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融入问题研究
2019-01-15张妙雪
张妙雪
(伊犁师范大学中语学院,新疆 伊犁 83500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汉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许多国家列汉语作为需学习的重要战略性语言,外国青年选择来华进行汉语学习的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近些年,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法规,以加强向别国文化、语言的推广,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46个国家或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33所孔子课堂。“汉语热”呈逐年增温趋势,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熟知汉语知识的人才作为外语教师和文化交流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究其实质就是对外文化的推广。[1]因此在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中,文化教学也要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广博而复杂,由于留学生学习的时间、精力有限,兴趣、需求不同,泛泛而单调的中华文化专题教学不被学生所喜爱,因此文化教学内容选取不可包罗万象,泛泛而谈,要重点突出。在数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地域文化资源的加入能够加速留学生目的语的学习效率以及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教材是教学活动得以付诸实践的重要准绳,适应于教学活动是教材最基础以及区别于其他论著的功能。Schumannn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曾提出观点:二语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连续体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2]从当前各高校对外汉语教材的选取情况来看,绝大多说的高校在教材的选取上的还是选择设置于北方语境下的教材,无论是语言知识点还是课文选取方向还是文化内容大都和北方大学相匹配,缺乏适应于其他地域的针对性。因此本文在阐述对外汉语教材中选取的地域文化知识存有的缺陷的基础上,论述如何利用地域文化内容增强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
一、地域文化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速留学生“再社会化”速度
在教授留学生中文的过程中,以标准的汉语普通话、主流的中国文化为主,树立适应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帮助留学生“再社会化”融入中国社会生活,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安排一些有趣的、与时俱进的地域文化活动会促进留学生自愿学习的欲望,会让留学生从自身体验的角度切入,加快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留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快“再社会化”进程。
(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他们将多样的母语国的文化带入中国,在课下将中国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带向世界,在良好的文化互动过程中建立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地域文化活动在教学中的加入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文化体验。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一)综合课教材
综合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主干课程,它让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和与人进行语言沟通的能力做出综合培养,因此笔者将教材的选取投向综合课程教材,而考虑到教材使用率和覆盖率,选取《新实用汉语课本》、《成功之路》以及《博雅汉语》为参考对象,筛选教材中的中的地域文化资源内容,我们发现名胜古迹类和饮食类地域文化词汇无疑是教材选材的宠儿,占据了整体地域文化资源内容一半的比例,这与留学生的实际需求是相适应的但是我们仍然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方言词汇的缺失,三套教材中只有《博雅汉语》提及到了“奓、郎中”,《新实用汉语课本》和《成功之路》均没有在文本中选取方言词汇,方言词汇的缺失难免会造成留学生课上懂课下懵的现实,让学生课上课下同步训练汉语能力的目的就无法达到,这不免是一种遗憾。其次,地域文化因素过度复现导致了新的地域文化知识点的缺失,这一点在名胜古迹和建筑方面尤为突出,名胜古迹类的地域文化词汇主要围绕于北京、南京、上海、四川等一线城市存有的名胜景点展开,而建筑类的地域文化词汇则是以“胡同”、“故宫”、“长城”等中国古典建筑为主导,现代化的地域文化建筑在教材中没有体现,这样不利于将中国地域间的多元化特色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来。
(二)文化类教材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指的是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3]依照这一标准搜集了市面上仍然出售的文化类对外汉语课本,虽然文化类教材馆藏数量有限,但仍然可以发现适用于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的教材数量在逐年增加,教材体例多样,适用群体广泛,教材内容宽泛等等。
这些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从不同角度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有的选取日常交际为角度,有的选择文化对比为角度。但是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容选取都是关于中国主体文化的引入并且运用普通话来对文化进行引入。它们都很少有针对性地涉及某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只有极少数教材选取了北京地域文化内容,如: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概况》中的第二课介绍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教学建议
针对于上一小节提出的现行通用教材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占据比例小、内容单调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地域文化资源可以与对外汉语教学更好地融合。
(一)澄沙汰砾,拟写适应本土文化的辅助教材
若要将地与文化内容科学地与留学生接受的文化教学的知识体系相融合,我们有必要编写蕴含地域特色的文化辅助教材。但因而课堂时间有限,而地域文化资源的内容多样且庞杂,因而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澄沙汰砾,将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传播给学生。我们还要在编写过程中注意拟写的文化教科书要与实际语境紧密相连,多样化地对语言材料进行收集、编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发挥教师的文化引导作用,提升教师地域文化的运用能力
地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地域文化的理解程度、课堂中处理地域文化与中国主体文化关系的能力都对教学效果有影响。因而,教师必须掌握学校当地地域文化的精髓,才可以讲清楚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让地域文化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帮助。另外,还可以与通晓某一种代表性地域文化的社会人士联合教学,开设讲座,以文化体验模式向留学生展示本土地域文化,加强师资力量,充盈课堂教学内容。
(三)注意教材中课程内容的扩展
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由掌握的汉语词汇量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决定,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教材都对地域文化有较少的关注,为了弥补现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材中的课程内容扩展的方式进行,采用对照式和集合式的教学方法针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以及教材中的词汇量进行扩展教学。比如:在重庆话中“划算”要说成“划得着”,因此在重庆相关高校进行教学时,把“划算”与“划得着”作对照,且辅以“划得着”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知识,以前重庆桥梁建造少过江大多使用渡船,渡船也都是简易的小木船后来才有渡轮,木船需借助人力才能运行,如果一船运载人数多,可以盈利,就是“划得着”,否则是“划不着”。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汉语,还指导他们欣赏中国文化的广阔性。因此,语言教学与地域文化教学的融合符合教学目的,它还促进了中国的地域文化,让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推广作用得到最高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