人想交流,更好地认同广府文化,更好地融入广州社会。

海珠区某初中:根据与该校德育处主任的访谈结果,我们发现该所中学则是一所以理科发展为主的处于老城区的中学。老师多为广州及周边地区的人,但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0多岁,虽有保护粤语文化的心,但是已在探索保护粤语文化、让粤语文化走进校园上有所“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近期越秀老城区的“空心化”加剧,老城区的外地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粤语的学习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具有“刚需”的力量作为支持,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荔湾区某小学:是广东省首批粤剧特色学校。她们由于地处西关(生源70%都为西关本地人),办校时间悠久,对保护粤语传统文化很自觉。在具体操作上,分“两步走”,一方面普众式的教育,从每一新生都要会唱普通话版、粤语版、粤剧版的校歌到粤剧社团是它们众多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精英化的培养粤剧社团从一年级开始一步步根据筛选出来,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基本上会形成一批能拿“梅花奖”的粤剧小能手。

在访谈的过程中,粤语吟诵在广州地区中小学的推广在形式上只能在社团(第二课堂)与校本课程上进行发展。粤语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吟诵作为一种传统私塾的教育模式,如今以一种辅助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课标课程的同时了解色彩缤纷的传统文化。

四、研究结论及讨论

综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与访谈三所学校的结果来看,给中小学生“减负”会给在中小学推广粤语吟诵增加空间,粤语吟诵推广结合生源做出差异化的教学选择,对本地生源占绝对优势的粤语艺术特色学校可以直接进行“第二课堂:的推广,对外地生源相对较高的学校应该现行进行普及性粤语课堂教学,为他们日后学习粤语吟诵打下语言基础。

(一)粤语吟诵在广州地区中小学的推广要结合学校的生源来做出差异化的选择。粤语的掌握程度与家庭粤语环境,以及学习粤语的热情最为相关。同时,学习粤语热情较高的同学,更多地认为使用粤语去朗读古诗词更能领略诗词的韵味。可以看到,当地学生对自己本土语言文化的学习热情是相对较高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熟悉粤语的中小学生不仅有更高的热情参与粤语吟诵地学习,而且还可以在学习语文古诗词的过程中运用到粤语吟诵,理解到古诗词的韵味,对他们的语文学习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对于生源多数来自广州本地的地区、或者有粤语文化底蕴的地区,如广州荔湾西关片区的小学,可以重点考虑开设粤语吟诵的“第二课堂”。

(二)粤语吟诵要以粤方言为载体。而对于外来人口较多的学校,我们可以先进行粤语小课堂的教学,先调动其对粤语语言的兴趣及敏感度,根据数据调查发现,“对开设粤语课堂的态度”,“学习粤语的热情”,“学习粤语对自己的帮助多大”,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学习粤语的热情”虽与“家庭语言环境”有着较高的相关性,但另外两者与“家庭语言环境”的相关性一般,我们可以认为支持粤语课堂者不一定都是粤语原生家庭,还存在着许多非粤语家庭的学生对学习粤语有着热情和持支持态度。

(三)外地生源较多的学校初次粤语课堂的开设会对接下来的粤语吟诵课堂的开始具有深远影响。从对小学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天河区某小学对粤语的掌握程度总体比其他两间小学高,但对粤语的学习热情比其他两所学校相对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三所小学的学生受家庭影响会粤语比例没有太大差别,因而上述现象可能是天河区某小学有着粤语社团的缘故,从而导致参加了粤语课堂的学生提高了粤语掌握程度,同时也因为其社团和第二课堂比较丰富多样,因而整体上对粤语的学习热情相对稍减。

(四)从整体宏观来看,为中小学生“减负”会给粤语吟诵的推广带来积极因素。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学习压力”与“学习语文古诗词的热情”具有很强的正相关,而这两者与“把粤语吟诵引入课堂”也具有很强的正相关。两所同处于荔湾西关片区的学校在生源上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压力整体不一样,而导致其对课堂古诗词教学丰富性的态度产生了差异,学习压力高的学校整体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要低,对“把粤语吟诵引入课堂”的意愿也相对较低。

猜你喜欢

粤语热情态度
在湾区时代下粤语的传承与保护
热情的树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态度决定一切
热情的小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