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网络技术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9-03-28赵帮华唐莉苹
唐 艳 赵帮华 刘 熙 汤 东 唐莉苹
(1.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 401220;2.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四川 成都 611130)
一、概述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高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众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与铺垫,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工业网络技术专业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与工业网络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核心课程有单片机技术、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等课程。通过C语言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基本原理与规则,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生源类型的多元化,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亦不同。对初学的学生而言,往往会认为C语言语法较多、内容枯燥,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目前,针对工业网络技术专业教学C语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生源类型多元化[2]。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未学习编程语言,缺乏基础,需要从基础慢慢累积。一部分同学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C语言,已有一定基础,但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缺乏积极性与兴趣。学生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课堂上教学反馈与效果不佳。
(二)学生学情特点多样化。基础好、主动学习型的同学,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主动完成相关编程实验。而基础差的学生,时常因为某一个或多个难点而产生放弃学习念头,需要教师多次或单独讲解。此外,被动学习型学生,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很难主动克服。在采用混合式教学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这部分同学学习效果将受影响[3]。
(三)课程衔接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点,对已掌握的内容可能并不清楚这在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何作用。例如,在学习不同类型变量所占内存空间时,无法理解这在单片机设计中,受存储空间限制,定义何种类型的变量将直接影响程序实现效率。
三、解决方案与措施
针对上诉问题,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增强C语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性,采用以下方法针对课程特定内容进行讲授。
(一)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内容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根据工业网络技术专业特性,调整C语言讲授内容与重点,保证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选择性,让本门课程与后续课程能达到恰当、合理衔接。在介绍部分课程内容时,如在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环节,重点介绍if和开关语句,通过案例介绍实现菜单选择操作功能,这在单片机设计或高级程序语言设计中均会使用到。具体程序片段如下图:
程序片段(switch语句语法)衔接内容switch(ch){case ‘a’:case ‘A’:action1();break; case ‘b’: case ‘B’:action2();break;…}单片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菜单控制操作。
(二)使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指定课程内容时,围绕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与技能。在教学内容上,以项目为线索,明确教学目标。在实施手段上,以任务驱动为中心,实现做学一体。项目选择采用适度原则,选择经典问题开展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斐波那契数列,汉诺塔问题。注重提炼每一任务步骤的重难点,明确预期效果,积极控制任务实施进度。
(三)结合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根据学生所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将班级学生细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少的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设定一个组长。选择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让小组长在小组范围内帮助指导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合作学习优势,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形成积极的合作局面,培养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
根据工业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特点,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既学到理论知识,又锻炼综合动手能力。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通过竞赛成果及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全体同学学习效果。